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的资本全集
19052000000018

第18章 坐拥财富——好运男人的财商资本(3)

浙商们的政治立场稳健可靠,态度谨慎。不过激,也不过火,宁可委曲求全,也不争一时之短长。浙商在领会贯彻方面重实效而不赶时髦,浙江的私企党建是全国的典型,与地方政府保持有距离的融洽关系。同时,浙江地方政府也比较开明。因此,浙商中间因为政治上、政策上出问题的相当少见。

——亏损少,失败率低。

在全国有影响的浙商破产案几乎没有,在谨慎保守的中小业主那里,就是小企业破产的比例也不高。在义乌的工商业集中的城镇,问起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有歇业停产的,好像没听说谁破产倒闭了。

——长寿企业家多。

浙江各地有一大批操持企业二三十年以上的常青树,经营非常稳健。鲁冠球、白骅、吴少华、叶雪康等经营几十年竟能做到一年不亏。

浙商中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给人印象深刻——肯吃苦。埋头苦干的浙商,在障碍面前敢跨敢闯。仔细盘点一下,几乎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每一步,都可以听到、看到浙商的声音或脚步。从第一本个体营业执照到第一家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从我国第一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流通企业到首家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从最早的私营企业到全国第一的私企党建;从第一家股份公司设立到冯根生难题的破解。浙商们的创富之路走得很神气。

非常评论

细细分析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群落——浙商,研究者们惊讶地发现,这群最能赚钱的中国人,看起来更像是新经济的“落伍者”。按照西方学术的规范看来,浙商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一般公式化的理论很难解释他们的实践,浙商的实践有着许多经济学上的悖论。

——浙商侧重模仿,缺乏创新;

——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

——他们的产业大多属较低层次,他们的规模较小;

——他们多是家族制;

——浙商大多比较谨慎,趋于保守;

——他们的管理像风筝线一样牢牢地抓在手里;

——他们从事的多是传统产业,很少有高新技术;

……

的确,浙商们看起来更像是新经济的“落伍者”。然而,温州人做起了打火机,韩国、日本的大公司只好歇业;宗庆后的非常可乐,销量与可口可乐不相上下;而躲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庄启传,他的洗衣粉销量是所有跨国公司在华销量的四倍。“三无”起步,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也低的浙商,却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人均资源全国倒数第三的浙江,人均GDP多年稳居第一。浙江民间经济极其活跃,企业家精神浓厚炽烈。

按照西方学术的规范看来,浙商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以欧美企业管理体系为基础的MBA,自然也无法解释浙商们的实践。

而同样难以解释的是,资本、技术、人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平均水平远远逊色的草根企业,居然比国企、外资同行有活力,浙商们“落后的、低级的”企业组织效率很高。

为什么会这样?

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就是两个字——“匹配”。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企业组织无所谓优劣,产业层次也没有高低之分,关键看匹不匹配。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体系里,成熟的模式并不见得是效率最高的,原因就是不匹配。

比如浙商的“小”。浙商的“个头”确实小,浙江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全国水平小1/4,浙江鲜见百亿规模的企业,但是他们很敦实。产品也“小”,像著名的温州,其支柱产品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等,全部是抓在手心里一只手可以拿着走的东西。科技含量、资金门槛都很低,但他们就是有竞争力。就是这些“谁都能做的”小商品,谁也做不过温州人。

聪明的浙商显然明白,企业规模小和规模经济不是一回事。在这里,小企业通过区域专业市场交换实现生产链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或通过专业化协作进入大龙头企业主导的价值链。而作为大的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当地极为丰富的配套资源,将生产要素的竞争外部化,获取成本和集约优势,避免大企业通病。在浙江,实现这种规模经济,有一种在以前的经济地理学上找不到的产业模式——由优势产业、关联行业、上下游协作配套,以及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符合良性经济生态平衡的内部条状、外部块状的特色产业区域,极具竞争优势。

