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一本书读懂枸杞:杞乡,杞瑞
19057800000002

第2章 杞韵·一颗枸杞的美丽(1)

北纬36°~39神秘的黄金纬度

北纬36~39°

一个神奇的地带

有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又有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埃及的尼罗河、中国的黄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

世界几大河流在这一纬度线汇入波澜壮阔的大海

形成了享誉全球的地中海、爱琴海、青海湖等胜景

众多辉煌的帝都景观和丰厚浓郁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交相辉映

孕育了北京、罗马、希腊等历史名城

造就了纽约、芝加哥等众多繁华的国际化都市

北纬36~39°

一个富裕的地带

令人沉醉的波尔多葡萄酒

功效显著的高丽人参

从这里出发

走向全世界

北纬36~39°

神秘的黄金纬度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巍巍贺兰势若骏马

纵横驰骋

滔滔黄河水

九曲十八弯

古老的黄河文明

灿烂的西夏文化在这里激荡沉淀

悠久的边塞文化

浓郁的回乡风情在这里完美交融

雄浑的大漠风光

秀丽的湖光山色在这里相映生辉

形成了宁夏川“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

北纬36~39°

大自然的恩赐

沐塞北之寒露

润天地之精气

宁夏“红宝”枸杞

自然天成,独具特色

玲珑剔透,红艳欲滴,亮似红宝石

色泽红润,皮薄肉厚,籽少味甘

独特的养生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

让宁夏枸杞美名传天下

“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在宁夏”

北纬36~39的神秘土地

汇聚积淀深厚的杞乡文化

宁夏枸杞必将成为一道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宁夏枸杞的前世今生

奔腾的黄河水千百年川流不息,冲积出了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汇聚着自然之灵气,宁夏枸杞这一使人延年益寿的物华神宝,积淀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诗经·小雅》到唐宋,再到明清,有许多描写枸杞的诗歌。近现代,也不断有人为枸杞吟诗作赋。

宁夏中宁是枸杞的发源地。我们可以从《扁鹊衔果》的美丽故事,领会到宁夏枸杞悠久的种植历史。

故事是这样讲的: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闻名各国的神医扁鹊。他本名叫秦越人,经营旅店。一天,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来住店,觉得秦越人诚恳忠厚,便掏出药囊中的药草教他用途,老人从一个袋子里掏出一把鲜红的果子对秦越人说,这叫枸杞子,是一种野生植物,它生长在有河的北方,将来你一定要去那里采集,并教当地人种植和食用。

老人收秦越人为徒弟。有一天晋国掌权的大夫赵简子病倒了,一连五天不省人事,家里人急得不得了,朝廷也没了主意。当秦越人被请去时,他按着赵简子的脉搏说,脉虽然微弱,但不是死脉,病人还有救,然后他拿出枸杞等中药让其煎服。赵简子服下药后便醒了过来,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赵简子可以起来行走了,这使秦越人声名远扬。

远古时代黄帝曾有一只神鸟似鹤似鹊叫扁鹊,专门用尖尖的鸟喙给人针灸,再重的病经它啄一下就好了,于是,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

扁鹊遇害后,他的徒弟决定将扁鹊的药囊分类,让药物陪葬扁鹊。在整理药囊时,突然飞来一只大鸟似鹤似鹊,它衔起枸杞飞走了。它把一颗枸杞吐到了舟塔,一颗吐到了鸣沙,这两颗枸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们知道枸杞可以治病,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了种植。人们都说那只神鸟就是扁鹊。

舟塔茶坊庙里发现了一块碑,碑上有一幅扁鹊衔果图,就记载了这个故事。

美丽的传说赋予枸杞许多的神奇色彩。又由于宁夏地处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200~400毫米,平均气温5℃~10℃。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达3000多个小时,无霜期15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特别适宜枸杞生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营养成分的积累和浆果糖分的转化,使宁夏的枸杞在同类产品中品质超群。

明代医学家龚廷贤在《药性歌括四百味》中说:“枸杞甘平,填精补髓,明目祛风……”宁夏枸杞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30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是滋阴益肝、补肾润肺、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药食同源佳品,其中枸杞多糖对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已为医学界所证实。《本草纲目》中记载:枸杞“主五内邪气,久服坚筋骨”,可“令人长寿”,所以宁夏枸杞作为宁夏的五宝之首,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近年来,宁夏枸杞的药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开发,被人们当作一种滋补品食用,能延年益寿。据相关资料记载,宁夏枸杞产业蓬勃发展,种植规模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目前种植面积已达77万亩;枸杞干果总产量11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有150家从事枸杞的初、深加工和营销企业,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枸杞干果及其加工产品远销欧盟、美国、加拿大、南非、巴西、印度、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枸杞产业已经成为了宁夏的支柱产业之一。

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枸杞是中华民俗文化八大吉祥植物之一,民俗文化中杞菊延年的吉祥图,画的就是菊花和枸杞。伴随着这种吉祥,承载着宁夏639.5万回汉儿女的企盼和希望,沐浴着春风,在宁夏大地引燃似火激情的红色浪潮!

