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轻轻松松坐月子
19062200000037

第37章 产后身体更轻松(7)

如何预防产后心力衰竭患有心脏病的妇女,在怀孕和分娩时会发生心力衰竭,要注意预防。除此之外,在产后的6~8天,尤其是产后1~3天,最有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预防产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注意事项:

(1)产妇一定要好好休息。最好请别人带孩子,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可以每天在床上活动下肢,以助心脏活动,5~7天后再下地活动,下地活动也要循序渐进,根据身体状况来实行。

(2)不要情绪激动。家中其他人不要惹产妇生气。

(3)饮食仍要限制盐量,最好食用低钠盐。多食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可吃太油腻的食品,以防增加消化负担。一次不要吃得过饱,特别是晚餐不要吃得过饱,最好少食多餐。

(4)要防止感染。会阴垫、纸应消毒,产妇会阴垫要经常更换,保持干爽。

(5)心脏功能很差的产妇不宜哺乳,可采取人工喂养。

(6)产褥期内不能性交。

(7)掌握好做绝育手术的时间。做绝育手术一般在产后1周左右进行输卵管结扎手术,如果产妇心脏不好,有心力衰竭者,要在心力衰竭控制后才能做绝育手术。

产后发热如何应对在产褥期,妇女的体温绝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但产程延长或过度疲劳的产妇,体温可在产后24小时内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产后3~4日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也可发热,一般不超过38℃,多在产后24小时内降至正常,这些不属于病态。如果产后24小时内体温超过38℃,或持续不恢复正常,多系感染引起。国外有人报道,产后24小时内体温达到或超过38℃者,出现临床感染的占93%。因此,产后发热的产妇应及时请医师检查,鉴别发热是否系感染引起。

产褥感染指的是产后生殖道的感染,是常见的“月子病”,也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妇女的阴道内、宫颈内寄生着大量的细菌,但多数不致病。产后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孕晚期性交,不注意卫生,尤其是胎膜早破,阴道和宫颈内的细菌即可通过胎膜破裂口侵入产妇宫腔引起感染。分娩前及分娩时多次阴道操作,产道损伤以及产妇贫血,产后营养不良,产后不注意会阴部卫生等都是导致产褥感染的原因。

细菌侵入后,按细菌毒力的强弱和机体抵抗力的不同,病情的轻重和发展也有所不同。轻者会阴、阴道、宫颈伤口感染,如会阴侧切口感染,局部出现红肿、化脓,压痛明显,拆线后刀口裂开。如果细菌由胎盘剥离面侵入,则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和子宫肌层的炎症。大量细菌向外扩散,可以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腹膜炎、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等。多数产妇在分娩后48小时出现发热,伴有下腹隐痛,恶露有臭味、量多,严重者可出现寒战、发热、全腹部压痛、反跳痛,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产褥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孕期卫生,妊娠末期避免性交及盆浴,接生时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及肛诊,产褥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产后早期下床活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产后发热时,应及时请医师检查,查出原因,针对病因进行处理,不可滥用抗生素。

产褥感染的产妇应取半卧位,能活动者可以经常坐起,有利于恶露的排出,同时也可使炎性渗出液局限于盆腔,减少炎症的扩散。

产后血晕如何综合治疗产后血晕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坐起或心胸憋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等。

中医认为,产后血晕多由产时失血过多,以致营阴下夺,气随血脱所致。亦可由于产时感寒,血为寒凝,瘀滞不行,以致血瘀气逆,并走于上,扰乱心神,而致血晕。对产后血晕的治疗,须先抗休克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病症分型治疗。

血虚气脱而致血晕,其主要症状为头晕眼花,神志昏迷,唇白面青,心慌肢冷,身出虚汗等。治宜滋补气血,益气固脱,方药可选定坤丹或独参汤。若汗出肢冷,则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若伴出血不止,则于参附汤中加姜炭,以止血。还可采用药膳调治,如黄芪粥,取黄芪2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用大米50克煮粥,熟时加药汁和适量红糖,稍炖即成,每日早、晚各1次。亦可用桂圆枣仁芡实汤,桂圆肉10克,芡实12克,炒枣仁10克,共入锅中,水煎,去渣取汁饮服,每日1剂,连服5天。

瘀阻气闭型血晕,其主要症状为产后恶露不下或者量少,小腹阵痛拒按,甚至心下急满,气粗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紫黯,唇舌均紫等。治宜行血逐瘀,方药用夺命散加当归、川芎。若兼胸闷呕哕,则加姜半夏以降逆化痰。也可用下列药膳调理,如佛手山楂元胡汤,佛手6克,山楂10克,元胡6克,水煎取汁服用,每日1剂。桃仁粥,桃仁15克捣烂,加水浸泡,去渣留汁。大米50克煮粥,待粥半熟时加入桃仁和少许红糖,炖至粥熟即可,每日晨起食之。黑豆红花汤,黑豆30克,红花6克,共入锅中,水煎,去渣取汁,冲红糖50克,温服,每日1次。

