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谁将被淘汰
19067400000022

第22章 目光篇(1)

上目光远大的人即将走俏

目光远大,打遍天下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能有多宽广。”同样,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地规划设计,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及早发现自己的职业锚,并尽可能匹配自己的工作。目光短浅的人做的一定是短浅的事情。我们必须要用长远的目光,用我们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每一个机会。

先哲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说要着眼未来,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著名的拿破仑·希尔“成功的17条规律”,包括了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多走些路、正确的思考方法、高度的自治力、建立自信心、充满热忱、专心致志、永保进取心等。某网友提出的“十招能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其中一招就是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穷,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应为冬天早作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领袖?毛泽东虽然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但他没有像其他农民那样憧憬“十亩地里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生活,而是志存高远,以拯斯民于水火为己任。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他年轻时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广泛接触社会的三教九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他毁家革命,付出了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建立了新中国。

一个人的目光是短浅还是深远,第一要看他是否从发展的、未来的角度看问题,看得长远不长远;第二要看他是否看主要、主体、整体,而不看次要、局部、细节,看得全面不全面;第三要看他是否能跳出圈子来看问题,懂得从局外甚至从侧面、反面看问题,看得深刻不深刻;第四要看他是否能站到高处看问题,能做到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高人一筹,看得高明不高明。曾经大家老是把目光深远的人比喻为“第三只眼”;笔者却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中,就非常早地提出了“第四只眼”的概念。那么何谓“第四只眼”?我的解释是:第一,我是近视眼,要戴眼镜;第二,“第四只眼”比“第三只眼”看得更深、更广、更远;第三,“第四只眼”是专门用来冷静审视的,可以看到后面、看到里面。你要是有了“第四只眼”,那你一定就能目光深远、见识过人了。

眼光决定你的未来,机遇永远垂青于有长远眼光的人。有人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四次爆富的机会:第一次是个体户暴富时期,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大部分人追求的只是考大学,进国家的企事业单位。而个体户们大部分是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文化素质低的人。但是他们抓住了机遇,成了新时期社会上的第一批富翁。第二次是炒股票暴富时期,时间是1986年到1992年。1985年在中国绝迹了30多年的股票重登上海滩,上海市民抱以了极大热情。刚发行时,很多股民早上3点就起来,冒着零下5度的低温排队买股票。一个老股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在交易所外刚转了一会,100元就变成了200元,接着200元又变成了800元……为什么好日子过得那么快呢?”很多股民因为排队买股票而虚脱晕倒。这一时期股票一上市就疯狂地高涨,造就了一大批富翁。1992年以后这股热就冷却了下来,除了一些庄家、大户、交易所内部人员,其它人很难赚到大钱。(20、21世纪之交,即1999年到2001年前后,曾短暂地繁盛过一段时间。)第三次是房地产暴富时期,时间是1992年到1993年前后。这个时期以海南海口和广西北海等一些地区为中心,刮起了一股房地产热。很多人在这期间大搞权钱交易,就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迅速暴富,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后来由于国家的干预,这股热顿时凉了下来,毫无基础的泡沫经济,它背后是莫大的物质损失。

这三个机遇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赶上这几次赚钱的机遇。但是我们赚钱的第四次机遇已经到来,每一个朋友都不应该错过这个难得的好机遇,这就是网际赚钱。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互联网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交际中扮演了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人已经靠着互联网踏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杨致远、丁磊、张朝阳、马云……这些人的大名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更是在一天之间便赚取到了他父亲一辈子才能赚到的财富。

市场总是随时随地给人们带来各种成功的机遇,但这种机遇往往不容易被人注意,而且它们稍纵即逝。所以只有少数人掌握了时机,取得了巨大成功。机会本身是一样的,而它的意义却因人而异。它不会惠顾任何一个平庸之辈,只属于善于争天时、得地利、用能人的佼佼者。经营管理者必须练就这样一种眼光:在观察辨别一种客观存在的机会时,善于找到它有利于自己生意发展的方面,并且大体测出它有利的程度。做生意不能没有眼光。有眼光加上有胆量,才能闯出一个新天地。眼光,对于一个经营管理者、对于一个肩负着公司发展重任的当家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他们几乎年年月月都要运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准公司发展的方向,寻觅经营的落脚点。一旦看准,生意的航船就乘风破浪,一日千里;一旦看偏,航道上就处处明滩暗礁,步履维艰。领导者应该练就一种好眼光,这对事业发展的成败和快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具有“眼光”的领导者,就好像戴上了望远镜,肯定比他人看得远、看得清。