真可谓“宁夏因枸杞而红遍天下,枸杞因宁夏而备受称赞”。

醉人浪漫的枸杞诗篇

在浩渺无垠、苍茫辽阔的天地间,大自然似一部卷帙浩繁的书,记载着沧桑岁月的变迁,记载着土地、树木、河流、谷物、日月星辰乃至万物的一切。

枸杞树,神奇般地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在历史书籍中关于大自然生命奇迹的篇章中留下了绚丽的一笔,使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传。

上古先民的思想结晶,就如一顶顶雪峰,冰雪融化后,化作涓涓细流,汇集为百家之元的创始之学——道家学说,道家学说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不食人间烟火”就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式,这种观念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药膳的形成与推广。

在“不食人间烟火”理念的指引下,道家一直苦苦追求能令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其中,枸杞就是一种很为道家推崇的“仙药”。道家传说,千年枸杞,其根形如犬状者,方士称“西王母杖”,所以枸杞树根又被称为“仙人杖”。道家典籍《续仙传》中记载,有个叫朱孺子的人,幼年开始修道。有一天,他在溪水边看到两只花犬,觉得很奇异,就去追赶,但两只花犬跑到枸杞树下就不见了。于是,他掘开泥土,发现枸杞的根与花犬十分相像,便把枸杞根煮而食之,不久后飞升上天得道成仙。

这一传说到了唐代在民间非常盛行,唐时,楚州城内西南隅有口古井,井边有一棵千年枸杞树,根深入井,其水甘洌,饮之能令人长寿。开元五年建佛寺,井居其北院。众多名流先后题咏不绝,以刘禹锡、白居易所作的两首诗最为著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全文引用了刘禹锡的《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茂盛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远知一勺可延龄。”把枸杞视为具有灵异效果的“神药”。淮人春日好采撷枝头嫩苗——枸杞头,切碎加高汤做羹,名曰“碧玉羹”,与“白玉箫”(虾籽烧蒲菜)并称“淮蔬双璧”,也可凉拌,焯后以白汤酱油、麻油拌食。

明朝年间,传说曾经有位少女才艺双全、心灵手巧,绣遍天下花木,唯独没绣过枸杞花。于是,她发誓要绣幅素雅动人的枸杞花。这年春天,姑娘不远万里来到宁夏境内,想看枸杞树开花。然而,到了这里却发现满眼是无尽的戈壁,裸露的荒凉,独有一丛丛光秃秃的枸杞树。

老人们劝她:“姑娘,我们在这里住了好多年,从未见过它开花,只见过地上的花瓣。”姑娘说:“既然有花瓣,那一定开过花。”于是,她在枸杞树旁住下,日夜望着树枝。等呀等,枸杞还是没开花。可姑娘毫不气馁,仍然日夜守候。这天黎明时分,姑娘突然闻到一股淡香,她赶紧走出房间,只见枸杞树花开了!那枸杞花开得密集而热闹,浅紫色的小花在晨光下默默地绽开着,洋洋洒洒,微笑着迎风摇曳,像一群欢乐的小精灵。她连忙用备好的笔墨临摹,可谁知,画到一半时,花一下全谢了。姑娘伤心地哭了起来,不久竟忧郁而死。奇怪的是这一年整片地里的枸杞树繁花似锦、璀璨夺目。当地人说,这是姑娘的魂魄融进了枸杞树里。因此,枸杞树也就有了灵性。民间常借枸杞树来赞颂坚强勇敢、勤劳善良、执著追求的人们。

又有一传说,清朝时期,宁夏有一官员,闲暇无事,种下枸杞种子,辛勤培育成了枸杞树,枝叶婆娑,郁郁葱葱,结出了一串串鲜红的枸杞果实。后来因为他年老体衰,患上眼病,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隐约看见枸杞树上有位美丽的姑娘,信手递给他数粒饱满的果实,让其吞服。他照做后,不久眼病痊愈。此后这位官员年复一年地将枸杞果实分给众多患有眼疾的病人,治好了成千上万的患者,深受当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自此,宁夏境内人民广栽枸杞树,至今不忘这位好心肠的官员。

