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
19051600000018

第18章 纳家户回族经堂教育调查(2)

现任寺管会主任的吕忠明说:

为什么他开不下去呢?主要是他在方法上有点过激。我们坊上有些看不惯,就迫使他的学开不下去。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纳家户经堂教育跟那个时候相比,尤其是在学习的劲头上和人数上,差得太大了。

马国仁阿訇辞学后,纳家户又搬请了王团村的王珍老阿訇,这个老阿訇经学水平较好,当时到纳家户开学时已75岁高龄。1998年王珍阿訇散学后,纳家户搬请了纳占祥老阿訇,他知识渊博,经学水平好。他辞学后就搬请了贺兰县通贵的马宗宪阿訇。2005年搬请的是纳洪军阿訇。2007年纳家户开学阿訇叫纳学保。几位阿訇除了抓经堂大学的教学之外,继续抓群众教育,办男女学习班,从学习字母开始,到学习诵读《古兰经》,有些来学习的老年妇女成效明显。

(三)纳家户经学教育中的阿訇谱系

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上,主要存在过掌教阿訇、三道阿訇、开学阿訇、住学阿訇、小学阿訇、二阿訇、散班阿訇等不同类型。作为宗教教职人员的阿訇在其承担的多重社会功能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办经堂教育,传经授业,培养宗教人才。在纳家户经堂教育中,作为经学人才的阿訇在经堂教育的创办和维系,培养宗教人才以及实现伊斯兰文化的传衍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纳家户清真寺从建寺初期到2012年,后人能回忆起的开学阿訇,以及近些年清真寺的开学阿訇,共有21名。但是纳家户清真寺近500年的历史,开学阿訇的数量肯定不止21名。从嘉靖初年纳家户的第一位阿訇呵比部到清同治年间的白达乌德,这近200年的历史,是纳家户经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肯定有过几十位阿訇,正是有了这些阿訇的艰辛创业与不懈努力,才有了纳家户经堂教育的植根与开启。可惜的是,这些曾经为纳家户经堂教育作过实质性贡献的经学人才及开展经堂教育培养宗教人才的历史事迹,甚至他们的名字在大江东去浪涛尽的历史长河中,都消逝在纳家户人的历史记忆之中。

作为教职人员的阿訇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角色,其角色和自身神圣性权威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今天作为寺坊教务负责者的阿訇,只是晚近民国以来随着阿訇掌教取代世袭伊玛目掌教才定型的一个宗教教职人员。纳家户人可忆起的21位阿訇,其历史跨度近500年,因此根据角色转演变,将这21位阿訇分为三种:

一种是前三掌教制时的“阿林”。包括明嘉靖初年建寺初期呵比部及纳家户经堂教育的移植者和缔造者,这些“阿林”中不乏名震一时、声名远扬的大“阿林”,但留在纳家户人记忆中的却只有一个记忆模糊的“阿林”呵比部,其中也隐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历史信息。

二是三掌教制时的阿訇。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纳家户村的穆斯林实行三掌教制,又称“三道制”。在三掌教时代,伊玛目与现在的伊玛目在角色与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海推布承担着宗教教化的作用,他们在角色和功能上与今天的掌学阿訇有所重叠,但不完全对等。这一时期的阿訇地位较低,由伊玛目聘请,主要承担寺坊经堂教育中的教学等任务,其角色就是一个传经授业的经师,依附并寄生于世袭掌教。伊玛目作为一种回族教坊的权力象征,主要由本村有势力的穆斯林担任,而且可以世袭。清同治年间的伊玛目由本村“老五门”的纳清泰担任,他归真后由其侄儿纳玉寿担任。这一制度在民国后失去群众基础,改为阿訇掌教制,而纳家户三道掌教终结的具体时间难以辨清。值得一提的是,三掌教的衰落和终结事实上与经堂教育的冲击不无关系,阿訇掌教能够取代伊玛目掌教,说明了民国时期纳家户经堂教育的兴起和阿訇阶层的异军突起。这一时期纳家户人多能回忆起的阿訇,如清同治年间的白达乌德、同治年间的大烈阿訇、光绪年间的王三哈吉、民国初期的耿太爷。由于缺乏纳家户相关资料的记载,我们将耿太爷以后的阿訇放到阿訇掌教时期。