目光短浅的经理,往往会制定短期的决策;有长远目标的经理,则能做到让短期的“意外之事”适合本组织的战略计划,将两者融为一体而不是废此逐彼。也许很多人还记得泰勒诺公司的那场灾难,一个疯子往泰勒诺的药品包装盒里投毒,致使700人死亡。这场悲剧正面的教训是,泰勒诺对此作出了明智的反应。他们没有否认、撒谎或推卸责任,而是诚实面对公众,主动回收产品,重新设计包装。许多人都认为这家公司生存不下去了,然而它继续存在着。泰勒诺的人坚守自己的生意和产品,他们做对了,他们相信优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一定会创造利润。他们坚守长期战略,同时作出必要的短期调整。他们做对了,泰勒诺仍然是一流的公司。而作为额外的收获,防撕扯包装目前已经成为食品和制药工业的标准包装。

现代商界中,与人洽谈生意,都希望利用最短的时间产生最大的效力。有无数大银行、大公司的经理以及高级职员,经过多年经验都养成了善用时间的习惯。有不少实力雄厚、目光远大、判断准确、刻苦耐劳的大事业家,多是沉默寡言而办事迅速敏捷的人。他们所说出来的话,句句都很确切并有的放矢。他们从不在无谓的事情上多耗费一点一滴的时间。在海尔,张瑞敏推行一种名为“OEC”的管理方法,该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一般的老板对新来的员工不够重视,通常只让他们做些杂事,并怀有戒心,将他们放置一段,即使暂时安排个职位也觉得不顺手,往往产生“新不如旧”的感觉。老板用那种挑剔的目光,以老员工的标准来衡量他,有一种看走眼了的感觉,认为聘来个“物不抵值”的没用之人,甚至把他当成包袱,急于甩掉。当然这也使新雇员大为失望。应该说老板这种心态很不好,缺乏长远眼光。经过甄选的新雇员没用,更多的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特别是你没有给他机会,或没有给他合适的岗位,使其不能展示其长处,落了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遇。作为英明的领导者,对于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应该详细告诉他公司工作的“环境”、公司的现实情况和发展前景,使新员工尽快获得这些信息。新员工获得的信息越充分,越容易安心工作,也就省去了到处打听小道消息的时间和精力,与公司领导、与老员工交往越紧密,就越容易建立归属感,也有利于打消他的试试看、不行就走人的意念。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老板与员工的良性互动关系,从长远来看,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一个好的领导应当有广阔的胸怀、宏伟的抱负,有高人一筹的见识、领先一步的眼光,这样的老板才是值得我们跟随的。

漫长人生关键一步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普遍出现了从众心理、急功近利心理和患得患失心理。

从众心理表现在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别人考公务员他也考,别人想创业他也到处搜集信息打算开店做老板,别人想考研他也跟着捉本书复习,结果一事无成,样样落空。

有些同学急功近利,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和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暂时得到了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那些不是搞学术的料的,托关系勉强进了研究生班,老分不上好课题,好不容易分上了,又做得吃力无比,慢慢的就觉得前途未卜、生活无趣了。

有的同学患得患失,仗着自身条件不错: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形象气质佳,学校牌子响,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等,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单位挑三拣四,抉择不下,结果往往错过机遇,导致致两头空,成为“剩人”,与成功失之交臂。要知道,好单位想去的人多了去,人家看中的也不只是你一个人,你不去自然有人去,你再优秀也不过是个经验不足的新人,他们犯不着三顾茅庐的请你出山。

有的同学莫名的产生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但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尤其是被一两个单位拒绝之后,就感到自卑,开始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笔者曾有两个学生,在校时都比较优秀,都是学生会干部,都年年拿奖学金。可是,毕业求职择业时,他们由于采取了不同的追求,走了不同的路线,结果大相径庭。

毕业前夕,小农选择了做“选调生”(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个别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这批毕业生简称“选调生”,属于公务员系统的一支)下基层任乡官,这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凭他的出色条件,留在省府是不难的,没必要下基层吃苦。

可是,小农下乡的第二年就被任命为副乡长,分管教育卫生,他很努力,经常深入到各个农村学校搞调研,决定搞一个类似于“春蕾工程”的扶贫帮教活动,并及时与上级教育部门、新闻宣传部门联系,获得了立项,各个村小学得到了修缮,一些贫穷人家的孩子与省府重点小学的孩子结起了对子,社会反响很好。在乡政府挂职的3年间,小农一方面扎根乡下做实事,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选调生身份,对上求取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外做好宣传和发动,使这个乡的教育上了一个大台阶。

接着他被调至县政府,被委与招商引资的重任。他充分论证了本县的特色资源后,目标锁定在打造旅游业上面。他利用本县是老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打出了“红色旅游”品牌。在2005年,他抓住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并得到了地区党委宣传部和组织部的支持,极力向省内外党委政府发出邀请,引来参观学习者数十万人次。

日前小农打来电话报喜说,组织部找他谈话,准备任命他为团地委书记。也就是说,短短7年,小农就将成为副处级干部。回想当年选择的路,小农总结说,自己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从政必须有一定的舞台,下基层更容易出成绩,上升的空间也更快。当然,他也问过自己,是否能够吃得下这个苦,是否能够耐住基层的清贫。经过慎重考虑后,他觉得自己是能够做得到的。结果,他决定了,他努力了,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