产后中暑如何急救在夏季分娩的产妇,如果产后经常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很有可能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功能障碍而中暑。中暑是种急性热病。开始时,仅感口渴、恶心、全身乏力、头晕、胸闷、心慌、多汗和尿频。此时,若能立即宽衣解带,移至通风凉爽处,补充水和盐,情况可迅速改善。如不及时解救,则病情必然进一步恶化,体温可骤升40℃以上,产妇面色潮红,皮肤变干燥,有汗疹,出现呕吐、腹泻、谵妄或昏迷,随后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瞳孔缩小,因虚脱而呼吸、循环衰竭。即使抢救脱险,也由于中枢神经损伤而有严重后遗症。

一旦中暑,首先要迅速改变高温环境,降低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休克。立即将产妇移至低温通风的环境中,脱去过多的衣着,用冷水或冷水加酒精擦浴全身,快速物理降温。按摩四肢使全身皮肤发红,血管扩张,身体盖上湿毛巾,颈部、腋窝、腹股沟部置冰袋,头戴冰帽,或用冰水灌肠。如有循环功能衰竭慎用物理降温,以避免血管收缩加重循环衰竭。重视纠正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血压降低者,应静滴4℃葡萄糖盐水1000~1500毫升,还可酌情静滴血浆、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碳酸氢钠等液体,但应注意输液量(24小时控制在2000~3000毫升)和输液速度。对严重昏迷或物理降温后体温复升的患者,可采用冬眠疗法,但体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处理。同时还应加强对症治疗和护理,可配合中医中药。

产褥中暑,重在预防。关键要讲究科学的护理知识。应注意居室通风,穿衣要适宜,必要时还要温水擦澡,以利身体散热。一般产妇感觉口渴、多汗、恶心、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时,就应考虑为中暑的先兆。产妇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低,所以,夏天分娩的产妇,切忌包额头,也不能身穿长衣、长裤和袜子。平时多饮盐开水或绿豆汤,以尿色淡黄为度。冬瓜汤与西瓜汁有清热解暑功能,宜多饮用。

如何应对产后出汗多产后出汗多,主要是皮肤的排泄功能旺盛,将怀孕期间积聚在体内的水分,通过皮肤大部分排泄出体外,所以产后出汗多不是病态,而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担心。另外,产后许多产妇喝红糖水、热汤、热粥较多也是产后出汗的原因之一。一般在产后最初1~3天较为明显,于产后1周左右则自行好转。

产后出汗多,虽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要加强护理。首先,室内温度不要过高,要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其次,产妇穿、盖要合适,不要穿戴过多,盖的被子不要过厚。出汗多时用毛巾随时擦干。有条件的话,每晚洗淋浴,没有条件,可以每晚用温水擦洗。但要注意不要受凉,产妇的内衣、裤要及时更换。

有人认为,产妇产后怕见风,要捂着,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门窗紧闭,穿厚衣,戴厚帽,实际上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反而容易使产妇产后中暑、虚脱。给易出汗的产妇“火上浇油”,应该避免这些不良习惯。

产褥期精神病有哪些临床类型产褥期精神病发病率为0.1%~0.2%,许多病例发生产后3~7天,产后2周内发病者占半数以上,产后4周内发病者占80%。妊娠分娩及产后整个过程中,新发生的机体内在环境的变化、心理因素、产褥感染的毒性反应、难产、失血过多、产后垂体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均为产褥期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本病发病急骤,出现失眠、抑郁、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1~2天病情急剧恶化。产褥期初次发病而治愈者仅占40%,60%的患者以后经常复发。本病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忧郁状态:是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多在产后1周内发病。初起表现为忧郁、言行迟缓、情绪低落、饮食减少、流泪悲伤、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以后可有明显的焦虑和激动,还可有严重的自卑感和罪恶妄想、自责自罪。

(2)神经症状态:发病率仅次于忧郁状态。眩晕、疲乏无力、食欲下降、腹泻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时间久之还可能出现较显著的疑病性反应。

(3)错乱-谵妄状态:也较常见,常并发于产褥感染,故又称之产褥感染中毒性精神病。早期有失眠、多梦、出汗异常、食欲缺乏,逐渐发展为焦躁、情绪不稳定、猜疑、易怒,继之出现思维紊乱、言语增多、意识错乱、幻听、幻视、定向力缺损、饮食及大小便不能自理,对新生儿不关心,并有杀害新生儿之危险。

(4)躁狂状态:较少见。表现为情绪高昂、言语动作增加,缺乏抑制,言辞夸大,使人感觉到患者精力充沛、过度兴奋、欣快状态的感觉。该型预后良好,经治疗可恢复正常。

(5)幻觉-妄想状态:病人表现为思维紊乱、情绪淡漠,常有各种幻想和凌乱的妄想,可有打人、毁物、自杀等冲动行为,这种状态常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6)无力困惑状态:是产褥期精神障碍转变为慢性时常见的一种状态。表现为言语减少、动作缓慢、无力、嗜睡、主动性缺乏、对周围事物淡漠、反应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