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塞上渔歌:宁夏渔业发展回眸
19066200000014

第14章 2000年渔业经济形势分析(1)

2000年是国民经济“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宁夏渔业经济迈向新世纪至关重要的一年。各级水产部门齐心协力,克服了养殖鱼类局部病害发生等不利因素影响,使渔业快速、持续发展,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水产品价格趋于回升,外销市场进一步扩大。这标志着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实施结构调整战略,“稳定鲤草鲢鳙,发展名特优新”,基本上实现了产品调新,结构调优,模式合理,为渔业生产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印证了渔业经济经历了多年市场经济洗礼,具备了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0年,全区共落实养殖面积18.2万亩,较上年有较大的增加,比“八五”末增长20.4%,完成“九五”计划101.1%,其中精养面积8.75万亩,比上年增长5.4%、比“八五”末增长44.6%;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6万吨,超额完成“九五”计划的20%,比上年增长5.2%,比“八五”末增长95.7%;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6.67公斤,位居西北五省区之首。

全区苗种生产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自治区水产研究所早繁基地、中卫县鱼种场、平罗县鱼种场和百溪苗种繁育中心等苗种繁育基地基础配套程度高,生产能力扩大。

生产和引进各类鱼苗、鱼种6.7亿尾,其中外调3.2亿尾,比上年减少8.5%;自繁3.5亿尾,其中名特优新水产苗种占自繁总量的7.1%,比“八五”末增加191%,苗种自繁总量超过外调总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区苗种长期依赖外调的被动局面,标志着我区苗种自繁生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0年宁夏渔业结构调整工作继续实施在稳定增加总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现有渔业基础设施的生产潜力,丰富养殖品种,调整养殖模式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各地立足于水产品市场需求,以渔业丰收计划重点推广项目为龙头,全面推行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大力发展多品种的主养、套养和混养,生产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区共推广各类养殖模式的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88000亩,占养殖总面积的48.4%;名优水产品产量5400吨,占总产量的15%,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池塘主养鲈鱼、鲶鱼、乌鳢、淡水白鲳、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一批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半精养、粗养池塘套养、混养大口鲶、彭泽鲫、罗非鱼、鳜鱼、鲈鱼、胭脂鱼等品种以及大水面养殖河蟹等养殖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生产情况良好,丰收在望。在调整品种结构的同时,各地也十分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及养殖模式、生产方式的调整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市场看好的名特优新品种,走特色渔业和优质高效渔业发展之路,将我区渔业经济发展切实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像大口鲶套养,鲫鱼主养,团头鲂、鳜鱼、鲈鱼、乌鳢的主养、混养、套养;罗非鱼的池塘小网箱养殖;南美白对虾、河蟹等名特优新品种养殖、特色养殖、观光渔业、大水面围养等已成为全区各地渔业发展的热点,不仅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也为渔业经济培植了新的增长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施的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大面积推广了池塘集约化主养鲤鱼技术,使全区水产养殖单产、总产大幅度提高,在解决人民群众“吃鱼难”问题上功不可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为充分的技术储备。90年代中后期,渔业丰收计划又与推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在水产品结构上,彻底改变了多年来鲤草鲢鳙一统天下的局面,养殖品种发展到30多个,其中大口鲶、革胡子鲶、彭泽鲫、团头鲂、罗非鱼、淡水白鲳、鳜鱼、乌鳢、河蟹、罗氏沼虾等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在稳定池塘主养技术的基础上,多品种、多形式的池塘套养、混养,大水面围垦精养,湖泊围养,小网箱养鱼,水库移植增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被广大养殖户掌握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口鲶、革胡子鲶、彭泽鲫、罗非鱼、团头鲂、淡水白鲳、鳜鱼、乌鳢等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品质优,市场行情好,是多年实践证明适宜在我区大面积推广的名特优品种。在大面积推广上,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苗种培育。苗种是制约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生产的关键,应逐步扩大名特优水产苗种的自繁能力。二是饲料问题。饲料是直接影响名优水产品养殖生产顺利进行的一大因素,要研究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养殖模式下饲料配方,尽量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饲料利用率。三是科学管理。生产管理是名优水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避免生产管理混同于普通养殖品种,并切忌一刀切,应根据品种养殖模式和养殖条件而异。

