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妇女喜欢戴耳环,除了装饰以外,据说还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族人中有句顺口溜说:“姑娘眼睛亮,耳环子挂两旁。”这话确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环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回族女性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中亚传来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与中亚以及阿拉伯地区间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周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族妇女多喜此。”
三、回族乐器
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上个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当时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后对当地流行器乐的真实记述。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但是直至20世纪却还在宁夏回族群众中流行。
(一)吹咪咪儿
每至春暖花开,杨柳返青,河滩、地边、集市、庙会上,响起一种音色悠扬、近似琐呐的吹奏乐演奏声,这就是回族青少年所喜爱并擅长的民间乐器“咪咪儿”。这种乐器用无名指粗细的竹管自制而成,开有6个音孔,酷似笛子,但要竖吹;吹口处置有用嫩树皮制成的发音器(以“猫儿刺”枝干制做的为最佳),利用薄膜震动发音的原理吹出声音,靠6个音孔的音阶加一个自身音阶共7个音阶奏出曲子旋律。咪咪儿分单管和双管两种,用来吹奏“少年”曲调最为适宜。
(二)口弦
回族民乐乐器有一种是口弦。口弦是回族姑娘特别喜爱的一种民间小乐器,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在闲暇时节,每当夜幕降临,妇女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吹奏起动人的口弦,借以散心消遣,或寄托妻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抒发她们深埋心底的复杂感情。口弦多以黄钢、红铜或白银制成,形似当今妇女们常用的钢发卡。中间安有一根极其细薄的铜片,是发声器。口弦大小不一,有约寸半长短的,也有比其小的。吹奏时将口弦横衔口中,以舌尖或手指轻轻拨动发音簧片,同时以口形的变化、呼吸气量的大小来调解掌握音程及音量。口弦有两种,一种是铁制的,一种是竹制的。铁口弦在其他民族当中也有,竹口弦在回族姑娘中较多。竹口弦,顾名思义是用竹子削的,看起来简单,但做时颇讲究工艺。一般好的口弦,都是把竹子选来,切成长五寸左右的若干根,放到油锅里炸一下,然后拿出来用刀精心去削。这样做出的口弦,锃亮光滑,结实耐用,不易破裂;从效果上看,音量适中,清脆柔和。回族姑娘制作的竹口弦,弦身一般都是三寸长,一头小,奏时左手捏住弦尖,将舌簧的一端轻轻含入双唇间,右手中指和拇指挽住另一端丝穗子,均匀地扯动,使口弦簧产生一种“咕咕咚、咕咕咚”的具有特殊魅力的声音。口弦,没有什么明显的音调,主要是姑娘通过口形、气力、节奏等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回族姑娘一般都随身带着心爱的口弦,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姑娘还喜欢把口弦当做装饰品,拴在胸前第二个纽扣子上,一有机会就弹起来。有的独自坐在家里解闷、消愁;有的两人坐在一起抒发感情,互相逗趣;有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相互比赛,弹奏一些回族男女都熟悉的合调。如珍珠倒卷帘、骆驼铃、五哥放羊、脚户歌等等。关于口弦,在回族民间有许多传说,宁夏六盘山地区有一个故事讲到,早先,有一个财主看上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有对象的回族姑娘,要强迫结婚,姑娘不从,财主就挖掉了她的眼睛,并使她变成了哑巴。这个姑娘就用竹子做了个口弦,向众青年和乡亲们控诉财主的罪恶。后来姑娘们为了纪念她,人人都做了个口弦。过去,回族妇女由于受到宗教教规的约束,不许出门,不许唱歌、跳舞,更不能自己出去谈情说爱。她们经常被关在家里,心情压抑、烦闷,所以就用口弦来解忧消愁。现在,回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回族姑娘高兴了就用口弦弹奏逗趣。有的以弹口弦为号子,找男朋友约会。
(三)牛头埙
回族群众还有一种喜爱的乐器叫牛头埙,回族群众俗称“哇呜”或“泥箫”,是用黏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古代称它为“埙”。据史书记载:“埙,古代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三孔”。封建时代早期宫廷乐队中曾使用过此种乐器,以后逐渐消失,且在民间演奏中很少见到。回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和文化交流中,受其他民族吹奏乐器的启发,根据古代“埙”的基本原理,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实践中创制出了回族所特有的民间乐器“牛头埙”,使之代代流传下来。牛头埙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普及性强。回族聚居区七八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都喜欢用泥玩做“牛头埙”。他们只要有时间,就在河边、渠土拜挖一块胶泥土,用水搅拌揉成泥球,然后做成圆形、鸡蛋形、蝴蝶形、鱼形、牛头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待晾硬后用一根粗铁丝或粗芨芨秆,钻几个小孔。有一个吹口,有手按的四个小口。有些好胜心强的小孩子,还用油把这种“泥哇呜”的外形擦得光滑发亮,有的还放到砖窑里去烧,烧出来后结实、耐用、好看。“牛头埙”,音域在五度以内,音阶排列为12345,能吹奏一些简单、缓慢的曲调,如《北风吹》、《小白菜》和回族民间小调等。还能用它发出鸟儿的叫声。在农村有的回族青年约会时,男的在女方家附近先吹“牛头埙”,女的弹“口弦”向他表示,两个人就出去相会。1984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艺人献艺会上,回族老艺人丁成才用牛头埙吹奏了一段带有回族念《古兰经》风味的乐曲,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但由于牛头埙音域窄,不能表现快曲调,很难伴奏,合奏。为了将牛头埙搬上舞台,宁夏音乐工作者冯会耘同志在回族民间牛头埙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上圆下尖,上宽下窄,吹口为圆锥形的牛头埙,这种牛头埙由原来的五个音孔增加到十二个音孔。这样用口就可吹出五度音,加上音孔的十一度音,可演奏和独奏古今中外的一般乐曲。现在已经被搬上了舞台,深受回族人民喜。
近几十年来,由于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宁夏回族器乐生存的社会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呜为何物。为了对宁夏回族民间器乐进行有效保护,应尽快建立保护机制和相应体系,加强宣传,争取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回族民间器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回族饮食习惯
回族是一个十分讲究卫生的民族,除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外,饮食卫生尤其讲究,处处突出“洁净”二字。回族禁食猪肉,马、驴、骡、狗等不反刍的动物肉、性情凶残的禽兽(如鹰、虎等)肉、自死禽兽的肉和一切动物的血,都在禁食之列。穆斯林们不禁食的动物,都请阿訇念经代宰后才能吃。《古兰经》规定,穆斯林不准吸烟、喝酒。但喜饮茶,盖碗茶,是宁夏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盖碗茶是宁夏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始于唐代,相传至今,颇受回族人民喜爱。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炮台”。每到炎热的夏季,盖碗茶便成为回族最佳的消渴饮料;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回族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