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少年音乐欣赏
19062000000026

第26章 声乐艺术(3)

3.张千一之《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也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有着圣洁的雪域冰峰、丝绸之路的延伸、神秘的宗教文化、灿烂的历史、鲜活的风土人情、壮丽的山河……《青藏高原》尽情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成就了后来人们对西藏的向往。由于这首歌的流行及广泛传播,不知有多少热爱生活的俊男靓女们不远千里、万里前去西藏旅游观光,感受那里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原、藏家风情。这首由当时的当红歌手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一经唱出,立即受到包括专家以及普通听众在内的所有人的喜爱,传唱一时,几乎成了当时西藏的代名词,该曲使李娜的演唱事业达到了她的顶峰。这首歌曲的定位存在很大争议,有很多人认为应属于通俗歌曲,但笔者经过研究和慎重考虑,最终还是把它归类为带通俗的民族歌曲,主要还是从作曲的角度考虑的。存在争议是正常的事情,人们尽可以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歌曲为带引子和副歌的一段体结构,歌曲节奏进行平稳又不失变化,旋律流畅舒展高亢,具有浓郁的藏族歌曲特点。该歌曲大气、宽厚、朴实,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和无限的遐想。

歌词如下:

呀啦索哎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

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

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

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

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4.施光南之《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该歌曲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是著名作曲家施广南的代表作之一。歌词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旋律朴实、优美、流畅且充满着新意,其旋律的独特进行像一股清风使当时的中国乐坛为之一振。在演唱该歌曲时彭丽媛还不满20岁,其端庄、高贵、大气的舞台形象几乎赢得了大半个中国的观众。她在学习老一辈歌唱家歌唱艺术的基础上,成功地探索了用科学发声法来表现民族歌曲的歌唱方式,她的成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个典范,她和她的演唱艺术深受中国大众和海外华人的喜爱和欢迎。即使是在今天,该歌曲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且歌中的憧憬现在基本都实现了。只可惜作曲家施光南英年早逝,让人婉惜。

歌曲是由领唱加合唱的多句式结构,乐句非常工整,一气呵成,是施广南在写作歌曲方面的一个突破。歌曲在演唱时很有感染力,笔者在读书时曾参加过这首歌的演出(担任钢琴伴奏),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歌词如下: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那个)东岗撒网

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那个)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哟)弹琴姑娘歌唱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争光

为她幸福为她争~光~

5.李昕之《好日子》

《好日子》这首歌曲是中国乐坛最近十几年涌现出的一首欢快明朗、激情向上的好歌曲,其磅礴的气势、激越的旋律、铿锵有力的伴奏,曾让我们的听众为之大为叫好。其实这首歌曲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个基本事实,而是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认为的好日子。愿好日子常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以及我们每一个人。

该歌曲是由两个有变化的乐段构成。前一乐段旋律明快,节奏铿锵有力,情绪热烈,表现出欢天喜地、蓬勃向上的场景以及人们开心快乐的心情。第二乐段旋律上行大跳,富有动感,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并把喜庆场面推向高潮,该歌曲很有冲击力。很多单位及个人在重大节庆期间都选用此歌曲以烘托气氛。

歌词如下:

哎——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

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

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

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哎——

今天是个好日子

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明天是个好日子

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哎——

门外的灯笼露出红红的光景

好听的歌儿传达浓浓的深情

月光的水彩涂亮明天的日子哟

美好的世界在我们的心中

哎——

今天都是好日子

千金的光阴不能等

明天又是好日子

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今天是个好日子

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明天又是好日子

千金的光阴不能等

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作曲家简介]

王洛宾(1913—1996)

王洛宾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东城区艺华胡同一个职员家庭。1934~1937年期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地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王洛宾于1960年在新疆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20年。1981年新疆军区召开平反大会,为他恢复名誉和军籍,69岁的王洛宾终于重新穿上了军装,任新疆军区文工团艺术顾问。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他的作品多以情歌为主。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且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有“西部歌王”的美称。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王洛宾于1988年6月离职休养,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3月14日在新疆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3岁。社会上曾广为流传王洛宾和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之间发生“黄昏恋”的故事,但“恋”到什么程度无人知道,这恐怕成为了千古之谜。

张千一(1959—)

张千一,1959年9月生于沈阳,男,朝鲜族,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陈钢、桑桐、施咏康等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交响音画《北方森林》登上中国乐坛以来,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室内乐、声乐、歌剧、舞剧、舞蹈、电影、电视剧等各类不同体裁、题材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更是以一首经典的藏族风格歌曲《青藏高原》传遍大江南北,其他歌曲作品如《嫂子颂》、《女人是老虎》等也都广为传唱。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青年音乐家分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延边大学客座教授、《音乐创作》编委、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施光南(1940—1990)

施光南,男,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新中国成立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去世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人民音乐家”,重庆南山公园内建有施光南广场以示纪念。在施光南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新世纪伊始,《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被著名流行歌手刀郎翻唱后,再次唱响全中国。

李昕(?—)

辽宁葫芦岛人,在渤海造船厂当过工人。后来在黑龙江电视台做编导,因为有着音乐天才,在四十多岁后特招入伍到空政文工团做专业作曲家。李昕在音乐上基本是自学成才,他的音乐旋律非常美,路子也宽,民歌、通俗、摇滚都能写。他不是专业学作曲的,因为爱好而走上这条路,能演奏笛子。据说能唱300首中国歌曲和200首外国歌曲,而且还熟知每首歌曲的音乐风格、词曲创作者以及创作背景。朋友们见状给李昕取了个外号,叫“中华曲库”。李昕的代表作有《好日子》、《常回家看看》、《越来越好》、《心想事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