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思维的产生,有人认为,就人类创新思维的产生而言,社会实践的发展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而经验认识方法的进步则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创新思维产生于科学理论的渐进与革命之中,并在新兴学科的创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转化与实现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明。就个人创新思维的形成来说,知识是个人产生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经验是个人产生创新思维的根本基础。创新思维的产生不仅与人的年龄、智商、勤奋等具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还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外在条件。
就创新与辩证逻辑的关系而言,有人主张对创新进行多侧面、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思维科学角度去研究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逻辑是通过思维的中介而介入创新活动的,由于辩证逻辑借助一系列的范畴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因而对创新起着指导性作用。有人则指出,如果把创新思维看做是以吸纳思维对象的相关信息为基础,以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存疑、联想、假设、推理、顿悟等环节,发现解决有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过程,那么辩证思维就是创新思维的最高层次,它以对现实的理论、观念的研究为对象,却又不受这些理论、观念所形成的固定方式、方法和框架的束缚,其运行的展开始终是以总体战略和具体策略的统一指向理论、观念、模式、方法的创新。
辩证法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辩证法是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运用,本身就包含着创新、发展、全面等涵义,它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学习辩证法可以开辟学生新的视角、新的思维路径,有利于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下面仅就教学中体会到的几点,谈谈肤浅的看法。
一、 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创新思维培养中要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好像是人头脑中的一条惯性轨道,有了这条轨道,我们再思考同类或相似的问题时,思维就会凭着这种惯性,在轨道上自然而然地往下滑。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是解决好问题的理想起点。思维科学上研究的思维定势来自心理学上研究的心理定势。心理学把心理定势解释为: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知。思维定势也可以解释为:过去的思维影响现在的思维。也可以这样定义:思维定势就是反复思考同类或类似问题时所形成的定型化的思维程序或思维模式。突破思维定势是创新思考的第一步。
思维定势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常规思考,却不利于创新思考。在常规思考中,思维定势能让人们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这样就可以缩短思考时间,减少精力的浪费,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就思考者的心理来讲,也可以起到轻松愉快的作用。在学校,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大量规律性的方法,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然而,一个人的思维定势形成时间越长,重复次数越多,它对人的创新思维的束缚作用就越强,就会使人陷入旧的思维程序的框框中,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也就很难产生创新设想。
举一个数学上的例子。如果问:由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的最大数是多少?谁都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11”。如果又问:由三个“1”所能排列的最大的数是多少?,大家也会迅速回答是“111”。如果再问:有四个“1”所能排列的最大的数是多少?这时,还会有很多人依然很快回答是“1111”(我上课时做过试验)。是否正确呢?只要具有数学知识并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这种回答是错误的。它还有另一种排列“11”的“11次方”。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思考过程中有一种思维定势。
所以,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它们并不是真正难在不容易想出办法,而是难在不容易突破思维定势上。发展的观点提醒我们,不要僵死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二、辩证法的条件论告诉我们,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要善于换个角度思考,善于找新视角。
对一个事物或问题的思考,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入手,要力争从众多的新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以求获得更多的新认识,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辩证法如果失去条件就会变成诡辩论,所以,我们要在一定条件下,善于换位思考,多想几个角度。这样视野可以扩大,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客观、准确,不至于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甚至消极悲观、垂头丧气。
例如,许多老产品面临淘汰,它的旧功能已经丧失。而从事老产品经营的人,如果不找寻新视角,他的经营肯定不会景气,或者陷于窘境。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用一种叫沙漏的东西来计算时间。而现在世界各国都早已不再使用。前些年,日本有一个叫西村金助的人仍然在从事沙漏制作,但主要是作为一种玩具。由于销量越来越少,使他的生活陷入困境。有一天,一本赛马书上的这样一段话启发了他:“在今天,马虽然已经失去了它的运输功能,但在赛马场上它却又以具有娱乐价值的面目出现。”他决定从另一角度思考沙漏的新功能,冥思苦想好几天,终于想出一个好点子:制作一个时限为3分钟的小沙漏,将它安放在电话机旁。这样,打电话,特别是长途电话,能更好地控制时间,节约电话费。同时,由于它小巧玲珑,也可以作为一种小摆设、小装饰品。这种简单、廉价、美观、实用的小沙漏,一上市就销路大好,一个月就销售了几万个。这不仅使西村金助收入可观,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实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身边太多太多了,只不过很多人不能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具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而是怨天尤人。就像同样是下岗,它使一些人成为“大款”,而也有人自杀。
