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19069200000019

第19章 头痛眩晕中医诊疗(2)

君:桂枝,辛、甘、温,助阳通络,解肌发表,以祛在表之邪。臣:白芍,酸、寒,益阴敛阴和营,以固外泄之营阴。佐:生姜,辛、温,助桂枝辛散表邪;大枣,甘、平,助白芍补中和营。使: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

【要点】

①配伍特点:散中有收,汗中寓补,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②温服,啜热稀粥以助药力。

③温覆,令遍身微汗,不能大汗以再伤阴。

④汗出病愈则停服,不必尽剂,以免过汗伤正。

⑤若不汗,缩短给药时间加量服。

⑥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不宜消化之物。

⑦表实无汗、表寒里热、风热表证等不宜使用。

【加减】

①兼项背强直者,加葛根以增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桂枝加葛根汤)。

②兼咳喘者,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③若发奔豚,可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

④若见腹满胀痛,可倍用芍药,以调和肝脾,缓急止痛(桂枝加芍药汤)。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按语】所谓“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乃桂枝汤临床之真实写照。本方桂枝、芍药为主要配伍,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功。然全方用药又寓有和阳益阴之效,取其辛、甘、温,能通心阳,补脾阳,暖肝温经,取其酸、甘,能益肝脾之阴血,后人称之为“仲景群方之魁”,实不过誉。

(二)外感风热头痛

芎芷石膏汤加减:本方功能散风邪,清里热,主治风热上犯所致头痛。方中:菊花、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热甚便秘者,可加制大黄或加黄连上清丸,通腑泄热,苦寒降火;如伴鼻流浊涕如脓,鼻根及鼻旁亦痛者,可加苍耳子、辛夷,以散风除湿清热,通利肺窍,或加桑白皮、鱼腥草泻肺清热,或加服藿胆丸以清泄胆热。

(三)外感风湿头痛

1.指导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本方功用祛风胜湿,用于风湿困遏所致之头痛。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竹茹、生姜以降逆止呕;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显著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藿梗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若湿邪较重肢体酸重疼痛者加苍术、桂枝以助祛湿通络。

2.重点方药解

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羌活、独活各6g,藁本、防风、炙甘草各3g,蔓荆子2g,川芎2g。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湿在表之痹病,症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者。

【方析】本方主治为风湿在表之证。风湿之邪侵袭肌表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致头痛身重,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者。君: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利关节。臣:防风、藁本,祛风除湿,善止头痛。佐: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集辛散苦温药物为主组方,重在解肌表之风寒湿邪,长于治疗风湿在表之痹病。以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痹病属于湿热或实热者忌用。

(四)内伤肝阳头痛

1.指导方药

(1)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能平肝息风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风火上旋所致的头痛、眩晕、震颤等病症。若肝火旺盛,头痛剧甚,面红目赤,口苦,胁痛,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酌加龙胆、栀子、夏枯草泻肝清火,或加服龙胆泻肝丸;素体肝肾阴虚或因肝旺阳亢而耗伤肝肾之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无力,舌红少津,脉细弦等症,可酌加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石斛、杜仲、牛膝、桑寄生等滋养肝肾之药。

(2)逍遥散:证治肝郁血虚,且化裁灵活,为疏肝解郁之基础方。

2.重点方药解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15g,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各30g,生姜、薄荷少许。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虚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析】本方所治为肝郁血虚脾弱之证。肝郁血虚,则头痛目眩,月经不调;血虚失养,则口燥咽干;肝郁而脾胃虚弱,则神疲食少。

君: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臣: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佐: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御木;薄荷,透达肝经郁热;生姜,降逆和中,辛散达郁。使: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

①气血兼顾。

②肝脾同调。

【加减】

①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

②血虚甚者,加熟地黄以养血,又称黑逍遥散。

③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又称加味逍遥散。

【方歌】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按语】逍遥散为疏肝养血之要方。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法。方中诸药,深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本方的用药特点是气血兼顾,肝脾同调,补肝体而助肝用,立法周全,组方严谨,故为调肝养血之名方。临床凡见肝郁血虚脾弱者,均可用治。

天麻钩藤饮

(《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9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栀子、黄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夜交藤)、朱茯神各9g。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症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方析】本方所治为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证。肝阳偏亢,火热上扰,致头痛,眩晕;热扰心神,则失眠多梦。君:天麻、钩藤,平肝息风。臣: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川牛膝,引血下行;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佐: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首乌藤、朱茯神,安神定志。【要点】