千百年来,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让枸杞变得神奇无限、充满魅力。如今,在每一粒鲜活红润的宁夏枸杞之中,那种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依然孕育着一种经久不衰的力量。

深秋塞北“绘”春忙红宝枸杞景色美

岁岁又年年,流年辗转,又逢塞上十月天。

塞北的秋天来得早,十一过后,秋天便以席卷万物的姿态到来。印象中,我一直以为秋天是杀戮的象征,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只有萧瑟的秋风、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木,一片浩瀚苍茫的萧条景象。原以为所有的植物都开始瑟缩自己的身躯,所有生命都会在这个季节停顿。孤独地伫立在这天地之间,能体验到的就仅仅只是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种苍凉的意境和感觉。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秋天,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走出办公室,走出高楼林立、喧嚣嘈杂的城市,走近城郊,融进真实的自然生活,才感受到,原来自己对秋季的想象只是一种臆断。

当我来到“中国枸杞之乡”万亩枸杞庄园,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一片萧瑟的景象,而是大片大片的枸杞林,依然是郁郁葱葱的一派生机活力,红彤彤的枸杞一串串精神抖擞地像一颗颗玛瑙挂满枝头,用自己积蓄了近一年的生命之力,对抗着漫山遍野的秋之凄寒,在生命的历程即将走完的最后片刻,绽放着自己全部的美丽,仿佛要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点燃这个季节,也点燃了我心中熊熊的生命之火,我的内心也变得无比强大起来,在这种盎然生机的强势之下,连深秋瑟瑟的寒意都仿佛晚来了好些日子。

踏入枸杞地,一股大自然清新的泥土气息四处蔓延着,数不尽的防鸟网泛着银光,红色的枸杞果与葱绿的枸杞树交相辉映,枸杞林中涌动着村民们三五成群采摘果实的忙碌身影,在谈笑之间,一篮篮刚被采摘下来的枸杞子,在阳光下好似一颗颗闪烁着喜庆光芒的宝石,映红了村民们的笑脸,也映红了农家院落。

采摘枸杞的大多是一些妇女和年迈的老人,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心生疑惑。问其缘由,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边采摘着边解释着,原来许多茨农家中强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采摘枸杞只能靠妇女、儿童和老人。谈起采摘枸杞的感受时,她伸出被枸杞染红的右手,指着身旁打满补丁的篮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身旁这一篮子枸杞鲜果有30多斤,今年由于枸杞价格普遍上涨,采摘费也涨到了一斤两元多钱,一天下来,能摘五六十斤枸杞,挣上个一百来块钱不成问题。”说完,她那刻满岁月沧桑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仿佛是淡淡的暮霭中闪动的光芒,又如这秋日里的一缕暖和的阳光。周围的村民还时不时插上几句关于枸杞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一些变化之类的话语。旁边的一位大妈深有感触地说:“枸杞真是好东西,可以延年益寿,村里面就有一个老人,现在已经86岁了,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就是因为天天吃点枸杞,枸杞真是个活宝贝啊。”话一出口,枸杞林里顿时笑声一片……

在茨农们热情的鼓励下,我从枸杞树上摘下几粒枸杞,用手指轻轻一捏,就能揉碎,放入口中香甜可口。这鲜红的枸杞汁液就像一滴滴奔流在人体血管里的血液,在这个冰冷的季节结晶成植物王国里的精灵,不仅吸收了天地之精华,更凝聚了这些一年四季不停劳碌耕耘者的血汗,才孕育出了枸杞坚韧的血性。

驻足在枸杞树旁,细细观察,一棵枸杞树上结的果实有成千上万粒,而这些采摘者却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机械、器具,只能用手一粒一粒地采摘下来。即使是一个双手很灵巧的成年人,起早贪黑一天,不吃不喝不歇最多也只能采摘一百来斤。这些茨农朴实的话语以及辛勤劳碌的身影,不由得让我深深感动着。是的,这种血性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一种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孕育出了这一片片红艳艳的枸杞。

面对近在咫尺的秋天,我体悟到了生命的短暂,更明白了生活的意义以及人生旅程的艰辛。生命的里程一路花开花谢,绽放凋零,当一路风雨走过,岁月变得不再年轻,才会收获一份沉稳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