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19066100000004

第4章 对普通人生活感情的观照——从通俗歌曲《常回家看看》谈起

李玮

通俗歌曲《常回家看看》一经电视媒体与观众见面,便立刻火暴起来,歌手们在歌厅里演唱,编成舞曲在舞厅里伴舞。它迅速在中国大地上流行,传唱于普通民众中间。

其实,像《常回家看看》这类通俗歌曲在歌坛上形成的“东南风“”西北风”或“东北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通俗歌曲在音乐旋律上民族民间特色浓郁,上口、好记、易唱,在歌词内容上观照了普通民众的感情和命运。它主要抒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情:亲情、爱情、乡情、民族情。

一、亲情

吟唱母爱和亲情的歌曲古来有之,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文艺作品中的具体反映。其中以唐·孟郊的《游子吟》最为著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千古吟唱不衰,以致后人写了很多类似的歌唱亲情的诗歌。

通俗歌曲《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一时间风靡校园,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这种亲情具有人类感情的永恒性,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做出的牺牲,所有为人子者,谁能不终生铭记在心呢!正如李娜在《咱爸咱妈》一歌中所唱:“无论你是贫是富是卑是尊,切莫忘记谁将你养大谁将你生……几番坎坷几度辉煌人生万里路,谁为你流泪谁为你心痛谁送你上征程!”

像抒情歌曲《那就是我》那样精致表达亲情的歌曲还有不少,如《高天上流云》:“千家万户,敬老扶幼,讲的是一片爱,家家享天伦。”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匆匆忙忙地在各个领域里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各自的价值和发展,长辈和子女之间的亲情无形中淡漠了。《常回家看看》似乎是父母对子女们的呼唤,他们渴望与子女们团聚以得到感情的抚慰。但从子女的角度看,他们在紧张的奔波之余,也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安慰。

这首歌的歌词十分口语化,似乎没有任何雕饰:“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恰恰是这平平淡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温情脉脉的天伦之乐图。我们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民族文化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要继承下来,绝不照搬西方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必须摒弃“人成为金钱的奴隶”“物质追求异化了人性,使人际关系冷若冰霜”等现象。这不仅是社会安定的需要,也是人们自身生活和生存的需要,《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如此流行的原因大概如此吧。

二、爱情

自诗经的《关雎》篇始,表达男欢女爱感情的民歌浩如烟海,通俗歌曲中的爱情歌曲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人类的永恒之情。因为有了爱的追求才孕育了生命,延续了生命,并使生命在爱的撞击中迸发出了绚丽的火花。从影片《红高粱》的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发出粗犷的呼叫后,那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便冲破了传统的委婉与含蓄。“往前走,莫呀回头”的喊声响遍了大街小巷,响遍了城市山村。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叫一声哥哥你可回来》《哥哥你带我走》,还带有忧伤色彩的话,《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则充分表现了劳动者的乐观主义情绪,“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哇!”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

中国农村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大批剩余劳动力形成了汹涌的打工潮,城市里的无产者队伍迅猛地增加。一些通俗歌曲虽然源于民歌,但其经过改编后,宣泄的是当代人的情绪。如《一无所有》一歌中唱道:“我曾经向你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家庭婚姻关系是社会的缩影,这首歌发出了无产者的心声。虽然那位姑娘最终还是跟着一无所有的小伙子走了,但他们未来的命运仍然留下了悬念,因为这首歌曲的曲调旋律充满着疑问。《纤夫的爱》无论音乐旋律还是歌词都比较明丽,亲亲热热,恩恩爱爱。但是,令人深思的是,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常见的是甜哥哥骑着摩托车捎着蜜姐姐在大街上兜风,可他们却在歌厅里直着脖子吼叫:“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的假借、寄寓,同时也是生活漂泊不定者借着荡悠悠的小船,释放心灵深处的潜在的担忧。当然,这首歌是人生道路上相依为命者的欢声笑语。《潇洒走一回》显然是小知识分子的感叹。“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你用青春赌明天,我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这是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困惑情绪的宣泄。他们追求真情,但又显得十分无奈,可以说这首歌表现了一个阶层的劳动者对于生命过程与爱情的浅层次的思考。《女人是老虎》则是调侃味很浓的通俗歌,它是歌厅里轻松气氛的添加剂。

还有许多受港台爱情歌曲影响的通俗歌,像春燕呢喃般缠绵的如:《长相忆》《你别走》《牵手》等等,不胜枚举。

三、乡情

对家乡发出强烈呼唤的第一支通俗歌是《信天游》:“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天上的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它的曲调只用了“信天游”的第一个乐句后,便开始变形,随着歌词感情的需要,舒展自如地发挥。它开了个创新性的头,接着出现了《黄土高坡》,由此开始,歌坛上刮起了一阵“西北风”。随后,电视系列剧《篱笆·女人·狗》的插曲《苦乐年华》《篱笆墙的影子》等歌曲,又刮起了一阵“东北风”。这类通俗歌曲的乡土特色十分浓郁,在歌词中抒发的感情已主要不是对故乡的眷恋了,而是热切地盼望生活的改变。“再不能那样过,再也不能那样活”这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存观念的改变。

这类歌曲之所以能风行于通俗歌坛,在于其内容关注了生活在黄土地、黑土地和红土地上人们的命运。那种粉饰生活、一味歌唱“农家乐”的颂歌,已使劳动者厌倦了。“生活是一杯酒,充满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是一首歌,演唱着人生的悲喜交加!”

近年抒发乡情的民族歌曲,最流行的当数《蒙古人》。腾格尔创作并演唱的这首通俗歌,以它流畅的旋律、简洁和民族特色吸引了普通歌者。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马头琴的韵味抒发了蒙古民族对家乡大草原的深情眷恋。这类民族通俗歌曲较为流行的还有《雕花的马鞍》《乳香飘》等,那神奇的马背摇篮、美丽的牧场,使游子们魂牵梦萦。

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以其与众不同的风格,一时间风靡了通俗歌坛。这首歌比起《蒙古人》来,所传达的情绪已经深了一个层次。它不仅仅“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而是表达藏民族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千年的祈盼”,迈向新时代的“永久的梦幻”。这首歌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歌者在高音区的反复咏唱,令人情不自禁地进行深沉的思索回味。

四、民族情

乡情和民族情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的故乡情又汇聚成中华民族情。

抒发中华民族情的通俗歌曲最早的代表作是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以诚挚的感情表达了对祖国难以割舍的爱恋。随后的《万里长城永不倒》等通俗歌曲,通过对长江、黄河、长城的赞颂表达爱国主义的感情。《男儿当自强》《中国功夫》等歌,则以强烈的节奏、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庄重的神韵,配上了中国武术的表演场面,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通俗歌曲中除了抒发亲情、爱情、故乡情、民族情之外,还有一些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感触,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各种不同风格的通俗歌曲宣泄各个层面人们表层的、深层的生活感情。人们劳碌一天后,到娱乐场所或在家庭影院放松身心时,在得到感情抚慰的同时,大多数通俗歌,也能使普通人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