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汇编(2008~2010)
19053900000177

第177章 国土防震(4)

第四十四条征用土地审批权限:

(一)征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耕地三十五公顷以下,其他土地七十公顷以下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务院备案。

(二)征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征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十五条建设项目占用国有未利用地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但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和跨省、自治区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用地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十六条征用土地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以下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一)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按照该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补偿;征用菜地、园地、苗圃、精养鱼塘,按照当地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八至十倍补偿;征用林地、人工草地、粗养鱼塘,按照当地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八倍补偿;征用苇地、轮歇地、垦荒五年以内耕地,按照当地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补偿;征用天然草地、空闲地、撂荒地、湖泊,按照当地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三倍补偿;征用未利用地,按照当地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一至二倍补偿;征用宅基地、打谷场,按照邻近耕地的补偿标准补偿。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上述标准的下限补偿。

(二)安置补助费:征用耕地(含菜地、园地、苗圃、精养鱼塘),其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用其他农用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当地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四倍。但是,每公顷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当地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倍;征用未利用地的,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三)青苗补偿费:一般作物(含人工种草、补播改良种草)按照当地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补偿;多年生作物按照当地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至三倍补偿;没有耕作种植的不予补偿。

(四)地面附着物补偿:具体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物价等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具体补偿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依照前款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仍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当地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自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被征地单位发出征地公告后,被征地单位或者个人在拟征用土地上抢种的树木、农作物,抢建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废弃设施,一律不予补偿。

征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按照本条规定支付补偿、安置等费用后,被征地单位和个人不得提出额外要求,阻挠建设施工。

第四十七条用地单位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集体所有附着物补偿费归被征地单位所有,设专户存入银行,由被征地单位提出安置方案和用款计划。被征用土地属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后使用;被征用土地属村民集体所有的,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后使用。

前款所列费用只能用作发展生产、多余劳动力的安置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侵占、挪用和私分。

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的收支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公布,并抄送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接受监督。

第四十八条被征地单位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可以发给被安置人员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用于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安置补助费发给被安置人员的,须经本人申请,村民委员会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签订自谋职业协议书并进行公证后,由集体经济组织一次性发给。

第四十九条下列建设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一)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具体范围,依据国家制定的《划拨用地项目目录》确定。

第五十条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除国家规定并经依法批准以划拨方式取得的之外,应当以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包括: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

第五十一条原有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租赁和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以下简称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按照以下权限审批:县人民政府一公顷以下;银川市人民政府六公顷以下,行署、其他市人民政府四公顷以下;超过行署、市人民政府批准权限的,中央驻宁单位和自治区直属单位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和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经依法批准应当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土地租金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受让者或承租者签订出让、租赁合同。

第五十二条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划拨土地内翻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报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或者保留划拨方式。

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批准翻建、改建、扩建。

第五十三条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底价、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价格,以及土地使用权租赁价格,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基准地价,结合拟出让、租赁地块的条件,出让、租赁年限和土地供需情况等因素确定。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应当经具有资质的土地估价机构进行地价评估。地价评估结果由有土地登记权的人民政府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其中,国有企业因破产、兼并、合并、分立、清算或者企业改制等涉及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的,应当按照企业隶属关系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土地评估结果确认和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的审批手续。上市公司的土地评估结果和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报自治区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和审批。

未经价格评估、确认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

第五十四条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应当实行有偿使用。具体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十五条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规定的标准和办法,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费用后,方可办理土地登记手续,领取土地证书。

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地方财政。留给地方财政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额上缴自治区财政,纳入专项资金管理。按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使用耕地开垦费的规定核拨,专款用于耕地开发、土地整理、复垦。

第五十六条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的,应当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的约定或者土地使用权划拨批准文件的规定使用土地。确需改变该幅土地建设用途的,应当经有关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改变土地建设用途的,在报批前,应当先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五十七条国有农、林、牧、渔场、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水利管理等单位,利用本单位使用的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必须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批准手续,不得自批自用。

第五十八条市、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采矿、挖砂、采石、建窑、建坟、取土、垃圾处理等用地实行统一管理。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定,办理用地批准手续。

第五十九条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架设地上线路、敷设地下管线等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在报批前,应当先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经批准的临时用地,土地使用者应当根据土地权属与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村集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临时用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临时用地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二年。使用期满,用地单位应当在期满后一年内恢复土地的生产条件,交还原土地所有者或者原土地使用者。

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事后进行复垦和补偿,交还土地所有者或者原土地使用者;属于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六个月内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六十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的土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以及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应当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县(含设乡镇的市辖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参照本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审批权限报经批准;其中,涉及农用地转用的,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乡镇企业的不同行业和经营规模用地标准,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六十一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本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量使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农村村民建住宅,由村民提出用地申请,经村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委员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农用地转用的,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分批次办理审批手续。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宅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六十二条农村村民住宅用地标准:使用水浇地的,每户不得超过二百七十平方米;使用平川旱作耕地的,每户不得超过四百平方米;使用山坡地的,每户不得超过五百四十平方米。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前款规定的用地限额内规定宅基地具体标准,并报自治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农、林、牧、渔场职工住宅用地,按照农村村民宅基地的标准执行。

第六十三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乡镇企业,因破产、兼并、处分房地产抵押等原因,需要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参照本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审批手续。

监督检查

第六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第六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业务培训上岗制度。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忠于职守、秉公执法。

监督检查人员履行土地监督检查职责必须佩戴土地执法标志,出示土地管理监督检查证件。

第六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土地权利的文件、图件、证明等资料,进行查阅、摘录或者予以复制;

(二)询问土地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制作询问笔录;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土地违法现场进行勘测、拍照、摄像;

(四)责令有土地违法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土地违法行为,下达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

(五)停止办理违法土地的审批登记手续;

(六)责令土地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冻结其银行账户。

第六十七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违法行为,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立案调查:

(一)有明确的行为人;

(二)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事实;

(三)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

第六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自己无权处理的,应当向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