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宁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19054900000030

第30章 民族区域自治与科技进步(2)

截至2010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建成区、市、县(区)三级非遗资源数据库,推出了《自治区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图文集》等普查研究成果。宁夏“山花儿”成功申报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夏有国家级名录项目8个,自治区级非遗传承点18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25名。已举办四届“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和非遗宣传展示周系列活动。非遗传统技艺教育培训2200多人。申报建立了回族服饰、回族花儿、回族踏脚舞、口弦、穆民扇、张氏回医正骨、回族汤瓶八诊等40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确定了传承保护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对文化遗产的合理有效永续利用,建成回族博物馆和各类行业专题博物馆接近50座,①极大地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繁荣新闻出版工作,回族文学作品成绩突出

1978年,宁夏文联恢复活动,成立了作家协会以及宁夏民间文艺研究会。经过长期的努力,搜集到五十多位古代回族作家和八十多位回族作者近二百万字的作品,编辑出版了《中国回族文学作品选》和《回族文学发展概观》,在回族文学和伊斯兰历史文化及其典籍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还汇编出版了《回族典藏全书》、《中国回族文物》、《回族民俗学》、《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等一批文化艺术作品。年出版报纸15种,杂志36种,图书1100种。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中青年作家呈现异常活跃的态势,共同推动着宁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张贤亮的多篇小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优秀中篇小说奖并搬上银屏。20世纪90年代后,设立“金骆驼丛书”创作基金,重点扶持宁夏长篇小说创作。宁夏青年作家所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成为一些文学大刊乐于刊载的作品。截至2010年,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民族文学》等著名刊物上所发表的宁夏青年作家所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多达百余篇,而《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国内权威刊物也在不间断地转载宁夏青年作家的各类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小说学会等文学权威机构和一些著名学者主持编选的“中国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精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文学排行榜”等有影响的年度选本和排行榜上,宁夏作家不仅榜上有名,而且入选人数和作品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5.加强广播影视发展,广播走向繁荣,电视电影逐步振兴

宁夏的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2.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2%;城市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95%,③成为全国第一批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20户以上盲点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省区,也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省区,还是全国第一个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省区。

电视电影创作逐步振兴。1981年,宁夏摄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记叙回族人民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的彩色艺术纪录片《回乡风情》和《神奇美丽的宁夏川》。《民族英雄马本斋》改编成电视剧,并在全国播映。近年来拍摄制作的电影《画皮》、《英雄无语》、《冯志远》、《同心》和广播剧《一棵树传奇》、《塞上马兰花》及电视专题片《中国回族》、《花儿的故乡》、《突破与跨越》等影视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6.推动文化精品创作,引领民族文化艺术发展

艺术创作是民族区域特色文化发展的核心。坚持以民族文化精品建设为重点,以创作规划为龙头,统筹安排和协调落实全区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为各族群众提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几十年来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成绩斐然。

为繁荣宁夏民间艺术,1980年2月举行了首届民歌(花儿)演唱会。宁夏歌舞团创作演出的第一部回族花儿歌舞剧《曼苏儿》,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被评为全国优秀歌舞剧,获得优秀演出奖。民族歌舞《西夏土风舞》、《漠海羌笛》等先后参加了四届中国艺术节,获得广泛好评。加大现实题材和优秀历史文化题材艺术创作生产,推出了《盛世回乡》、《小红军回回娃》、《回回女》等15部反映宁夏民族历史的精品剧目,还创作了《海上升明月》等反映海峡两岸民族情感的戏剧作品,在全国巡演引起了很大轰动。银川市的大型回族原创舞剧《月上贺兰》成功走出全国商业巡演第一步。《长河大漠塞上风》等8部文化旅游剧(节)目正式进入旅游市场,开辟宁夏文化与旅游两大朝阳产业结合发展的新途径。先后有10多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全国性奖项30多个,文艺创作步入了宁夏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④

7.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培育

2008年,随着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文化产业”被升格为国家战略。宁夏根据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财政、税收等政策给予支持,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宁夏全区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000个左右,从业人员1万多人。

