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维——人人都可以像天才一样思考
19046600000004

第4章 创新思维(4)

以情感智力研究为突破口构建创新学体系

人们早已知道情感是以特殊方式来表现心理的东西。情商问题的提出,情感智力受到关注,除了现在人们对情绪本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情感的功能和重要性得以重新认识外,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加剧,观念多元化,创新复杂化,带来了大量的情绪问题,急需进行调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焦虑、紧张、压力、烦躁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这使人们不能不关心情绪的健康问题。

导致情商受到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情商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情绪的表现,同时影响到创新力的发挥、挫折的承受、成员的合作以及创造性人格的完善等等。由于情感智力与个人创造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情感智力的发展及表现是否正常、良好,往往反映了个体的整个创造心态,决定了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力。成功的创造过程离不开情绪智力的介入和促进,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的共识。《情感智商》的作者戈尔曼教授指出,每一个人不但有一个情感的大脑,还有一个理智的大脑。我们的每一个观念,都是两者共同运作的结果,一个思维,一个感受。人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这两者的并驾齐驱。只有两者的紧密合作,智力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情感才能最出色地表现。

中国是一个创新的国度。人类历史进程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许多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发明是出自中国的。在创造学领域,中国不乏有杰出的创新思维研究人才,中国创造教育的伟大先驱陶行知先生就是世界创造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创造学理论远离了我们,未能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汲取丰富的创造营养。同时,传统的创造学理论主要是由创造学发展的第一代“创造力就是发散思维”时期的基本思想构成,现在看来,其中不少观点已显得陈旧过时。特别是对创新活动中的“人、活动过程、环境因素和创造性产品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以及与情感的关系只是一带而过,未作深入探讨。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一门学科真正地研究过情感与创新思维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可被我们利用的规律性的东西。如今,把情感和智力联系起来,用类似“情商”概念来研究它的发展水平,是人类对情绪认识的飞跃。既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情感智力需要学习和训练,可以控制和使用,更为我们以情感智力的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体系,创造了十分难得的契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意识和情感研究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时代期待着创造学的自我更新,创造学的应用必须进一步贴近社会生活和平民大众。因此,重新构思创造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涵,深入探讨情感智力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情感智力是一种心灵的动力。它能触景生情,激起创造的欲望,改善人的创造品质;它能抑制冲动,延迟欲望的满足,增强人的决策能力;它能调适情感需要,使感受更加敏锐、细腻,为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和背景;它能净化内心世界,凝聚人的全部智慧,变创新为自动自发的行为习惯。一句话,情感智力可以改变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也能影响情感智力。整体来看,重视情商有利于打开创新思维的通道,重视智商又有利于增强人的情感智力。综合运用情商和智商,一个人的创造潜力必将更加容易开发出来。

八、用学识推动创新思维

一个人如果有丰富的学识,遇事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在研究探索中获得真知,产生灵感,进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培根面对中世纪蒙昧主义的黑暗之幕,断然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呐喊,这种提倡学识价值的思想,为人类科学进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读《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对培根的论断又多了一层理解。这本书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对20世纪的一些重大科学发明和创新进行了回顾、剖析,深刻地诠释了“知识孕育着科学”、“科学开拓着世界”等一个个命题。科学家们用心血和汗水进行的探索告诉我们: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和创新,都必须用学识来构建创新思维的连线,用学识的光芒照亮科学探索的道路。

学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智慧,是产生和迸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就充分说明了学识的重要。爱迪生曾发现,金属线有电流通过时不但会发热,而且还会发光,但问题在于强烈的热度很快将金属线烧断了,所以光的寿命极短。为了延长光的寿命,他反反复复做控制热量的试验,但结果都不理想。他边试验边思考,终于从烧炭得到了启发:用木头烧炭时,要用土把燃着的木头覆盖住,让它在土壤中闷烧,直到木头被烧焦得到成品炭。为什么要覆盖土呢?原来,土的作用是拦截了流向火的氧气,使它只够供应闷烧而不会燃起大火把木头烧成灰。从生活得来的丰富学识给爱迪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于是,他把金属丝放置在一个瓶子里,并抽出大部分空气,制造了一个既让金属丝发热、发光,又由于氧气少而不至于一下子烧断的环境,终于发明了寿命长达8小时的灯泡。试想,如果爱迪生没有电、热、光以及制炭和气体等多方面的学识,就不会及时更改原来的思路,使科学发明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得到及时解决,那么,人类享受电灯的日子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一个人如果有丰富的学识,遇事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在研究探索中获得真知,产生灵感,进而到达理想的彼岸。否则,只能是目光短浅地行事,一遇到困难便一筹莫展。实践证明,学识的深浅不论对于科学发现,还是对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都十分重要。学识短浅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会有充分的自信,不会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更不会有开阔的思路,把这样的人放到任何工作岗位,都只能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边,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只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知识充实头脑,才能依靠丰富的学识构建起创新思维的连线,思考、研究问题时才会有广阔的视野、灵活的思路,才有可能摆脱平庸,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以及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日益增强,综合性学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仅以当前迅猛兴起的信息网络而言,它就融合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传输、卫星技术、自动化、半导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高技术时代呼唤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只知道死记硬背课本的“书虫”和只会模仿不会创造的“工匠”。重视学识的扩展和积累,以丰富的学识为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新力和综合性想像力,形成人才和创造能力的“链式反应”,应该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三、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实际上是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它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以前不曾有的事物或思想的动机,并在创造中表现出自己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具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新活动的成功,是促进人们积极寻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创造成功;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心理因素,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克制性。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实际上是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便是拥有了最新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不是有句话吗?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新的时代,由于新旧事物更替速度倍增,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顺应形势的需要,对各种事物多用异样的眼光审视它,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仅是想在科学上,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事业中获得成功,都必须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会用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地培养。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综合能力,构成其心理学基础的主要包括适宜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适宜于创造的优良个性品质。要开发、培养、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就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要打下扎实宽阔的知识基础,重视知识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

科学的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除了凭真正的成果取胜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继承,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扎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顺利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知识,就会多一条思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个人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