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黄献文:《伊朗电影巡礼》,《电影艺术》,2004年第4期。
[14]姜克银:《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以宁夏永宁县纳家户回族村为例》,《民族研究》,2010年第6期。
[15]雷润泽:《探索回族历史文化陈列展示——中国回族文物的利用研究》,《回族研究》,2008年第3期。
[16]雷晓静:《中国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教报刊的崛起》,《回族研究》,1997年第1期。
[17]李茂民:《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
[18]李健:《对建立鄂伦春族“文化保护区”的设想》,《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5期。
[19]李兴华:《银川伊斯兰教研究》,《回族研究》,2008年第3期。
[20]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21]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2]刘迎胜:《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历史简要回顾》,《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4期。
[23]吕君、吴小虎:《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的层次演进与判读》,《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6期。
[24]林国淑、余佳丽:《“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伊朗电影》,《电影评价》,2008年第5期。
[25]陆路芳:《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功能定位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26]马海云、周传斌:《伊斯兰教在西北苏非社区复兴说质疑——对宁夏纳家户村的再认识》,《民族研究》,2001年第5期。
[27]马润花、曹艳英:《中国养生旅游开发构想》,《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第2期。
[28]米子川:《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评价》,《开发研究》,2004年第5期。
[29]倪骏:《电影的感动:伊朗的另外一面》,《世界知识》,2007年第2期。
[30]覃萍:《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劣势》,《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12期。
[31]王聪:《试论实景演出在演艺文化产业中的显效——张艺谋“印象系列”剖析》,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年。
[32]王晖:《文化生态问题中的文化主体保护》,《求索》,2009年第2期。
[33]王继霞:《当代回族题材电影发展困境探析——以三部献映片为核心的考察》,载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院主编《首届中国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34]王莉、陆林、童世荣:《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6期。
[35]王亚南等:《云南县域文化资源评估指标》,载《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
[36]王艳、崔文娟:《以旅游产业融合为视角的“印象·刘三姐”研究综述》,《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7]吴利、陈路、易丹:《论养生旅游的概念内涵》,《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
[38]夏雷鸣:《“五时拜”与时间养生法——回族养生文化之奇葩》,《回族研究》,1995年第4期。
[39]徐世丕:《全球文化产业大扫描》,《中外文化交流(之五)》,2004年第2期。
[40]杨怀中:《唐代的蕃客》,载《回族史论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41]杨文笔、马泽梅:《回族穆斯林“尔曼里”文化解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42]杨文笔、马鑫:《论回族穆斯林的“接哈吉”仪式》,《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43]杨文炯、樊莹:《回族文化的地域差异与民族认同的错位——关于江苏连云港回族社会的调查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4]杨学燕:《从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谈回族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为例》,《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5]杨学燕:《从回族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差异——以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及西吉火石寨乡的对比分析为例》,《经济地理》,2008年第6期。
[46]袁明旭:《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创新》,《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8期。
[47]岳天明、高永久:《民族社区文化冲突及其积极意义》,《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48]周传斌:《论回族文化的源与流》,《回族研究》,2003年第3期。
[49]朱桂同:《浅谈回族传统的家庭教育》,载《中国回族教育论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
[50][伊朗]阿里·穆罕玛德:《全球化对伊朗电影的影响》,谢晓燕、邓鹏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1][澳大利亚]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二、外文文献
[1]W.Benjamin,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In HArendt(ED),illuminations,New York:Schocken Books.
[2]BourdieuP.(198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or:the Economic World Reversed.Poetics 12:311-356.
[3]Jean Baudrillard.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Sage,London,England,1998.
[4]Bourdieu,P.(1989)The Forms of Capita,in A.H.Halsey,P,H.Lauder,P.Brown &;A.Stuart-Wells (eds.),Education:Culture,Economy and Socie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Robbins,D.(1991)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recognisingsociety,Open University Press,Buckingham
[6]Proposa l fo r a Parliament and Council Decision establishinga single financing and programming instrument for cultural co -operation(Culture 2000Programme).
[7]Charles Landy,(2000)The Creative city:a tool for urban innovators.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三、电子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stas.gov.cn),《中国统计年鉴》(201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http:∥www.unesco.org/culture industries.
[3]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http://www.sach.gov.cn.
[5]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录http://www.sach.gov.cn/tabid/101/Default.aspx.
[6]http://yp.Knet.cn /news /2354152.shtml.
[7]中国期刊网http:∥www.chingking.cory原创作品/2010/69584.html.
[8]http:∥tech.163.com/ipecial/cnnic281,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9]纳家户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6dbf 68810100mea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