按照自治区文化产业建设规划,形成以银川市为核心的沿黄河城市产业带,以固原市为核心的六盘山地区文化产业带以及以中部干旱带为核心的回乡特色文化产业带,促进产业群发展。银川市重点发展以演艺、娱乐、动漫、文化会展、文化传媒等为主的现代文化服务业;石嘴山市重点发展以军旅故地、商贸故地、工矿体验、山地探险、园林奇石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休闲、影视拍摄基地等;吴忠市深度开发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回族服饰、回族艺术、革命题材的影视剧、民俗表演等特色文化产业;中卫市依托黄河、大漠、杞乡、硒砂瓜、花儿等知名品牌,开拓西部风情旅游服务业;固原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立足多姿多彩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民风民俗文化,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

2010年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和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签约项目37个,合同协议资金104亿元,履约资金已达70多亿元,华夏西部影城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⑤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新组建六个文化改制企业,推进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市融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出版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宁夏卫视与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合作成功,体制改革让宁夏文化发展站上新起点。

8.强化队伍建设

宁夏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多渠道加大投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2010年有各类中高级文化艺术专业人员1000多名,有1人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3人获得“梅花奖”。

9.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为社会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科学、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从1995年起,每年一次全民健身周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十多年,参加活动的群众达百万人次。城市全民健身活动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以村文化体育活动室为基础,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多姿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木球已被全民运动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踏脚、牧童鞭、西夏王刀、穆民扇、羊响板等在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获得金奖,方棋、回族武术、满族武术等在民间广为流传。1986年以来,宁夏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组团参加了第二至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03年9月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双丰收。在全国第九届和第十届运动会上,宁夏代表团分别实现了奖牌总分双超上一届的目标。2010年全年举办青少年单项比赛12项,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3次,参加活动的人数总计达到19万人。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宁夏竞技体育以全区运动会为杠杆,以业余训练为基础,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强化运动队管理,进一步探索体育社会化新路。2009年组建了宁夏历史上第一支篮球俱乐部。⑥2010年,宁夏运动员在世界、全国比赛中取得金牌26枚、银牌20枚、铜牌24枚;240人达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72人获得国家一级裁判员等级称号。⑦

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面临的挑战

宁夏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制约,资源环境压力、社会问题增多及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体育事业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1.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须进一步提高

重经济,轻文化,先抓经济后抓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事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人们从提升软实力的角度来整合文化资源的视野不宽广,对培育文化品牌,整合文化资源,缺乏有力的措施办法。

2.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布局不够合理

宁夏大部分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中心和体育场馆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规模较小、档次低、设施设备陈旧,部分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多集中在城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相对薄弱。

3.公共文化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区、市、县存在财政投入基数小,文化体育事业经费不足,文化体育建设滞后,致使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基层文化体育建设的筹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社会、个人资金积极参与基层文化体育建设的局面尚未形成。

4.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基层文艺创作缺乏精品,文化工作缺乏适用人才,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尚未摆脱单纯依靠政府办体育的模式。

5.宁夏特色文化品牌亮度不够

近年来,宁夏的文化事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宁夏的文化品牌数量仍旧不多,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少。如何打造宁夏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应当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要使文化活动向集群化方向快速发展,区域文化特色的“成色”要足,“磁力”要强。

第三节促进宁夏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繁荣对策

面对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以文化繁荣和体育蓬勃发展为着力点,提升民族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精品引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扬、民族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民族文化体育产业促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项工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不断推动宁夏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科学发展。

1.加大宣传。各级党政组织更加重视民族文化体育建设,引导全社会不断提高对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及时研究解决民族文化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树立“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也是‘硬道理’”的观念,调动全民支持和参与文化体育建设的积极性,优化文化体育产业结构,使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由系统内循环转变为市场大循环。

2.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基层文化事业。根据宁夏的发展情况,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国家大力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上,鼓励全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切实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解决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3.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宁夏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街区,提高产业集中度。

切实加大改革力度,整合资源,强化特色,不断增强文化精品建设活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5.广泛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建设体育强国战略要求,巩固和扩大田径、武术等基础项目的规模,强化自行车、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后劲,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体育干部、体育师资、体育科研人员,引进人才,提升我区运动技术水平;加强科学研究,使体育项目的开展达到科学化、规范化。

5.加强文化体育事业法制化建设。把增加文化体育投入纳入法制轨道,保证文化体育投入逐年增长,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开展经常性执法检查,促进各项文化体育法规政策特别是文化体育事业单位经费保障,使文化体育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注释:

①数据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提供。

②宁夏统计局: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宁夏统计局: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⑤数据来源:自治区文化厅关于2010年工作总结的报告。

⑥数据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局提供。

⑦宁夏统计局: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