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宁夏中兽医志
19055400000025

第25章 病证(2)

4.病理组织学变化。通过32例较典型猝死病例心、肝、脾、肺、肾、淋巴结、胃、肠、脑和肌肉的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均有产气荚膜毒素中毒导致的全身毒血症病理变化(中毒性休克引起的全身组织损害),以出血和实质器官的变性、坏死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心肌炎,肝中毒性变性坏死及各种炎性细胞浸润,急性出血性脾炎,间质性肺炎、支气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出血性淋巴结炎,急性出血性胃肠炎。

5.病因调查。1996~1998年,自治区兽医工作站共收集11个县(区)14个乡(镇)2个农场的病料31份(黄牛26份、驴和骡4份、羊1份)。从20份病料中检出魏氏梭菌,分离出7株有毒魏氏梭菌(A 型5株、C 型和D 型各1株);从29份中测出肠毒素(A 型14份、C 型5份、D 型5份、未定型5份)。同时开展了补硒试验。

(二)防治情况

1996~1998年,用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的产气荚膜梭菌多联苗和兰州兽医生物药厂生产的多联浓缩菌苗防疫16.9万头次,总保护率为25%~100%,缺硒地区辅以补硒,效果更好。有效地控制了我区牛猝死症。

二、骆驼假结核棒状杆菌病骆驼假结核棒状杆菌病,又名骆驼脓肿病。是一种以病驼肺脏、淋巴结、骨髓、肌肉、皮下和肾脏等部位发生化脓或干酪样脓肿为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为棒状菌属假结核棒状杆菌。

(一)发病情况

1949年以前,本病就曾在阿拉善旗部分地区散发。1954~1981年发病2573峰,发病率0.51%,死亡618峰,死亡率0.20%,致死率24.02%。

1.病因调查。1976~1979年,宁夏畜牧局赵玉琪、宁夏农学院牧医系王世礼、阿拉善左旗畜牧兽医站刘宗宝等组成调查研究小组,从病驼脓疮中分离出假结核棒状杆菌4株。假结核棒状杆菌是一种常在性菌,通过病驼脓汁、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场所,经口腔粘膜、皮肤创伤和呼吸道感染。除感染骆驼外,人工感染可引起马溃疡性淋巴管炎,牛肺脏粟粒样结节,对绵羊和山羊毒力很弱,猪不感染,人有一定易感性。

2.发病特点。本病多发生于冬季,天气寒冷,天气剧变,发病增高;幼、母驼较易感,成年和骟驼抵抗力强;锦鸡儿等有刺植物草场放牧骆驼感染明显增多。

3.传播途径。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途径。在适宜条件下造成流行,急性者全身反应强烈,常因高热伴发肺炎而死亡;慢性或隐性常死于衰竭。口腔和皮肤感染时,脓肿限于伤口局部,病驼常没有或仅有轻微反应,处于健康状态。

4.诊断。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获满意效果。

(二)防治情况

假结核棒状杆菌对氯霉素最敏感,红霉素、青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对早期病例都有良好效果(尤其对肺部结节尚未化脓者效果最佳),对已化脓尚未向全身转移的病例,亦有效;新砷矾纳明对本病疗效甚佳,每次用1~3克溶于500~100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静注,一般1~2次痊愈(两次注射间隔期为5~7天)。

三、猪喘气病

猪喘气病,是由猪肺炎霉形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是咳嗽和气喘,剖检病变主要在肺部(尤以肺的心叶、中间叶、尖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病变,组织学检查则以融合性支气管炎为主要特征。患猪长期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的致死率不高,但是在流行早期及饲养管理不良的条件下,会造成严重死亡,对发展养猪事业危害严重。

(一)发病情况

1976年,陈祝三等在暖泉农场等国营农牧场猪喘气病自然病例肺脏病灶中分离出七株猪肺炎霉形体,经本动物感染试验,均能呈现典型的猪喘气病症状,从病原学上确诊了宁夏猪喘气病。

1979年,自治区兽医站和宁夏畜牧兽医研究所根据临床观察、X 光透视、剖检及病原分离等方法,对全区11个市(县)121个养猪点统计,临床观察6530头,发病210头,占3.22%;解剖137头,有喘气病典型病变的52头,占37.96%;X 光透视7299头,发病641头,占8.78%。1980~1989年,随着生产体制的变革,集体猪场解散,生猪分户饲养,饲养管理改善,本病的发生和死亡逐年下降,逐步得到了控制,发病点(村)242个,养猪142334头,发病3311头,发病率2.33%,死亡782头,致死率23.62%。

