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 朱禄莲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影响和自身的原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方面。
一、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1
(一)学生介绍
2007-2008学年度我担任四川省双流县华阳中学高2008级(6)班的班主任,班中就有一位李同学。该同学是出名的问题学生,行为习惯很差,家长过于放纵。常违反学校纪律,似乎有多动症状,自控力差,人际关系上也不怎么好,对其他同学看不顺眼就想打,有的时候对自己过分放纵,唯我独尊,极度自私。但他也有优点,如:爱打篮球,内心想学好,爱表现自己,渴望能引人注目等。
想学习与没有自制力的矛盾,喜好表现自己来获得尊重,做每件事不能持之以恒等,说明他是一个极度自尊而又极度自卑的集合体。
我面对他时,特别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从我接手该班到现在的过程是我不断对他教育→反思→调整→再教育的过程。
(二)探索中的措施
1.抓住契机,进行理性的批评教育
开学之初,我就经常与他沟通,在表示我的关注外也加深了我对他的了解。他写了一篇很长的日记给我看,希望能与我成为朋友,但是他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任何批评。我知道,就某些一般的违纪对他批评教育的效果并不好,只有在他也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较大错误的时候,再对其进行较深入的、理性的批评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只要他的行为不是严重影响其他学生,我就只是让值日班干部做好记录。有一次,他看我班一名新转来的邓同学不顺眼就动手打人,显得太过霸道,一方面,我首先让他认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并与被打同学的家长一起,向他说明家长的想法,让他设想如果在社会上发生类似事件会怎样?并要求他必须在全班做书面检查,让学生来共同讨论这件事,前前后后,我用了一个星期时间观察。我告诉他,德育处是否处理要看他的态度和表现,让他在这段时间里好好反思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另一方面,我与他家长联络实施共同教育,当他达到我的要求时,我就积极地进行正面强化;当他做的不好时,我又及时告诫他。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
2.自订计划,逐步完善自我
快到期末的时候,他又有反复,违纪的事情又出现了,尤其是课堂上很难管住自己,要么与别的同学讲话,要么别人不讲话他就自言自语,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教学秩序和其他同学的期末复习。于是,我就马上给他分析现状,谈了我的观点,对他进行正面引导,又给他一定的时间,并要求他根据实际情况写出自己在一星期内能做到的规范计划,逐步改正不足。
3.想尽办法,培养其责任意识
我不断让他担任值日班长、劳动委员、纪律委员等,并对他提出恰当的要求,让他从中得到锻炼,目的就是要培养其责任意识。
4.配合家长,共同教育
寒假结束开学后,他的表现又有了反复的迹象,在外通宵达旦地上网,鉴于他的表现与态度,学校将考虑是否给与其处分。我利用教学之余与家长多次交谈,家长也认识到存在的安全隐患,就利用下班时间,接送孩子,使其与社会上的人断绝来往。最后他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一个月来,能较认真地听讲和做笔记,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听课效果有待加强。
这些方案的实施,虽然不能提高该同学的学习成绩,但能让他基本上遵守学校纪律,他也能和其他同学一道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使我感到很欣慰。
(三)对这个同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认识
1.问题学生改变的反复性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要奢望凭借一个方法、一段时间就让他能改头换面,我们要做好他们行为有反复性的思想准备。这样就能正确地看待他的反复,并积极地采取另外的方法。
2.问题学生改变的艰巨性
正是因为有反复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是艰巨的。大多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你要想改变他是相当困难的,往往他们不仅仅是习惯上的问题,还有心理上、性格上的一些问题。而我们力所能及的手段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要改变这些问题学生,使他朝着良好的方向走,是很艰巨的,也是需要极大耐性的。
3.问题学生改变幅度的有限性
我们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时,不能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会适得其反。我们要基于现实,要求他们能基本遵守校纪班规,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对他有合理的期望,才能制订出适合他的一些教育方法,效果也能好一些。
总之,对这位同学的教育过程,也是我不断探索班级管理艺术的过程,它使我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得到了极大的收获。
二、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2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班还有这样一位杜同学,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在班上默默无闻的“问题学生”,他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靠一天玩很长时间的电脑游戏来打发时间的学生。他学习习惯极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地做事,作业常不完成,写了也写得乱七八糟,懒得做一些动脑思考的题目,学习上需要背默写的练习,一律是空白的。与同学又不能和睦相处,遇事想不开,就成天在寝室睡觉,有时甚至会不请假就离校。听家长说,在家里他脾气大,常闹事,不听家长的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令家长也为他担心。
(二)家庭情况
造成他学习散漫,逆反心理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要从他的家庭情况来分析。他生活在父母年龄与他差距很大的家庭,母亲40多岁他才出生,现在母亲已经退休,父亲快60岁了。他还有个与他差11岁的姐姐。母亲在外做生意,也许是老来得子,总是过于宠爱与放任他,凡事都顺着他,对他的教育,家长并没有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源,教育之中总夹杂着溺爱。其家庭教育以母亲管教为主,孩子心里根本不服气,母亲对他多是宠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不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使其更加觉得没有述说的对象,从而导致他以网络游戏作为发泄的方式,看其作业本就能看出他的心理状态。因为不能宽容别人,因此,在班级里他觉得没有朋友,很是孤独,遇到事情好走极端。
(三)情况分析
1.具有自我封闭的行为
其根源可能是神经的感觉综合失调,失调会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会致使孩子情绪不稳定,身体触觉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心理发展不完善,而这些方面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没有养成,而且孩子不愿意同家长、老师和同学交流,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
2.家庭教育方式有欠妥当
父母教育态度和方式有欠妥当,就会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合孩子的成长,没有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采取及时的、正确的和相应的教育行为,久而久之,家长就在孩子面前丧失了威信,教育也就成了无效的教育,甚至适得其反。有时他们还会与家长对着干,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因此而形成了。
(四)教育策略
1.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结合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结合,对特殊孩子的行为塑造和心理辅导尤为如此。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和探讨教育方法,共同探讨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经过谈话,其父母深刻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误与不足。于是我同其家长商量后,建议家长要多用些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用赞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多表扬少批评,但不要溺爱孩子,遇到问题教会孩子如何自己解决,并且逐步培养其抗挫折能力。增长孩子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希望,对不良行为采取相应措施。如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促进班级学生主动与他来往,利用学校各类活动机会,有他爱好的,鼓励他参加,得到一等奖,让他知道如何树立自己在班级中的威信,我及时抓住他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了良好的心理矫正。
2.转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教育时,我们要更多地鼓励,积极地评价,多以赞许,少以批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培养自信心,给他更多的关注和期望。树立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改善他的人际关系和在班级中的地位。他不善言谈,就主动找机会与之交流,在他的一次日记中,终于发出自己心声的呐喊:我一定要远离网络游戏,树立自己新的人生目标,不能再让父母、老师和同学瞧不起我。这时我有了一丝喜悦和成功感。
参考文献
1.陈安福.教育管理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2.陈安福.心理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陈安福.中学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