三是阿訇掌教时期的阿訇。这一时期“阿訇”作为一种泛称,其中包括教坊长,率众礼拜的“伊玛目”,“瓦尔兹”的宣讲人,为学员讲授经典的教师,以及承担或主持某些宗教礼仪具有宗教专业知识的宗教教职人员。一般须在清真寺经文大学完成规定的经典学习,具有较高的宗教学识,通过考核后,进行穿衣的毕业典礼仪式,才能取得阿訇的任职资格。

纳家户村穆斯林称开学阿訇为“教长”,即向外地寺坊聘请的担任经文大学授经教师的高级讲学阿訇,其讲学期间称之为“开学阿訇”。地位较高,颇受尊敬。纳家户穆斯林教众通常亦称其为“阿訇老人家”,一般从村外选聘。但其地位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伊玛目制度下,开学阿訇多指经堂中的教师,主要以讲经授徒为业。其代替伊玛目的地位后,拥有行教权,全面主持教务,掌管各项重大宗教事务,集教学、教务于一身,兼有多项职权和职能,在教坊中拥有极高的权威。开学阿訇行使的职权范围包括负责经堂教学的课程安排、招收生徒、讲授经典、培养满拉及担任领导集体礼拜时的伊玛目,特别是聚礼和会礼必须由其主持、领拜,并负责讲“瓦尔兹”。此外,还负责宣讲教义教法,劝行善止恶、遵纪守法,为穆斯林证婚,为亡者举行殡葬仪式,负责解释教律等。这一时期的开学阿訇其传承谱系如下:耿二爷(1921~1930年)、街州王爷(1931~1937年)、马牙三(1938~1943年)、丁万科(1944~1949年)、纳长胜(1949~1952年)、马华(1953~1964年)、耿长久(1979~1986年)、马金库(1986~1993年)、纳彦军(1993~1994年)、马国仁(1994~1995年)、王珍(1995~1998年)、纳占祥(1998~2003年)、马宗贤(2003~2005年)、纳洪军(2005~2007年)、纳学保(2007~2011年)、纳学军(2011年~ )。从这样一个传承系谱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一是阿訇传承谱系的不完整性,主要是民国之前口传记忆的局限性;二是在21位阿訇中,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阿訇都是外地搬请的,这里面似乎也隐喻着一种信息,纳家户经堂教育的开启是外来回族经师移植的结果;三是阿訇中教派分属多元,根据纳家户人的说法,清光绪年间在纳家户清真寺执教17年的王三哈吉(曾朝觐7次)是哲合忍耶,马宗宪阿訇(2003~2005年)为虎夫耶(通贵门宦),20世纪90年代的马国仁和纳彦军两位阿訇都是伊赫瓦尼,这些阿訇作为不同于老格迪目的教派门宦的进入,对纳家户宗教派属归属和经堂教育都产生过实质性影响,王三哈吉在纳家户执教的17年中,不可避免地将哲合忍耶的宗教生活方式带进纳家户,如纳家户人至今赞圣时还要念《曼达耶哈》和《穆罕麦斯》等。后两位阿訇,对纳家户经堂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将宗教维新思想带进纳家户,尤其是对纳家户妇女进行伊斯兰文化教育,这是一次开新风的创建。

散班阿訇是权宜之计下的附设角色,其附设于开学阿訇,是开学阿訇在教学中的助手。纳家户清真寺因开学阿訇应酬不断,往往找一个水平较高的阿訇或满拉,协助其教学和讲经,这类阿訇或满拉称散班阿訇。散班阿訇,不在寺里常住,可受聘为回族穆斯林教众授教等。日常为本村的穆斯林举办婚葬、诵经等宗教活动,也称“二阿訇”。可以代行开学阿訇的职责,辅导满拉的学习。但必须学完经堂大学课程,“穿衣”毕业,经考核取得阿訇资格。专管宰牲,协助掌教阿訇负责召唤礼拜,念“呼图拜”,有的还对儿童进行宗教启蒙教育(即担任经文小学教师),往往一身兼任数职,故有时也被纳家户回族穆斯林群众称作“小学阿訇”。纳家户清真寺散班阿訇最多时达到30~40人,1998年为9人。他们一般在清真寺没有专职,平时从事家庭经营,纳家户村牛羊的屠宰多由他们主刀。2000年以来,纳家户经堂教育中各种学习人数减少,散班阿訇的角色主要由阿訇指任的住学满拉们担任,具体负责各种不同类型经学班的教学。

