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
19051600000002

第2章 总序(1)

纳家户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的一个回族聚居村,由居民多数姓纳而得名。悠久的历史传承、古老的清真寺、淳厚的风俗民情,使她成为回族的一个符号,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许多政要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改革开放以来,来访的中外人士更多。1988年,纳家户清真寺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借助于纳家户闻名遐迩的声誉,2002年中华回乡文化园开工建设,三年后一期工程完工,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世界创意产业之父、创新模式的推动者、英国著名创意文化产业研究专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英国增速都在10%以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七大工业国中,半数的工作人口在从事创意产业,并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倍。据有关资料统计,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年均增速大大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蜂起已成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发展范式。2008年4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特设局合作发表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指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正在全球兴起,它连接了经济和文化,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一新发展范式的核心就是——创意、知识与信息逐渐被人们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从国内情况看,各地都立足本地区文化资源特点,制定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略,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如何突出本地区回族文化资源优势,推进回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此前,我们在对回族文化产业的调研和思考中,即属意纳家户这样一个距离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不足20公里的地方,有大力推进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在永宁县四套班子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展了诸如人员组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相应的前期准备。2011年,接受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规划办公室社科基金委托项目“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宁社科规划办[2011]5号)后,即加紧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

摆在读者面前的《中华回乡纳家户》《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研究》《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纳家户回族方言研究》《纳家户多元叙事的意义》(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Multifaceted Narratives of Najiahu Village)五部著作,就是“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课题的系列成果。

《中华回乡纳家户》侧重于历史学、民族学方面的调研。在该书中,我们钩沉了宁夏纳姓回族的历史来源,考证了纳家户村落的形成过程,梳理了赛典赤及纳速剌丁家族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对纳家户回族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纳家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了描述。

《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研究》重点研究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的开发。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不能脱离整个回族文化资源这个大背景,所以,我们首先对回族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和类型进行了描述,对纳家户回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普查。基于回族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的特点,对纳家户回族文化资源的品质、开发的条件进行了评估,由此提出了纳家户文化产业开发的方向、重点和开发策略。

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纳家户回族方言研究》运用描写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对纳家户回族方言进行了描写,并从文化学方面作了分析。

在《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一书中,我们对纳家户历史人文进行了翔实的调查。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人类学方法,收集和整理村庄口传历史记忆,并结合现有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考证。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使扑朔迷离的纳家户历史有了一种新的开掘维度:从“田野”中发现历史。这种对纳家户历史人文的发现,是对村庄历史真相的还原。该调查是各部著作的写作基础,包括纳家户族姓调查、纳家户人口变迁调查、纳家户清真寺历史调查、纳家户回族经堂教育调查、纳家户民俗文化调查、纳家户抗清斗争历史调查、纳家户早期办学调查、银川沙滩拱北迁徙记等内容。

《纳家户多元叙事的意义》以现代旅游开发为背景,以“纳家户村落”为研究对象,探究“纳家户村落”这一文本多元意义的英文著作。作者运用跨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当下中国的本土社会问题,为地方文化和全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搭建平台。

“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似乎是一个小课题,但真正做下来才能体会到它牵涉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多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把握驾驭的难度确实较大。加之目前回族文化产业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方面的案例也不多,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碰到,难免摸着石头过河。小课题大做并且做好实属不易。

但不管怎样,课题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通观课题的各项研究,我们以为在很多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有的方面还是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

第一,基本厘定了宁夏纳姓回族的历史来源。

宁夏纳姓回族一直将自己的宗族来源追溯到纳速剌丁,但纳家人是何时又从何地来到纳家户的呢?通常,人们引述的资料有两条:(1)纳家户清真寺“清净光明”匾额“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这是说,纳家人是从“秦”即陕西搬迁来的。(2)《陕西通志》的记载。在宁夏地方史、回族史的研究和关于纳家户的各种介绍材料中,通常引述到这条材料:

据《陕西通志》记载:元初,贵族赛典赤·赡思丁,其子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

但这条资料实际出自慕寿祺所撰《甘宁青史略》,原文是:

案:《陕西通志》元初瞻思丁以回回别庵尔之裔归降太祖,号赛典赤,译言贵族也。历官太原、平阳、陕西、四川、云南各省,追封咸阳王,其子纳速拉丁追封延安王,子孙众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留居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县有拉家村。今临夏喇氏最盛。

慕寿祺的这段话也是有问题的,他不该把临夏的“喇氏”与宁夏的“纳氏”随意地拉扯在一起,徒增纷扰。但后人在引用这段话时也以讹传讹,将“临夏喇氏”与“宁夏纳氏”混为一谈。

我们在这次的研究中,通过新发现的石刻资料,以历史文献为参证,并与各种赛典赤家谱作了比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纳速剌丁的第六子哈辛是宁夏纳姓回族的先祖,其落居宁夏是在元末。

第二,探讨了宁夏纳姓回族的人口迁徙过程和纳家户回族村落的历史形成。

宁夏的回族,但凡说起“姓纳”,通常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纳家户人吗?但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在我们的考察中,纳姓回族落居宁夏是从今银川市区开始的。元代后期纳姓先祖在银川定居,今天银川市区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纳姓回族;后来随着人口不断繁衍,逶迤向银川周围迁移,形成了一些新的居住点,纳家户就是纳氏后人从银川市区向外迁徙而形成的一个聚居村落。从明嘉靖三年(1524年)就能修建纳家户清真寺这点来看,至迟在此之前就已形成相当的人口规模。由于史料阙如,我们无法知道纳家户最早的名称,但清代一直是称为“纳家闸”(或“纳家”)的。《乾隆宁夏府志》(卷五)记载说,当时宁夏府城“南四十里”有“纳忠桥”,这说明该地早就生活着纳姓的回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