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04

第4章 海原的菜园文化(2)

稀世珍宝菜园漆器

我们的祖先“菜园人”在当时已经拥有了制造漆器的精湛工艺,漆器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或美术品。

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据《科学技术年表》:公元前841年,中国已大量使用漆器,这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之一。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菜园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漆璜,长60厘米、宽14厘米、厚2厘米,呈圆形璜状,内木质已腐朽,外表漆朱红色,色泽暗淡。专家称这是西北一带首次发现菜园文化时期的漆器,漆璜则代表了当时漆器制品的最高工艺水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漆器的绘画,深受同时期彩绘陶的影响,风格古朴,体现了菜园文化的神韵,稀世之珍堪称国宝。

“菜园人”崇拜的圣山

海原人民的母亲山——南华山,在远古时期就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菜园文化。那时,虽然进入了“刀耕火种”的时代,但“菜园人”依旧对南华山大森林保留着神圣的崇拜,因为那里曾经是他们的先民赖以生存的地方。菜园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的粘绘松树图样符号的骨匕,足以证明这一点。

菜园的考古专家们在房屋门洞口的路土层下发现了竖向插着的卜骨,是利用牛胛骨做成的,在其自然面上钻刻有少量很浅的凹痕,但未灼炙,由此可以认为当时已经出现了占卜术。

稀世珍宝菜园漆器

我们的祖先“菜园人”在当时已经拥有了制造漆器的精湛工艺,漆器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或美术品。

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据《科学技术年表》:公元前841年,中国已大量使用漆器,这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之一。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菜园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漆璜,长60厘米、宽14厘米、厚2厘米,呈圆形璜状,内木质已腐朽,外表漆朱红色,色泽暗淡。专家称这是西北一带首次发现菜园文化时期的漆器,漆璜则代表了当时漆器制品的最高工艺水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漆器的绘画,深受同时期彩绘陶的影响,风格古朴,体现了菜园文化的神韵,稀世之珍堪称国宝。

“菜园人”崇拜的圣山

海原人民的母亲山——南华山,在远古时期就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菜园文化。那时,虽然进入了“刀耕火种”的时代,但“菜园人”依旧对南华山大森林保留着神圣的崇拜,因为那里曾经是他们的先民赖以生存的地方。菜园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的粘绘松树图样符号的骨匕,足以证明这一点。

菜园的考古专家们在房屋门洞口的路土层下发现了竖向插着的卜骨,是利用牛胛骨做成的,在其自然面上钻刻有少量很浅的凹痕,但未灼炙,由此可以认为当时已经出现了占卜术。

彩陶上的旋涡纹饰

在菜园彩陶彩绘艺术世界里,橙黄色细泥做成的陶钵、罐、碗、盘、瓮、瓶等器物内外,有黑色彩线条绘制的平行、弯曲以及交叉的各种图案,构成同心圆或旋涡,图案对称,优美流畅。那么这些纹饰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经专家考证,这些纹饰都体现了一个抽象的题材,如古代人们希望死后可以复活,在死者的陪葬品中,人们在彩陶上画上一定的符号,祝人的灵魂早日转世复生等。智利每年1月底~2月初,在复活节岛举行的塔帕提节上,游客们在身上涂上泥浆绘上旋涡纹参加节日游行;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在身上涂上泥浆参加节日游行的习惯。游客们在身上涂上泥浆,绘制成旋涡式纹饰,这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彩陶上古人绘制的旋涡纹饰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一些符号图案不仅所表达的意思相同,而且大家能达成共识,如“旋涡”代表“复活”等。

第三节菜园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

简洁实用的陶器

菜园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素陶,占陶器总数的90%以上,根据在生活上的不同用途,可分为炊器、水器、盛储器、食器四大类。陶质有粗砂、细砂和泥质三种,以夹砂为主。陶色有灰、灰褐、红、红褐、黄褐五种,以灰褐、黄褐最多。纹饰较单纯,或加饰直线刻画纹。另有为数不多的彩陶,皆黄褐胎饰朱红彩或黑、红复色彩的网状方格纹、锯齿纹、带条纹。器物形制共性较强,不论体积大小,均为平底器,不见带足器物,但已较多地使用单耳或双耳。

菜园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

彩陶盛行在6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其表面的彩绘纹饰生动、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

