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机——生活中的禅道小哲理
19046200000005

第5章 一切皆禅(2)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儿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原来,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著地思索之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种永恒和谐的意义,并且觉悟到这其实是一种固有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内心的纠缠中解脱。你会突然间发现,一切都为之改变了。

无响无闻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皓月供奉有一天请示赵州禅师道:“如何是陀罗尼(密咒)?”

赵州禅师不开口,以手指指着禅床右边。

皓月:“这个?”

赵州:“你以为这不是陀罗尼咒吗?僧却诵得。”

皓月:“还有人诵得否?”

赵州禅师又指着禅床左边。

皓月:“这个?”

赵州:“有什么不对,僧亦诵得。”

皓月:“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赵州:“大德岂不知道,真诵无响,真听无闻。”

皓月:“这么说则音声不入法界性了?芽”

赵州:“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

皓月:“如何是不离色是正见,不离声是正闻?”

赵州禅师示偈道:

“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一般人想从咒语音声求得即身成佛,就如皓月供奉不解色法音声当体即空一样。皓月虽经赵州指点——即色即空,仍然不解,以为音声不入法界性。岂知法界性不离色相而显,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草木成佛

有心思花三十参悟花草佛的问题,应该是有恒心了,就该为自己求悟了。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年,为了寻师访道,明心见性,找回自己本来面目,再次去中国,访遍名山丛林,参话头,习禅定,又是十二年。

二十多年后,他终于在禅门得到了自我消息,束装返国,在京都、奈良等弘扬禅法。各地学者蜂拥而来参禅求道,大家争相提出困难的问题,要他解释。

问题虽多,真观禅师却总是闭着眼睛,不予回答。

一天,有位五十多岁的道文法师,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慕名而来,非常诚恳地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理解。”

真观禅师爽朗地答道:“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问题很多,而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解,不知是什么?”

道文法师问道:“《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思就是认为,树木花草皆能成佛。请问,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三十年来,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

道文法师先是诧异,然后接道:“我从没这样想过,那么请问我如何成佛?”

真观禅师道:“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

清素为师

佛与魔能放下人的情欲执著,区别只在于心中的理数不同——以天理成全我的,或者可入魔道,而以我的生命成全天地间的法理,则必能成佛。

从悦禅师访问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恭敬。有次吃荔枝,正好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恭敬地停下来说:“长老!这是家乡江西的水果,请你吃几个!”

清素很欢喜的接过荔枝,感慨地说:“自从先师圆寂后,已经很久没吃过这种水果了。”

从悦问道:“长老先师是何大德?”

清素答道:“兹明禅师,我在他座下为职事一十三年。”

从悦禅师非常惊讶地赞叹道:“十三年来甘愿忍受职事这样的贱役,一定得到他的真传了。”说后,就把手里的荔枝全部献给清素长老。

清素感激地说:“我因福薄,先师授记,不许传人。如果看你这般虔诚,为了荔枝之缘,我愿意破例传授于你。请把你的心得告诉我!”

从悦禅师具道所见。

清素开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的。最后放下时,要能入佛,不能入魔。”

从悦禅师得道之后,清素禅师教导说:“我今为你点破,让你得大自在,但却不可说是承传于我!你自有你的老师!”

你无佛性

所谓承担,便是担起自己生命的重负。而人,则往往昧却本心,只随俗安逸,不肯发扬心里的佛光。人要看别人脸色,别人的脸色看多了,就看不清楚自己的心了,总是把自己身上最与众不同的优点当成缺点,然后慢慢地改掉。

慧朗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问道:“你来求什么?”

慧朗:“求佛知见。”

马祖:“佛已经超越知见,有知见就是魔。”

慧朗听了,恭敬礼拜。

马祖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慧朗答道:“南岳!”意思是说,他从湖南南岳石头希迁那里来的。

马祖不客气地批示说:“你从南岳来,辜负石头的慈悲。你该赶快回去,其他地方不适合你!”

慧朗于是回到石头禅师那里,请示道:“如何是佛?”

石头答道:“你没有佛性。”

慧朗充满怀疑:“蠢动含灵都有佛性,为什么我无佛性?”

“因你不肯承担!”

慧朗于言下大悟。

老禅师的忠告

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为之,要知道力所能及的援助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老禅师带着年轻的徒儿出庙下山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年迈老妪。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徒儿有些不情愿。老禅师便开导他说:“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两和食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暂时能维持生计罢了,可对施主却是救命之物啊。”

徒儿似懂非懂,恭谨道:“师傅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待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之时,定要救助穷苦百姓。”

谁知老禅师听了却轻叹着摇了摇头。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位后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扩建完毕,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壁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其实,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为之,要知道力所能及的援助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禅师的哑语

要想把新东西装进只有把旧东西倒出。

一位藐视一切的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父,为什么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没有长进?”

禅师笑着说:“先喝杯水吧!”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壶,然后往杯子里倒水。水很快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注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你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禅师说:“这个道理你也懂啊,可是你为什么还来问我呢?”

弟子终于醒悟,自言自语地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就装不进去其他的了!”

禅师看他很快就明白了,便笑着说:“是啊!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于是他们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认为自己老了。其实人的老化关键不在于肉体上的老化,首先应该是精神上的老化。当一个人无法接受新事物的时候,老化的过程就开始了。一个人之所以无法接受新事物,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而是他心上的那只杯子,已经被杂念装满了。”

你心上的那个杯子装了多少杂念?要想把新的东西装进去,只有把原来的旧东西倒掉。

船下扬州

追求‘安宁’,并非真正的安宁;一切顺其自然,无论动与静都是禅的境界。

有个和尚问雪峰禅师:“在修行中努力使自己的心境达到极为安宁的状态,这样对吗?”雪峰禅师说:“这样的境界仍然是一种病态啊!”和尚又问:“如果把这个状态转过来,好不好呢?”雪峰说:“应该这样,如同你驾着轻舟,顺着江水下扬州那样轻松愉快,才可以品尝沿岸的风光啊!”

到了龙潭

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内心的禅光就会亮起来,这个禅光,看清楚了真我,所谓语言文字,分别意识都是大海一滴了。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

德山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德山禅师道:“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芽”

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就把烛吹灭,德山到此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所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遂将《金刚青龙疏钞》取出焚烧,当火焰上升时,他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一与十

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宇宙万物,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龙潭崇信禅师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穷困,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摆了一个卖饼的摊子,连一个住所也没有。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有一天,崇信终于向道悟禅师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

天皇道悟禅师温和地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为什么我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崇信不服气地抗辩道:“我既能送你十个,何在乎你还我一个?”

道悟禅师哈哈笑道:“一个你还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

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决心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准他出家。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自信地应道:“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后在龙潭结庵居住,世称龙潭崇信禅师。

那就是禅

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因此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

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

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

王田医师似懂非懂的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地想着:这种开示,怎能除怕死的心呢?

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曾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的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或许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两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

王田并不灰心的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百年一梦

其实生命的形象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依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