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9054000000002

第2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2)

——必须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有力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积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推进管理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创新发展之路。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全民创业,积极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生态移民攻坚计划,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重要着力点。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切实搞好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走改革开放之路。

——必须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走和谐发展之路。

第四节发展目标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委会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要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我区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以上(2010年价),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000元(约合65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53︰41,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优势特色农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8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55%。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生态移民35万人,新增脱贫人口60万人,基本解决全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低收入人群实现应保尽保。

——生态环境全面好转。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均达到80%。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任务以内,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投资、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效能建设深入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格局取得新突破。

第五节战略导向

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必须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

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全面推进形成我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高端化、低碳化、高技术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实施“三个千亿投资计划”,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自治区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和旅游业,打造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推进三大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13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高标准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将我区建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聚集区。

建设统筹城乡示范区。树立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理念,推动沿黄城市带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引擎,构筑以沿黄城市带为核心、固原市为次中心、重点镇和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同城化步伐,促进产业、资本、人口向城镇集聚,努力把沿黄城市带建成西北最具潜力、最有特色、最富魅力、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精品城市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建设城乡良性互动、统筹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树立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沿黄城市带绿色景观长廊、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长廊、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长廊和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四大“绿色长城”,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省区,构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管理和优化配置,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强城乡绿化美化,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

建设内陆开放试验区。在巩固深化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回族自治区的独特优势,加快面向穆斯林世界的经贸文化合作。以建设中阿(宁夏)论坛银川永久会址、举办中国(宁夏)——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为契机,推动形成中阿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中阿高层对话合作机制,把宁夏打造成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集散地、我国重要的国内外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人才培育基地。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组织实施好民生计划,加快生态移民搬迁,强力推进中南部地区扶贫攻坚,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坚决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