(二)防治情况

1979年8月~1982年12月,宋世荣、焦淑英、张圣世等开展了“应用麻黄、食醋、高锰酸钾熏蒸治疗猪喘气病”试验研究。该研究用游离状态的麻黄碱与食醋,经高锰酸钾强氧化后产生的大量蒸气熏治猪喘气病,在连湖农场和前进农场选用自然感染病例440头,分试验药物组、土霉素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进行六批次治疗试验,结果有效率分别为86%~100%、88%~100%和29.1%(自然转阴率)。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节省劳力和资金。该成果获1984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熏治方法是取秋季未经霜冻的草本麻黄,洗净后在PH 为12的碱性溶液中浸泡24小时,浓缩至每毫升含原生药1克;熏蒸房高度1.2~1.5米,密闭,房门上安装玻璃观察孔,随时注意猪的动静;氧化反应所用高锰酸钾系工业用品,反应时加入食醋为药量的2.5倍,高锰酸钾与整个溶液的比例为3:7,用木棍搅匀,让其自然产生大量蒸气;每日喂食前熏蒸一次,每次一小时,连续七天为一个疗程。

四、犬传染性肠炎

犬传染性肠炎,多见散发,不分季节、品种、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是病犬用过的食具、食物接触传染。发病快,死亡率高。

(一)发病情况

1.症状。病犬呕吐、腹泻,粪便由黑色糊状转变为血水样,恶臭。体温40益左右,精神沉郁,拒食,眼球凹陷,有黄色粘稠眼眵。病程短的3~4天,长的7天以上死亡。

2.剖检。见胃粘膜下轻度出血;小肠浆膜呈暗红色,粘膜坏死脱落,呈现条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如大理石样;肝脏轻度郁血、肿大。

(二)防治情况

1991年,李汝舟等报道,共治疗警犬和民犬256例,治愈203例,治愈率为79.3%。尤其是发病的早、中期疗效显著。

1.黄连1克、磺胺脒6克、小苏达3克研细混匀口服,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64万单位肌肉注射。成年犬每日2次,连用6~7日;幼犬用量酌减。

2.20%磺胺嘧啶钠40毫升、葡萄糖氯化钠500毫升、复方氯化钠500毫升、5%碳酸氢钠250毫升、1%维生素C10毫升;乳糖红霉素30万单位、5%葡萄糖液500毫升、葡萄糖氯化钠500毫升。分别混合,静脉滴注,成年犬每日一次,连用2~3次。

3.用以上药物的同时,结合禁食,适量饮水。用强力解毒液4毫升,皮下注射。

五、犬瘟热

犬瘟热,又名犬热病。为犬的高度传染性病毒病,水貂、雪貂等也可感染。

(一)发病情况

1.病原。病原为麻疹病毒属犬热病病毒。

2.传播途径。由呼吸道吸入或采食污染物而感染。

3.潜伏期。潜伏期6~9天。

4.症状。发病率高,无季节性。临证表现为间歇热,初期眼、鼻有分泌物,中后期出现神经症状。鼻镜干燥,打喷嚏,流粘液性鼻液,咳嗽,气喘,肺音粗厉,有湿罗音,咽、扁桃体、支气管发炎。食欲不振,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排出带粘液、恶臭暗红或黑色粪便。持续发热的病例,触摸肾区有痛感。腹下出现米粒大小疱性或脓性皮疹。口唇、耳、眼睑抽搐,每天发作数次,少数病例恢复后遗留抽搐后遗症。多数病例表现以兴奋为主的神经症状。

(二)防治情况

1998年,李汝舟等报道采用以下方剂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选用高免血清、免疫球蛋白各适量肌注,连用数日。

2.选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病毒灵、止血敏注射液各适量,肌注,连用数日。

六、观赏动物炭疽

炭疽,是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和败血性传染病。

(一)发病情况

邓如桂等报道,1997年8月1日上午11时,银川某动物园发生炭疽,死亡金钱豹1只,下午4时死亡猞猁1只,8月3日死亡猪獾3只(其中1只死于洞穴中)。

1.临床症状。金钱豹,雌性,15岁,营养中等,8月1日上午9时饲养员清理粪便时,未见任何异常,11时饲喂时发现死亡,尸体鼻孔和口腔有血水流出,腹胀,肛门外翻,尸僵不全。猞猁,雌性,8岁,营养中等,下午4时死亡,死后肛门排出血水样稀便,尸僵不全。

