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本关爱铸造师魂
19064000000051

第51章 孩子你行

数学教师 冯翠蓉

一、个案背景

2007年9月,我新接的初三(5)班有个学生小敏,这个学生虽是男孩,却很腼腆,平时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下课几乎不离开座位,上课也是闭口不言,即使你提问,他半天说不上一句,成绩偏下,波动性大。十来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小敏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他的心理有一些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于是我决定立即家访、再去老班主任处了解,还虚心向其他科任老师询问,力争形成教育合力,尽快帮助他调整心态,使他尽早体验成功的快乐。本着学校“人本关爱”教育理念,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地耐心疏导和启发,再通过小敏的自身努力,现在他已基本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健康心态。在操场上也经常能看到他与同伴奔跑、嬉戏了,看到他笑得那么开心和天真,我也有种成就感。

二、个案分析

(一)个体心理原因

小敏同学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稳定,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反应迟缓,也不是他不想上进,而是被自卑、羞怯、恐惧等自身因素所影响。家庭的变化,父亲期望过大,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一旦成功父亲要求就会更高,不允许一点失败,一旦失败,又会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甚至干脆放弃,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解除心理枷锁,让他抬起头是转化他的关键之举。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从小敏的个体情况来看,他的心理问题比别人要严重一些,相对来讲转化的难度要难一些。

(二)家庭暗示原因

小敏父母离异后,随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更加孤僻了。平时父亲对他关心不多,但学习上则要求严格。从他的个性来看,很内向,讲话声音很小,开口说话脸就红。平时害怕成绩考不好,怕父亲责怪,母亲几乎不管。在他的脸上从来看不出他的快乐。家长对他的过高要求,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产生了某种恐惧感,给他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性格内向,又胆小恐惧,害怕与人交往,学习没有快乐感成了他最大的特点。这与他的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三)学习诱发原因

在学习上,小敏从没有主动学习的念头,感觉像在为父母学习,甚至到后来是害怕学习。进入初三后,我会同家长和任课老师进行了剖析,发现他学习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家长的经常鼓励,老师教育也缺乏针对性,班级的同伴也没有发挥良好的舆论作用。因而,他没有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老是遭到别人的歧视和冷眼。到后来,家长和老师都有点泄气了。所以,越来越懒,容易的知识就学点,难点的就放弃,甚至不做。这样成绩越来越差,慢慢地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沦为一名在家不受欢迎,学校里多余的学生,为此他也丧失了进取心。

(四)主观评价原因

其实,小敏形成后来的这样情况,不能不说是家长、老师教育缺陷以及班级的不正确舆论的结果。如何客观评价,科学评价这样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办到的,这需要大家的教育合力。据我了解,像“笨蛋!”“猪!”“你无可救药了!”“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这些不负责任,又大伤孩子自尊的话怎能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呢?孩子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笨,我就笨。反正别人不会夸我的。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如果不及早纠正的话,恐怕要害了孩子一辈子,孰不知“孩子是夸大的”。

三、个案结论

(一)放开“缰绳”,为学生松松绑

学习成绩影响着别人的看法,一优遮百丑,反之一丑也遮百优。分数就像魔棒一样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当学生常遭到别人白眼的时候,他自然不自在,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对这些孩子的转化不是马上去抓他的成绩。成绩固然很重要,但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先治好“心病”,才是最佳的方法。如何治?我认为,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我先不去注重他的成绩,而是本着“人本关爱”的原则,更多地关注他的思想倾向和他的行为动机。让学生排除成绩退步这个诱发因素。

因为我是初三接的班,接纳我,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但我从不放弃。“育人就得育心”,六十多个孩子,就是六十多个家庭的希望,何忍轻言放弃!于是上课我多提问,鼓励他开口;下课我和学生带他一起做游戏;放寒假时,我带着礼物家访看望他;课间主动接近他,和他交流;多感情投资,多投入精力,一步一步地促使小敏感知别人的期待,别人的接纳,从而从心里产生自信的念头。这样,孩子在无拘无束中转化才会更理想。育人就是让孩子沐浴在“爱”的氛围中,感受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价值。你若眼睛只盯着他的成绩,自然少不了训责。时间一长,转化就会变成泡影。所以,我一开始就不去谈论他的成绩,让他尽情地玩耍,尽可能多地让他与同伴一起活动、交流。

这样下来,他的心情变好了,也喜欢讲话了。有了好心情,事情就好办了。这就为转化他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现在看来,当时这样想和这样做是对的。

(二)自我检讨,找最佳切入口

这里所牵涉到的不止我一个人,它还包括学生父母,原来的老师和学生等。这里我并不是在责备某个人,而是真正的教育必须要反思。纵观孩子的成长历程,这些人群的确在起着某种作用,或好或坏,现实就是这样。如何扭转人们的观念呢?那就是要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在教育小敏的过程中,我发现家长和教师“冷、训、骂”等不良教育的影子在他身上还有反映。于是我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机会与这些人群接触,征得他们的支持。在接触过程中,我与他们一起总结和反思,寻求最佳转化方案。我们几乎一致认为:先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搞好同伴关系和老师关系,以及家长关系,以“先让孩子开心起来”为突破口。“情、理、导、引”是转化学生的好方法,而我工作的重点就是放在这个方面,结果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三)树立信心,激“我能行”之情

记得有一周该我班做国旗下讲话,经过反复思考,我准备选用胆小的小敏。让他发表“国旗下讲话”,尤其是上主席台去亮相,这需要有较高的激情和较强的自信心。开始他并不愿意,最后经过大家的鼓励,他还是答应了,而且整个表现相当不错。从那一刻起,我相信小敏真正在挑战自我,解除心理枷锁,逐渐让自己走出阴影了。老师也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机鼓励他、表扬他,从此他的笑容多了,也喜欢和同学们交流了,并且也开始关心同学了,对好多课也有了很大兴趣,也变得更加自信了。有一天他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连上台发言都不怕,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只要我们努力,你一定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此时,他泪流满面,说道“我父亲都不相信我,骂我笨得像头猪,老师你相信我,我一定做给他们看,我一定行……”,“孩子,你一定行的。”从此他真的非常努力,每次测试,成绩也稳步上升。中考时成绩超出重点线几十分,拿到成绩那一刻,他开心地哭了。

(四)力求合力,树长久竞争力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三维教育网:家庭——学校——社会,但事实上更多家庭依赖于学校,殊不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激发内在需求的动因,学生就会成长得更快。从我的教育经验和许多成功案例中我深深感到,只有有了良好的三维教育网,才会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育者除了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还得有“三心”:爱心、慧心和恒心。让家庭和社会知道: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这关系着孩子的未来,更是社会的责任,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从本文的教育个案来看,小敏由原来的自卑、胆怯变得大胆,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变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生,这就是教师最大的欣慰。

作为教师有几点看法和大家共同分享:其一,要经常与家长多交流;其二,开展各类型的主题班会(必要时可请家长参与);其三,老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让家长能看到或听到;其四,让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伙伴;其五,多开展班科联系会;其六,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当孩子的心态变好了,求知欲强了,竞争性也就增强了。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学校管理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安福.中学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