不好高骛远的浙商最实事求是,他们注重的不是什么是最好的,而是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产业、管理模式。这就是“落后的、低级的”草根企业管理有时比跨国公司更有效率的原因。

比如一个典型的浙江民营企业,一双空手开始起步时,小企业、小商品、保守的决策,甚至家族化,都是最优的选择。因为这种制度的安排,是市场力量、民间意志和本土文化传统共同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是在市场环境下创业主体自主自发的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从源头上注定了浙商是天生的市场动物。有了这个“基因”——当“做大做高”的外部条件最佳时,不再满足于低成本优势,低附加值产业的浙商会在内在冲动、政府推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选择“做大做高”。从而与周围的环境继续保持匹配。因此,并非“草根”们的“低级和落后”成就了他们,只是他们更贴近中国这个市场的文化和国情,也更了解这个新兴市场的水土和脉搏。最好的老师,不是GE,也不是韦尔奇。最好的老师就是他们自己。

就是他们这种“落后”的生产和组织,将一个个昔日的龙头老大拉下了马,在与跨国巨头的热身赛中抢得了先机。据统计,中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最终产品的产量,浙江有109种居第二,154种居第三位,56种产品是冠军。庄启传的体会是,跨国公司带来的是管理模式,而不是管理精神。必须把管理精神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否则不能成功。

“不求最好,只求最配”的实用主义和“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动力机制,是浙商称雄中国的法宝,也是他们在与强大的跨国同行交手中不落下风的奥秘。

剖析浙商为什么厉害,最重要的是,浙商最具“可学性”,也最容易“模仿”。因为浙商是真正的“平民”、“全民”,他们最大众化,一则他们十之八九是普通老百姓,发达前往往是农民。二则他们“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白手起家,从“草根”开始生长。他们带来的是实干聪明的企业家精神,留下的是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和税收,而且他们的观念和思路,是一颗启蒙的种子,这就是浙商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换言之,这些财富榜样,就在你身边,他们的知识和资本,你也完全可能拥有。

百万富翁透露法宝

理财专家认为,人们只要遵循一些普遍的原则,都可以挖掘出致富的潜能。

对百万富翁来说,富裕并不是拥有昂贵的轿车、别墅,而是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作保障,为此,理财专家认为,人们只要遵循一些普遍的原则,都可以挖掘出致富的潜能。他们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钱生钱法

1967年,北卡罗莱纳州的拉尔夫史蒂决定以出售股份的方式筹款开一家杂货店。他们联系了100个熟人,这些人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各自买下了100股。30多年后,当初的杂货店已变成了拥有1000多家连锁店的“食品之王”的大公司。它的股票价格为每股109美元,当年投资者中的78位已当上了百万富翁。

2.量入为出

1960年,汉托和乔吉娜从古巴来到美国时,身无分文。1966年他们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他们的致富策略就是节省每一分钱,由于银行储蓄是按复利计算的,所以夫妇俩每月按时去银行存钱。他们的生活很节俭,打折商品是他们常买的东西,经常从报纸上剪折价券去买便宜东西,上班带盒饭。几年后,他们便把收入的大部分储蓄起来。直到1987年,他们拿出1250美元投到共同基金里,8年后就成了百万富翁。

3.莫筑债台

今天信用卡公司有五花八门的优惠办法吸引新客户。银行又大力推销房屋抵押贷款,一般人面对这类诱惑,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代价是你欠下债务,须为债务支付利息。美国的百万富翁中70%全无债务,他们知道,每支付1美元利息,可用来投资的钱就少了1美元。因此,他们所买的房子一定是他们负担得起而财力上仍绰绰有余的。

4.自己创业

自己当老板的人能成百万富翁的几率,比工薪阶层的几率要大4倍。工薪阶层的收入决定于雇主愿意给多少,自己创业的人如果精明能干,可以大展宏图。

5.长期等待

任何投资者在走向致富之路时并不富有。这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合理地安排自己手中的资金,选准投资方向,如此则任何人都会成为富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