三、辩证法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性告诉我们,在创新思维培养中要正视困难,以退为进。
事物的发展并非都是笔直前进,而是有直有曲,有进有退,有时走“一”字,有时走“之”字。那么,人的思路作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映,自然也就不能是直来直去,有时得以退为进。当我们想要的结果不能直接获取的时候,必须考虑迂回、间接的方法,讲究一些策略。
我们做事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直线前进,另一种是曲线前进。直线前进是一种尽力消除障碍法,是人们经常采取的方法,但并非对一切事物都适合。因为直线前进必须具备足够的力量和必要的条件。力量不足要先积蓄力量,条件不够要先创造条件。否则,贸然向障碍发起进攻,即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只会落得轻则徒劳无益,重则惨败的命运。曲折前进是一种设法避开障碍的方法,这样做不会直接向障碍挑战,而是思考如何设法不让障碍的存在对问题的解决起不利作用,不让其成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拦路虎、绊脚石。这样做似乎不如前一个方法那样干脆利落,痛快酣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要多一些。可是大量事实表明,有很多事情的解决不宜强攻,只得智取,走一条迂回前进的道路。这种方法可以使一些看起来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举一个智取九龙杯例子:有一个重要的外国客人,访华结束后,取道上海回国。我国领导人在上海一家大饭店举行欢送晚宴,宴会上使用的是极其珍贵的九龙杯。这种酒杯在斟酒时,酒杯上的“龙嘴”里衔的一颗金珠会闪闪放光。这位外宾见了爱不释手,可能是由于一些醉意,顺手将一个九龙杯放进了公文包。此事发生后,让我们的工作人员很为难。既不能向外国客人索要,又不能让这套珍宝少一个。当时在场的我国领导人,听到汇报后指示,珍宝一定要追回,但必须想一个好办法。他思考了一会儿,问负责接待的同志,晚上为外宾安排了什么活动?他们回答说:“看杂技表演。”这位领导人一听高兴了,马上吩咐安排一个魔术表演,让魔术师取回九龙杯。魔术开始,只听一声枪响,桌子上放的三只九龙杯一下子少了一个。正当观众们惊讶的时候,魔术师走到那位外宾面前,彬彬有礼地转向观众说:“我把那只九龙杯变到了这个公文包里了!”一切都按我们的计划实现了,既取回九龙杯,又保住了外国客人的面子。
四、辩证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创新思维培养中要善于抓住偶然的机遇。
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的背后靠必然性支配着,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这个原理可以用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来表示:“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每个人都有可能碰上机遇,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可以抓到,是否有准备,要看我们对机遇的想法,是否关心,是否敏感。因为机遇是一种偶然,所以它常常表现得出人意料。这些意外情况不可轻易放过,它对创新思维很有启发。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鲁班发明的锯,阿基米德发明的浮力定律等等,都是在“踏破铁鞋”的基础上,靠偶然性的提示获得的。
举一个人们熟知的王麻子剪刀的例子:王麻子原名王犟,本来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脸上也没有麻子。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南城菜市口的一家剪刀作坊当学徒。一天,他的师娘炖了一只老母鸡,端来放在他和师傅打制剪刀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桌子下面放了一个装满鸡血的木盆。王犟打制剪刀时一失手,将一把刚打好的剪刀掉进鸡血盆里。他慌里慌张地急忙去捡,不小心又碰翻了桌子上的鸡汤。滚烫的鸡汤四处飞溅,烫了王犟一脸血泡。就这样王犟成了王麻子。然而,王犟发现,那把从鸡血里捞出来的剪刀格外光亮、锋利。聪明好学的王犟没有轻易放过这一偶然现象。他反复琢磨,为什么从鸡血里捞出来的剪刀特别锋利呢?后来,他终于总结出一条秘方:打好的剪刀要放进动物的血里淬淬火,才能更锋利、耐用。从此,王麻子剪刀越来越畅销。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由机遇直接或间接导致的重大发明创造的比例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我们要看到,机遇在现代科技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仍然可以起到提供意外收获、展示重要线索、激励探索进取、启发想像等作用。抓住机遇,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
五、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创新思维培养中要善于思维联想。
思维联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某方面本质的理性认识活动,是经过一定的培训才能逐步形成的一种后天能力。它能扩大思维范围,使创新思维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多侧面,一个问题可以得到多种解决办法。
它既然是一种后天的能力,因此,需要我们自觉的锻炼和培养。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理论知识不断增多,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没有意识到锻炼想像能力的话,我们的思维联想会逐步衰退。当然并不是说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必然会带来这样的结果,而是由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在协调发展的情况下,二者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在跛足发展的情况下,二者此强彼弱,此消彼长。学校如果对学生只灌输书本知识或只偏重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就更会加剧学生想像能力衰退的趋势。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自觉地进行一些思维联想的训练,如平时不妨想像这样一些问题:假如人的后脑勺上再长两只眼睛,将会怎么样?假如人的膝盖可以向后弯曲,那将会怎么样?假如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那会怎么样?假如人不再需要吃饭,会怎么样?假如人不再需要睡觉,会怎么样?如此等等。你千万不要以为想这样问题的人一定脑子不正常,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同类问题的想像中得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如:为节约用水,浴池可以设计一种感应水流,为了节约用电,教室也可以安装感应电灯;将弹簧枕和电脑组合起来,设计一个按预定时间将人的脑袋从枕头上弹起的弹簧枕;将垃圾箱和肥料制造机组合起来,设计出一倒入垃圾便能造出肥料的垃圾肥料箱;将电子音乐和录音机组合,设计出呼噜转换器,把许多人熟睡时发出的鼾声,转换成美妙动人的催眠曲等等等等。总之,要经常地使自己的思维想像能力得到锻炼,即使是在游戏中。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造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思维并不专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哲学等社会科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