2.诊断。通过直接涂片,细菌培养,血清学诊断等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法确诊。

(二)防治情况

当天确诊,立即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对动物园实行封锁,停止对外开放,动物园进出口用生石灰铺垫,每日对发病动物圈舍用过氧乙酸、烧碱交替喷洒,并用火焰喷射,坚持一周。对所有动物圈舍消毒,对草食和肉食兽注射青霉素一周。工作人员衣物、用具等用紫外线照射,口服磺胺药一周,上岗前用5译过氧乙酸洗手。死亡动物全部烧毁后深埋,坑中上下垫铺生石灰,死于洞穴中的猪獾用10译的过氧乙酸灌入洞中,三天后再灌入生石灰水,水泥、灰浆封口。经采用上述措施后再未发病,两周后解除封锁。

七、鸽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

(一)发病情况

王守智等报道,1997年5月7~27日,某养鸽场共有200余只信鸽发病,发病率为28.6%,致死率75.0%,以后每天死亡1~2只,至6月20日才得以控制。

1.临床症状。病鸽羽毛丰满但不能飞,有扭头、转圈、抽搐等神经症状,有的口吐粘液,排绿色稀粪,肛门周围羽毛被粪污染。

2.剖检变化。口内有粘液,腔上囊肿大;嗉囊内无食物,仅有积液;气管内有少量清亮的渗出液;胸、腹气囊内有淡黄色渗出物,胸气囊内较多;主动脉弓基部、胰脏有点状出血;肾有轻微肿胀;肌胃幽门部粘膜有点状出血,角质膜极易剥离;腺胃轻微肿胀,乳头顶端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十二指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盲肠、直肠粘膜散在点状出血,直肠内有黄绿色稀粪。

(二)防治情况

先用抗鸡法氏囊和鸡新城疫二联异种动物血清、鸡新城疫Lasota 系疫苗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后用分离毒制成的灭活苗注射免疫,鸽群逐渐恢复正常。

八、小尾寒羊传染性口腔溃疡

(一)发病情况

李汝舟、李鹤龄报道,2001年,银川市兴庆区大新乡从山东和周边地区引进4~9月龄小尾寒羊7002只,分散到582户饲养,流行传染性口腔溃疡8个月时间,感染率约80%,死亡率达6.57%,继发病死亡数不清楚。

1.流行病学。本病1~3月未发现病例,4~6月零星发病,7~9月蔓延,10月下旬发病率逐渐下降,11月后停止发病。

2.症状。轻症上下嘴唇及其周围红肿、水泡,脓疱融合破裂呈凹凸创面,结痂皮脱落。重症口腔颊部、舌尖、舌面、牙龈及软硬腭粘膜红肿包围水泡,继之脓疱破裂形成较大面积溃疡凹凸创面。也见较多的口腔和唇部混合型病变,口流发臭混浊唾液,采食疼痛困难或停食,少数病例唇、蹄冠部皮肤也有病变,被毛粗乱,迅速消瘦,体温变化不明显。

3.诊断。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病原学检测,排除口蹄疫病感染,未作其他病原微生物检测。

(二)防治情况

本病防治较困难,治愈后反复发作。

1.采取隔离措施,及时清理粪尿,焚烧草料残渣及粪便,深埋尸体,封锁市场。

2.用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的强力消毒灵、灭毒净及烧碱、10%~20%石灰乳对圈舍、场地、墙壁、饲槽和用具等进行消毒。

3.用5%的碘酒涂擦患部后再涂蜂蜜,每日上、下午各1次,连用数日。

4.肌肉注射君杜注射液,注射剂量为0.1毫升/千克体重,每日上、下午各1次,连用数日。

5.肌肉注射病毒灵注射液,一般体重5毫升,每日上、下午各1次,连用数日。

6.饮用0.5高锰酸钾溶液,每日1次,连用数日。

7.黄芪15克,桔梗、连翘各7克,二花10克,麦冬、元参各6克,花粉、栀子、黄药子、白药子、甘草各5克,煎汤400毫升或开水冲调候温,4~5月龄4只、7~8月龄3只、9~10月龄1~2只一次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