书城成功励志禅机——生活中的禅道小哲理
19046200000001

第1章 云水随缘(1)

万事随缘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尤、不躁进、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跺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嚷嚷道:

“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小草,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道:“随喜!”

拥有平常心

心无杂念,拥有一颗平常心!

有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和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时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自然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敬佛无定法

只要有益于众生,钱财房舍,甚至身家性命都可以布施,金箔又能算得了什么?为三界所共尊的佛陀,需要钱财吗?

冬夜严寒,一个乞丐颤抖着敲响了荣西禅师的庵室,然后哭泣着诉说他的妻子儿女既缺冬衣,又少粮食,再这样下去,不会冻死也会饿死。

禅师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该如何帮他呢?想着想着,他拿出准备替佛像涂金用的金箔对乞者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闻声前来的许多弟子都以一种惊讶的表情看着禅师,纷纷抗议道:“那些金箔是替佛装金的,您怎可轻易地送给别人?”

禅师非常平静地对弟子说道:“也许你们会对我的做法无法理解,可我实在是因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不服,私下喃喃地嘀咕:“把佛陀圣像的金箔送人,这是尊敬佛陀吗?”

禅师慈悲地呵斥道:“佛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认识佛陀了吗?”

云水随缘

云卷云舒,水流高下,都是随缘自在。法眼一意求道,却不曾留意,原来自己走的恰恰是道。

修行的人求悟,不过是为了一份心中的自在逍遥,而今从旁人嘴里听到这种评语,后返观过去种种,才发觉“道”赫然就在眼前。

法眼文益在庆辉禅师处参禅,始终不能悟道,于是辞别庆辉,开始云游四方。

有天大雨,在一座地藏院里挂单,寺中的知客僧问道:“禅师要往何处去?”

法眼:“我也不知道,不过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僧:“你这么四处云游,又有什么收获呢?”

法眼:“云水随缘。”

知客僧:“云水随缘!这话真是逍遥自在!”

法眼听后,如中雷击,面对“逍遥自在”四字,当下大悟!

这份领悟虽然是偶然得之,但自己的寻求与寻访,却也为它种下了前因。

直接问意思

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慧能倾身细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您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

慧能就把那个人刚才朗诵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尸体腐烂成尸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一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那个人惊异地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觉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解释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刹那不离

每天大家相聚,心灵不交流,思想不沟通,精神不相依,也等于没有一刻相处相聚;但如心连心接在一起,就算是万劫不相聚,也是一刻没离开的。

洞山禅师披袍搭衣正式向云严禅师辞行时,云严师父问:“你要到哪里去?”

洞山禅师:“弟子只想换个地方去参学,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至于目标地点到现在弟子也不知道。”

云严师父故意提示:“你是否计划去湖南?”

洞山禅师:“不是。”

云严师父:“那是回家了?”

洞山禅师:“也不是。”

云严师父:“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

洞山禅师:“等弟子找到落脚的地方,马上就回来!”

云严师父知洞山心中已有主宰,便揭开底牌叹曰:“你离此地,法界宽广,若再见面,实在不易。”

洞山禅师:“净是相对,其实刹那不对;万劫相别,其实刹那不离。”

说完后就告别师父。

弟子告假换地方参学是很平常的事,但须有目标:那是永恒归宿的寂灭境界。所以师父说,今后相见不易;弟子也不失师之苦心说:“就是每天大家相聚,心灵不交流,思想不沟通,精神不相依,也等于没有一刻相处相聚;但如心连心接在一起,就算是万劫不相聚,也是一刻没离开呀!”

因缘乞丐

切莫以貌取人,处处有佛性,人人均是佛。

有一个乞丐,总是躲在寺庙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合掌念佛。然后就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的时候,他总是面露喜色,不停地说:“因缘!因缘!”即使不给,他也会说:“因缘!因缘!”小孩子用石头打他,他也只是说:“因缘!因缘!”因此,人们称他为“因缘乞丐”。

晚上,他没有住的地方就在别人的屋檐下过夜。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一个书生因为天黑没有看见他,竟在他头顶上小解,乞丐醒来,喃喃地说:“因缘!因缘!”

书生大吃一惊,不停地道歉,乞丐急忙说:“不敢当,不敢当,都怪我睡错地方,吓着了你,这也是你我的因缘。你向一个乞丐道歉,实在是让乞丐不安!”书生被他深深地感动了,立刻向他许诺说:“只要我死在你的后面,我一定厚葬你!”