①以平肝息风药为主,配伍清热、活血、安神之品,并兼以补益肝肾而标本兼顾。

②本方是为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扰之轻证而设。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按语】本方为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从组方分析,本方以平肝息风药为主,配伍清热、引血下行、补益肝肾及安神定志之品,主要针对头痛、眩晕、失眠三个主症。由于肝为藏血之脏,肝阳上亢,常有阴血不足的病机,故应适当配伍滋阴养血之品,以标本兼顾。

(五)内伤血虚头痛

1.指导方药

四物汤为补血和血基础方,化裁灵活,可加减用于一切血证,妇女经期头痛尤效。治疗血虚头痛,可在四物汤基础上酌加其他药物,以增加养血祛风,清肝明目,止晕祛痛之功效。如四物汤加味方中当归、生地、白芍、何首乌养血滋阴;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生血;川芎、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平肝止痛;五味子、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如血不养心,心悸不寐者,可于四物汤中配炒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远志等养心安神;若体倦无力,少气懒言,气虚明显者,可于四物汤中加党参、黄芪、白术等益气生血。

2.重点方药解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功效】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析】营血虚滞,肝失所养,无以上荣,故头晕目眩;血虚无以养心,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肌肤失于濡养,故面色无华;肝血不足,冲任虚损,血行不畅,则见月经量少,或前或后,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君:熟地黄,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

佐使:白芍,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要点】

①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停血。血虚者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构成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之方剂。

②本方是补血常用方,调经基本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

③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④现代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加减】

①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②瘀血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

③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以温通血脉。

④血虚有热者,加黄芩、牡丹皮,熟地黄易生地黄,以清热凉血。

⑤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按语】四物汤是由《金匮要略》中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方中用药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血虚者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故是补血常用方,也是调经基础方。方中用药剂量,原书为各等份,但若取其补血,多以熟地黄为主,以用于病后、产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一切血虚之证;若取其活血调经,应以当归为主,用治血行不畅、妇女月经不调,胎前产后等病证。四物汤“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血于仓卒”,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故本方适用于病情缓慢而不十分严重的血虚证。若失血过多,气息微弱者,则须补气固脱或益气生血,此所谓“血脱者,益其气”。如仍用本方补血,则不治病情。此外,如平素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因方中熟地黄、白芍阴柔滋腻,亦非所宜。

(六)内伤痰浊头痛

1.指导方药

(1)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祛湿,化痰息风,主治风痰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病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方中用半夏、陈皮、枳壳、厚朴健脾化痰,燥湿理气;用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用天麻、白蒺藜、蔓荆子平肝息风止痛。如痰湿蕴久化热,痰热上熏,口苦,舌苔黄浊,大便不畅者,宜去白术,加黄芩、竹茹、枳实、胆南星等清热化痰;若肝胃虚寒,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可加吴茱萸、生姜温肝和胃而降逆。

(2)二陈汤: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古方有乌梅、生姜少许)组成。此为祛湿化痰基础方,可加减用于各种痰湿证。

(3)温胆汤:用于痰浊化热或痰浊兼见肝火等证。

2.重点方药解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9g,天麻、茯苓、橘红各6g,白术15g,甘草3g。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症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方析】脾虚生痰,风痰上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见头昏目眩,视物动摇;湿痰上犯,浊阴不降,症见胸闷呕恶;痰湿之象,舌苔白腻,脉弦滑。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止头眩。臣:白术,健脾燥湿。佐:茯苓,健脾利湿,化痰;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使:甘草,调药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要点】

①君臣相伍,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

②治风痰眩晕头痛,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③风痰并理,燥湿化痰与平肝息风相伍。

④标本同治,燥湿化痰与理气健脾相配。

⑤肝肾阴虚所致眩晕,不宜应用。但临床应用中,以本方为基础化裁治疗高血压,非常普遍,重点在于把握原方特点,适当加减。

⑥气血不足所致眩晕,不宜应用。高血压多为本虚标实,常见气血不足之证。本方是否可用,不能一以概之。重点在于把握原方特点,适当加减。

【加减】

①湿痰偏盛,舌苔白滑,可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

②肝阳偏亢,可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息风。

③眩晕甚者,可加胆南星、僵蚕以加强化痰息风。

【方歌】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按语】本方为治风痰眩晕的常用方剂,其方由二陈汤加白术、天麻组成,功能健脾、燥痰、平肝息风,使脾土运而痰湿化,肝风息而眩晕、头痛自宁。方中天麻、半夏相伍,善于祛痰息风,是为君药。诚如李杲《脾胃论》所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半夏不能除。”故本方用以治疗因风痰上扰头目所致的头痛、眩晕,疗效颇佳,为临床所常用。

《医学心悟》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较本方多蔓荆子三钱,减白术一钱,主治痰厥头痛。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6g,橘皮9g,炙甘草3g,白茯苓4.5g。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症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