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菁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我国全面地开展与实施,被冷待和边缘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下子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新潮”和“亮点”,都被冠以“原生态”的时尚新名,把国人恋旧趋新的传统习惯推向了极致。中央电视台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原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基础上,首次把“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唱法”列入单项竞赛行列,给人们的音乐生活增添了许多新的情趣和色彩,产生了轰动的效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也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音乐界的关注和议论。作为一名学习讲授科学发声法十余年的普通声乐教师,学生们纷纷提出要学“原生态唱法”,要我讲“原生态民歌”的含义与界定,时势逼迫我不得不对此进行一些学习和研究,否则怎能“传道、授业、解惑”,作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呢?
一、“原生态民歌”与“原生态唱法”
是在一定的时空纵横和生态环境中,口耳相传、自然传承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以往的音乐术语中,本无“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唱法”,近些年来,为了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人们从自然科学界有关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开发利用上,借鉴演化出“原生态”这个词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因感到在现代文明和新潮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面临失衡和衰亡的危机,才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这一切都是针对民族民间代代传承的原生态文化而言。音乐界和媒体为了区别于以民族民间音调作主题的创作歌曲和作曲家演绎创编的新民歌,把民族民间原汁原味、在原来的生活场景中演唱的传统民歌和各具特色的演唱,统称为“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唱法”,借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抢救扶持。
什么是真正的原生态?学界和传媒界对此并非都有明确的认识和界定。以唱陕北民歌名著中外的当红民歌新秀阿宝,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曾说:“我在舞台上唱的都不是原生态,在山里放羊时唱的才是真正的原生态。”由此可见,真正的原生态是伴随人民大众的生活、劳动、休息娱乐,在各种特定的场合,根据表现内容场景的需要,用代代口传心授的音调,即兴填词咏唱的民歌。离开了原来的生活场景的演唱或模仿演绎,尽管是原谱原词原味,但严格地说都是经过二度创造带有一定表演修饰性的次生、再生、新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是各种音乐文化的本源和基石,所以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在普查编纂过程中,非常强调现场的录音录像和忠实于原貌的记录整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和审美艺术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需要重点保护的也在于此。
民歌是长期在民间口头传承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活态文化,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是用即兴填词、辗转填词、腔随词变、词随腔走的方式传承演化的,因而这一类民歌常呈现出千人千腔,百人百调,十唱九不同的特征。20世纪以前,中国还没有民歌这种称谓,历代沿用过的有“诗“”歌”“谣”“辞”“曲”“令”“风”“词”“调”以及少数民族中的一些特殊称谓。20世纪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因受英语“folksong”等词语的影响,才开始用“民歌”(民间歌曲)“民谣”(民间歌谣)这种术语概括历史上的种种称谓。“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教学体制中,仍非常强调中西结合与两个并举,中国民歌与民族器乐也采用世界通用的作法,纳入教学机制之中。民歌古曲新唱或用民族音调填词创编的新民歌或艺术歌曲成为时尚,一直延续至今。
在欧美等国,民歌这个概念,包含着作曲家记录整理、演绎编创的民谣歌曲,都属于作曲、创作的民歌风声乐作品范畴,声乐教学和音乐会上演唱的各国民歌一般都署有作曲者的名字。中国没完全采用这个广义的概念,一直把人民大众口头填词创作、自然传承演变的原生态民间歌曲称为民歌,把音乐家、诗人和爱好音乐的文人采录记谱演绎加工的民歌统称为新民歌,或冠以××民歌后署上记录、整理、填词、改编者的名字。只有用原型民歌作主题,用多种音乐手法加以变化发展的民歌风创作歌曲,才可以署名为作曲。严格地说,民歌填词改词、演绎新唱或整理加工、编配和声伴奏等,都是二度创作,编曲和作曲只有程度大小与手法多寡之分,从民歌的传承发展来说,既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还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是符合历史规律和现实状况的,由于观念和界定方面的含混不清,媒体和社会各界常出现“民”“名”不分,把用原型民歌改编、创作的民歌风艺术歌曲或通俗歌曲也作为民歌对待,重复演唱别人记录、整理加工的民歌又成为演唱者个人的作品或创作歌曲。
这在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版的音像制品或举办的民歌展演评奖中,常为此发生讹传误导或争执纠纷,甚至因署名和版权问题,闹出很多笑话和闹剧。为便于立法调解,又规定出“重复八小节”以上的就可视作盗版或剽窃。对于创作歌曲来说尚可说得过去,对于民歌来说,就是观念与界定的不够严谨科学了。世界各国用“起、承、转、合”体的四乐句三十二小节或更多的原型民歌作主题改编创作的声乐、器乐曲多的是,如果都视做“盗版”“剽窃”,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民歌作为一切音乐的本源和基础,虽然短小简练,但大都是历史传承积淀下来的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精品和经典,用各种音乐手法演唱、演绎民歌或改编创作声乐作品,是全世界通行的惯例。世界各国的音乐界、教育界或演艺界,把本色民歌或演绎改编的民族风格音乐、器乐作品,作为必修课程或主打节目与经典作品教学、演唱已是很普遍的传统了,这也是保护传承、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贯彻“非遗”产保护工程和普及音乐教育以及繁荣出版事业的过程中,逐步实行观念认识上的转变,对以上问题作出科学严谨又符合实际情况的界定规范是学术界、尤其是音乐教育界急需完成的任务。
二、民歌唱法的多元化与科学分类界定
从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历史来说,欧美和我国的情况大致是相同的,欧洲早期的传统唱法可分为美声、宗教和世俗三种。美声唱法源于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唱,虽然19世纪以后,美声唱法分为追求高音和辉煌技巧的“阉人唱法”和追求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靠音乐表现、语言表达与声音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来表现完美艺术意境和演唱的深度与广度的艺术(抒情)歌曲演唱法,其他还有提倡腹式(横膈膜)呼吸、“掩盖胸声”的“关闭唱法”,提倡以哼唱的方式、以求得“鼻腔共鸣”和“面罩感觉”的“面罩唱法”等。美声唱法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的胸腹式呼吸法和正确的头、咽、胸腔共鸣表达完美的演唱与艺术的高度。宗教唱法是基督教与天主教唱诗班以充沛的气息在男声A~g2的自然声区中作平直和谐地歌唱,世界各国的基督教、天主教唱诗班采用的都是这种圣咏歌唱法。欧洲11~14世纪商业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日益兴旺,艺术逐渐由宗教寺院和封建贵州阶层专用转为全民所用,由多才多艺的民间流浪艺人、吟唱诗人、恋诗歌手等兴起发展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世俗音乐(包括民歌、民谣及民间乐器演奏、诗歌等)开始普及于村镇集市与城市街头娱乐场所。其中也包括民族民间各种具有独特色彩的牧人、渔夫、伐木者、农民、手工业者的吟唱的独唱、齐唱、叠唱的各种民间歌曲与“说白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