没过多久,因缘乞丐就在一家人的屋檐下死去了。书生信守诺言,为乞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将其火化。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乞丐的灵魂居然在火焰中获得了重生,他浑身散发着耀眼的金光,向书生说道:“感谢你将我的肉身超度,剩下的东西算是给你的补偿。”然后就消失了。后来,书生在乞丐的骨灰中发现了几十颗水晶般透明的紫色舍利子。

切莫以貌取人,处处有佛性,人人均是佛。

我先入地狱

真正有修养的人就像一块儿真金,遇难不惊。

有一个因为专卖假货而发了财的人,大概也想积点德,于是就上山去拜佛,做些功德。

他问住持的禅师说:“师父,像你这么高修养的人,也会入地狱吗?”

禅师回答:“我还要抢先入地狱哩!”

这人表示怀疑:“以你这般的功德,怎么可能呢?”

“我是要先到地狱里,才能和已经陷入地狱的你相逢。不然,怎么可能教化你呢?”

人的心中只执著一个“我”,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痛苦、烦恼,只有用智慧的关照才可能除去这些困扰,也就是我们心头的“鬼”。

这好比走进了暗室,发现地上有条蛇,心就会被吓得发毛。只要我们有一定的定力,心无挂碍,就无所畏惧,拿过灯一照,只不过是一条草绳而已。真相大白以后,所有的恐怖就都会消失了。

懂得珍惜的人

懂得珍惜才能领悟生命的奥秘。

钦山和尚与雪峰禅师一起前往江西洞山,停下来歇息的时候,雪峰脱下鞋,发现又磨破了两处衬底,不觉惋惜地说道:“您挺着点,咱们还要走三个月才能到江西洞山呐。”

钦山见雪峰对着一个鞋子自言自语,忍不住笑了,说道:“对一双鞋子也这样礼拜,真是有佛心啊!”

雪峰说道:“懂得珍惜的人,才能领悟生命的奥秘!”

正说着,钦山忽然叫喊起来:“看!河里漂来一片菜叶!河流上游肯定有人家,我们到那里去度人吧?”

雪峰说:“这么好的菜叶居然丢掉,实在是太可惜了,这样不知道珍惜的人太不值得我们去度了,还是到另外的地方去吧!”

然后伸手把菜叶捞了起来,俩人正要起身离去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人顺着河水飞跑下来,大声地喊道:“喂!喂!和尚,你们有没有看见一片菜叶从上游漂下来呀?那是我刚才洗菜时一不小心被水冲走的,要是找不回来就太可惜了,多好的一片菜叶啊!”

见雪峰把菜叶从兜里拿出来,那个人高兴得笑了:“好哇!终于找回来了!”

二人互相望了一眼,不约而同地向上游走去……

不知道珍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怎么能够认清生命力的本来面目呢?

色即是空

心不留则影不留,一切色便化作了空。只是世人大多不悟此理,心放不下,故常常为之困扰。

一日,有人拿了一件烟花女子佩带的精致小肚兜给东海寺的泽庵和尚看,意想难他一难。不料和尚破颜一笑,口里一边说:“绣得多么好!老衲也喜欢有这等美人陪伴呐!”一边动笔写了一段偈语:“佛卖法、祖师卖佛、末世之僧卖祖师。有女卖四尺色身,消安了一切众生的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绿花红,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色”(泛指一切有形之物)只有在“心”的感受下才发生作用。

兔角牛角

事物本身远比道理更为明白。“观察”它,“感受”它,使它“印”在心中,比一切语言更为明白。

有个和尚问曹山本寂禅师:“我们这个心就是佛的道理,我不问。但什么是:不是心、不是佛的道理呢?”

曹山说:“对于兔角,不用去证明——因为本来就没有;对于牛角,也用不着去证明它——因为本来就有。”

对于禅者来说,一切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任何“证明”都毫无意义。

如鸡抱卵

世上的道理千万条,但终极的真理只有一个,如同所有的江河都将流到大海。

有个和尚问大同投子禅师:“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提出来,你可以一个一个的予以解答。如果有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向你提出无数问题时,你怎么办呢?”投子禅师说:“那我只好像母鸡孵蛋那样哦!”

世上的道理千万条,但终极的真理只有一个,如同所有的江河都将流到大海,所以,解答‘一个’与‘孵一群’,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三心不可得

时间上有过去、未来、现在之说,但真心没有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分别,只那一念,吾人的本来面目,“自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有何过去、现在、未来呢?

德山禅师对《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着《疏抄》南下,准备驳斥此一邪说。

到了南方,路上经过一所卖饼的小店,德山腹饥,欲买饼作为点心充饥。

店中仅一老婆婆,见德山买点心,当即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

“《金刚经青龙疏抄》。”

“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如果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给。”

“请说来听听!”德山满怀信心地答应。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里个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对,最初的一番气势,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才知道南方惠能大师的顿悟之说,在老婆婆那里就有了印证。

不信是真谛

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净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