“河蟹兴渔工程”是2000年渔业丰收计划重点推广的三大基地建设之一。继在1999年沙湖、贺兰县鱼种场、平吉堡农场推广河蟹围栏养殖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湖泊等天然大水面资源丰富、水质清新、呈微碱性、具备大规模发展河蟹围栏养殖的资源条件,2000年将“河蟹兴渔工程”列入渔业丰收计划,在平罗、贺兰及镇朔湖建设河蟹大水面围栏养殖示范基地25000亩,投放扣蟹200万只。从目前的生长情况看,扣蟹可当年养成大规格商品蟹,丰收在望。对于河蟹养殖,我们不能停留在生产属性上,而应提高到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特种养殖、培育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高度来认识。大力发展“河蟹兴渔工程”,以一个产品带动一个产业,用产业化思路运筹河蟹生产管理和销售各个环节,将河蟹发展成为我区渔业新的“拳头”产品。

以渔业丰收计划重点推广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培训,加快实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促进全区渔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渔业丰收计划是经十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了的推广普及渔业实用科技的最好组织形式,也是推动渔业科技进步的有效途径。2000年重点组织实施渔业丰收计划综合增效、增收工程,即八大推广项目、三大示范基地建设。为确保渔业丰收计划的顺利实施,自治区与各市县签订责任书,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带动结构调整措施的落实,使实施渔业丰收计划同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全区完成渔业丰收计划主养、套养鲫鱼面积30000亩;套养大口鲶、黄河鲶18000亩;套养团头鲂、鳜鱼、鲈鱼、乌鳢等名特优品种6000亩;塑棚池塘养殖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面积120亩;推广鱼病综合防治面积20000亩;成功地引进试养了俄罗斯鲟,丰富了我区高档次水产品养殖结构,增加了技术储备。同时,推行了“河蟹兴渔工程”,在平罗、贺兰和镇朔湖建设河蟹大水面围栏养殖基地25000亩,投放蟹苗6500公斤,共计200万只产量可达200吨,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了灵武市、银川郊区、平罗县三个“两高一优”渔业示范基地,推广池塘主养、套养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5000亩,示范带动了全区渔业生产结构凋整工作。自治区还扶持建设了中卫、永宁、银川郊区、贺兰、平罗等市县的一批设施渔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苗种繁殖、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及越冬储养等功能为一体的设施渔业生产,形成了具有区域化布局的渔业龙头生产基地。

池塘设置网箱养鱼技术是通过在池塘中设置网箱,将同一水体中不同养殖对象分离,借助箱内外水体交换实现溶氧、饵料、水环境的综合利用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网箱养殖技术,是发展集约化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最佳途径。在1999年宁夏灵汉渔业联合社精养池塘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加以总结和完善,2000年以渔业丰收计划项目的形式推广了1000亩,网箱净养水体2000立方米。从目前的养殖情况看,池塘放置网箱养鱼模式是一种节水、节省饲料、生长速度快、易于防治疾病和控制繁殖以及利于捕获和均衡上市等诸多优点的先进养殖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值得在全区范围内普及推广。

渔业丰收计划是渔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为了切实落实2000年渔业丰收计划重点推广项目,各级水产部门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加大科技兴渔力度,努力提高养鱼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据统计,2000年全区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养殖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基层水产技术人员和养鱼农民万余人次,各级水产部门邀请自治区内外水产专家、学者讲学,采取多层面、多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渔业新技术培训。特别是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基层水产技术部门联合开展的渔业新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点多、面广、群众基础好等优势,以长短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创了我区渔业科技培训的一片新天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