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两千年前,正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西汉末年。那时,皇帝昏庸无道,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有一年天气大旱,一连几个月不下雨,庄稼都干渴死了。老百姓再也活不下去,于是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赤眉大起义。
我们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
在一个小山村里住着母子二人,孩子名叫蔡顺,只有十来岁。蔡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得了重病去世了,他的妈妈为了哺育他长大成人,到处帮人干活,挣一点儿钱来养活他。蔡顺从小就很懂事,知道妈妈养大自己很不容易,就十分孝敬母亲,每天都上山去采一些野菜、野果带回家给妈妈吃。母子俩相依为命,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
有一天,和平常一样,蔡顺很早就起床了。他和妈妈打了个招呼,便挎上装野菜的篮子上山去了。虽然还没到晌午,可太阳已经高高地挂在天上,晒得要命。一路上,蔡顺看到路边的野草都黄黄的,树上的叶子耷拉了下来,树皮都被人剥光了,露出白色的树干。
找了好半天,蔡顺也没发现什么可吃的东西,自己却被晒得直冒汗,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怎么办呢?不能就这么空着手回去呀!自己饿一点儿没什么,妈妈辛苦一天还让她挨饿可不行!想到这儿,蔡顺决定往深山里走。
深山里没有路,只能用两只手紧紧抓住树根、草皮,一步步地往上爬。突然,蔡顺一把抓空,从山坡上滚了下去,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胳膊上、腿上的皮也被蹭破了好几个地方。他疼极了,躺在地上直流眼泪,真想下山回家。可是想到妈妈还在家里等自己拿回吃的呢,于是他就忍住疼痛,站起来继续爬山了。
就这样走了很长时间,蔡顺已经累得呼呼喘气,嗓子眼也冒了烟,可是什么也没找到。他绝望了,准备干脆下山去算了。忽然,他瞥见不远处的树丛中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太阳的照耀下闪呀闪的。他急忙奔过去一看,原来这里长着几棵桑树,树上结满了桑葚(shèn),有的已经熟透了,又黑又亮,一串串地挂在树上;还有一些白色的没长熟,可对又渴又饿的蔡顺来说还是很诱人的。
蔡顺高兴极了,爬上树摘了满满一篮的桑葚。他边摘边想:“这回好了,妈妈今天又有吃的了,她不会挨饿了,我又能看到妈妈的笑容了。”跳下树,蔡顺想了想,把篮子整理了一番,然后满意地提起小篮往山下走去。
回家的路上,蔡顺蹦蹦跳跳,嘴里哼着歌儿,心里喜滋滋的,他想着,回家怎么把这些桑葚洗干净,放到妈妈面前,让她高兴一下。正当他想着这些心事的时候,迎面走来了几个起义军战士。
这些战士前一天刚和官兵打了一场大仗,每个人都负了点儿伤,和大部队走散了,他们在烈日下走得又渴又累,难受极了。正愁没水喝呢,当他们看到蔡顺提了满满一篮桑葚,就围上来,说:“喂!小孩儿,把你的桑葚拿出来给我们解渴好吗?”
蔡顺不知道这些人是谁,看到他们眼睛放光的模样,以为他们要抢自己的桑葚,紧张极了。他用两只小手紧紧护住篮子,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可不行!这些桑葚是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采来给妈妈充饥的,怎么能给你们呢?给了你们,我妈妈吃什么?她辛辛苦苦干了一天的活儿,到现在一点儿东西还没吃到,我要赶快把这些桑葚带回家去。”
有个细心的义军战士往蔡顺的篮子里看了一眼,忽然觉得挺奇怪,因为他发现篮子里的桑葚被分成了两半,一边的桑葚是黑色的,而另一边却是白的。于是,他好奇地问蔡顺:“你为什么把白桑葚和黑桑葚分开放呢?”
蔡顺看到这些义军战士好像没有什么恶意,有点儿放心,也就不那么紧张了。听到问他话,蔡顺就很严肃地说:“我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把我养大,吃了很多苦。我现在是大孩子了,应该懂得孝敬她。黑桑葚熟透了,我要拿给妈妈吃;白颜色的还没熟,味道很酸,我自己吃。几位大叔,如果你们口渴,就拿点儿我的白桑葚吃吧,别吃我妈妈的黑桑葚。”
这些义军战士也是穷苦人出身,因为活不下去,才参加了义军。他们听了蔡顺的回答,都鼻子发酸,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哽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看着这个懂事的孩子,他们有的想起了家里骨瘦如柴的老母亲,有的想起了自己病在床上的妻子和饿得哇哇直哭的孩子。想到自己出来参加起义军,可亲人们仍然在受苦,都禁不住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这时候,一位年长的义军战士叹了口气,感慨地说:“唉!如今兵荒马乱的,人人都是自身难保,难得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孝敬他的母亲。这样吧,咱们谁都别吃他的桑葚了,再给他一些米,让他拿回家给他妈妈吃吧!”
“说得对!”
“就这么办!”
几个战士都纷纷响应这个建议,每人从自己的包袱里拿出几把米放到蔡顺的口袋里。蔡顺非常感动,谢过他们,拿着桑葚和米,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