菜园古人类的绘彩颜料中黑彩的色素是铁和锰,是在赭石中加含锰的其他原料混合而成,矿物颜料的特点是颜色经久不褪。数千年的彩陶至今色彩依然鲜艳,其原因就在于此。彩陶的装饰花纹通常描绘在器物的口部、肩部、腹部。

彩陶单耳壶分即下部一般不描绘纹饰,也有个别描绘纹饰的。这和当时没有桌椅、古人席地生活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花纹绘饰通常在人们容易看到的器物的部位。

菜园文化遗址出土的素陶

菜园古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崇尚简朴,因而素陶居多。

菜园古人类制陶技术简单实用,所用陶器几乎全部采用泥条盘筑拍打法和刮削法,个别的小型器物和多足器物用堆塑和捏塑方法制成。

器物的造型也比较统一,一般都是平底器。素陶盆类口沿常有捏塑加工成的锯齿纹或其他纹式,罐类的腹部常见的有堆塑乳钉纹或刻画线纹,是古人类对素陶的加工装饰,也是我们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工艺品。

三足斝是古人类用来盛装液体的器物,采用盘筑和捏塑两种手法结合制成。

菜园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器

在1985~1988年四年的考古发掘中,菜园文化遗址共出土骨器2000余件,主要有骨梳、骨匕、骨刀、骨锥、骨针、骨卡、骨镞、骨珠等器物。在没有铜铁的新石器时代,骨器是先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东西。骨匕、骨刀是他们加工食物的工具,骨锥、骨针用于缝制遮体衣物(当时的衣物是兽皮、草编织物),骨镞用于猎杀动物,骨卡、骨珠是妇女们头部和颈项上的装饰品。

菜园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

菜园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分磨制和打制两种。磨制石器只有一件石线坠,呈亚腰四棱柱形,是捻线用的;打制石器种类繁多,个体小,边刃锋利,具有典型的细石器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刮削器,有端刃、边刃、贝壳状刮削三种。

石磨棒和石磨盘合起来是一套,是远古时期先民们加工谷粮的工具。菜园及县境其他地方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属于新石器中晚期。当时,已有了农业,畜牧业也同时发展,谷粮就是用石磨棒和石磨盘加工脱粮去壳。石磨棒有双重用法,既可以擀,又可以杵。

在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民族部落举行重大礼仪活动时,伴奏乐器是石磬和泥埙。演奏者席地而坐,双手各执一槌,可以单击,也可以双击、轮击,还可以由小石磬向大石磬刮奏,出现颤音。石磬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乐器。

菜园古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还使用石刀、石斧、石镢等石器。石镢的作用如同我们现在的铁镢,古人类用它挖掘硬物。石斧和石刀的性能相当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刀类和斧类用具。

第四节菜园文化时期的生产特点

温暖潮湿的自然条件

今天的海原,旱甲天下,一年到头下不了几场雨雪,很多时候,漫山遍野难以见到绿色。那么,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菜园人生活的时代,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根据考古专家的测算和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4240~3980年的新石器晚期,菜园村一带曾有喜温干油松组成的针叶林,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具有温带草原性气候。

另外,20世纪,在南华山的五桥沟和黄石崖一带曾发现阔叶林林叶的整块化石和古树林树墩;在天都山也曾发现有原始森林生长的痕迹。这些发现都可以肯定,在四五千年以前,当时的降水量要比现在多200~300毫米。由于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这一带有大片原始森林。

气候湿润且黄土适宜于旱种农作物生长,因此,菜园时期古人类逐渐走上了经营农业、畜牧业的道路。

定居为主的社会生活

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高原上的菜园人,居住的房屋是原始窑洞式民居。在这之前,菜园古人类栖身于山洞之中,靠猎兽捞鱼、采集森林中的果实为生。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开始耕种和收获的农业劳动,同时驯养牲畜和家禽,并学会构筑房屋,群居形成村落。其中一处保存最完好的,由居室、套窑、门道、门洞四部分构成。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据此推论,这一横穴具有世代营造和居住使用的基础。这一系列房址和墓葬群的发掘,说明了当时菜园人开始了定居生活。

从遗址中可看出明显的农业定居性质,说明了当时人们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崇尚俭朴实用,兴盛蓝纹素陶,装饰朴素大方。

种类繁多的生活工具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生产上出现了新的劳动分工。因为男人在狩猎、捕鱼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并学会了驯养和照管畜牧群,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便逐渐替代了妇女,成为主要的农业生产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