(四)“文化托命人”:纳家户的经学人才

经堂教育自移植纳家户以来,为纳家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宗教人才,使纳家户终结了“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的困局,自此,纳家户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呈现出了新的景象,学业相承,代不乏人,纳家户伊斯兰文脉传衍,不绝如缕。我们很难统计纳家户历史上经学人才的数量,也无法说明他们的经学传承事迹,从纳家户人现在可以追溯的21位开学阿訇中,纳家户本村中的开学阿訇就有6位,他们投身经堂,执著教门,以传播圣教、培养宗教人才为己任,是伊斯兰文化代代相传、世世相送的“文化托命人”。下文简要介绍三个当代纳家户经学人才。

1.纳占祥阿訇

1933年11月出生于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村九队。1943年到1948年在纳家户完全小学读书,1948年到1950年,在纳家户清真寺随优素福阿訇念经。1950年到1952年,在永宁县王团清真寺随纳彦军阿訇念经并穿衣。1952年到1954年,在贺兰县杨保户随杨大师傅念经。1955年到1958年,在家劳动三年。1958年到1961年,在吴忠农机修配厂工作一年半,随后到沈阳机床厂培训一年半。1961年到1979年,在纳家户生产队干了两年活,随后当饲养员喂牛。1980年,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纳家户清真寺开放,1980年到1988年担任纳家户清真寺副教长。从1988年到2003年,在东全清真寺、贺兰县大礼拜寺、银川市上前城杨家湾子清真寺、纳家户清真寺开学。期间,1993年到2003年任银川市政协委员(两届)。1999年3月,赴麦加朝觐。纳阿訇在清真寺开学26年,直至70岁才离开清真寺,访贤求学,为宗教事业呕心沥血。

2.纳洪军阿訇

1971年1月23日出生于永宁县纳家户。1978年到1990年,在纳家户小学、永宁县回民中学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由于学习成绩好,关心班集体,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1991年至2000年,在永宁县红星、王团、纳家户,银川市罗家庄、新城南门、新水桥,贺兰金贵,平罗宝丰等清真寺学习,主要学习《古兰经》诵读学,阿拉伯文词法、语法、文法、教法,《古兰经》经注,圣训等经书,取得阿訇资格。2000年到2003年,在平罗宝丰西寺任教。2004年到2005年,在吴忠中寺学习,2006年初到2007年末,在纳家户清真寺任教。2008年起,在永宁新寨子清真寺任教。

3.纳学保阿訇

1975年8月11日出生于纳家户村。1982年至1991年在纳家户小学、杨和镇中学读书。1992年至2000年,先后在贺兰县大礼拜寺、永宁县东全清真寺、纳家户清真寺、银川市上前城清真寺、银川市新华清真寺、甘肃临夏堡子等清真寺念经,1997年在银川市上前城清真寺穿衣。2001年至2005年,就读于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2006年在吴忠中寺念经。2006年9月12日,在永宁县东全清真寺任教长。2007年12月起,在纳家户清真寺任教。2003年获永宁《古兰经》诵读第二名,2008年3月,在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第十一期中青年教职培训班《古兰经》诵读比赛中获第三名。2008年7月,被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委员。2010年3月,在永宁县创建和谐清真寺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2010年6月,获银川市伊品杯《古兰经》诵读第二名。2010年10月,获永宁县忠孝文化瓦尔兹演讲及《古兰经》诵读二等奖。他在任教期间,结合《古兰经》,讲团结,讲道德,讲和谐,教育青年人要尊老爱幼,赡养老人是年轻人的义务,要邻里和睦,构建和谐社会,讲清洁卫生,村容村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计划生育,少生优生,注重下一代的教育。由于他经常结合实际讲时事政策,穆斯林都乐于听他的瓦尔兹。2011年10月任期满后,辞学后赴中国人民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