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海原
19070600000046

第46章 后记

2007年初夏,海原县政协常委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调研,重点考察了海原大地震遗迹哨马营震柳,西夏遗迹天都山石窟,菜园文化遗址和九彩坪拱北。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了解本县境内古文化遗迹的保护状况,并就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它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调研,边调研边惊叹:贫瘠甲天下的穷乡僻壤,竟然蕴藏着如此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当这些遗迹作为个体出现时,宛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并不怎么耀眼;而用“历史文化”这条红线将它们串联起来时,就显得蔚为壮观,震撼人心。深感有些内容即使写进中国历史教科书也毫不逊色。同时,也为自己作为海原人而不了解身边的历史而羞愧,因而当时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收集资料,编写一本系统介绍海原的菜园文化、西夏文化、地震文化、回族文化的文史资料,让每一个海原人从中了解本县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加自豪感,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雄心壮志。

我提出这一构想后,立即得到了学校领导班子的积极响应,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表示愿意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班子成员各自承担着重要工作,上班期间少有闲暇,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编书。我反复斟酌,起草好编写书目,拟定了编写体例和编写要求,对编写任务进行分工。之后,大家分头行动,2008年下半年,初步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学校放寒假后,编写人员按要求开始动笔。浓浓的春节氛围,并未淡化强烈的编书欲望。农历正月初八,编写人员就集中到学校,废寝忘食,昼夜劳作,终于在开学前完成了本书的初稿。编写期间,恰逢海原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写的介绍海原文化的书籍《奇遗之乡》和《花儿故乡》正式出版,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海原县政协组织编写的《天都烟云》《天都遗迹》,杜建录主编的《说西夏》一书中,刘华关于西夏历史的部分章节,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面对沉甸甸的初稿,我们既感到欣慰,又觉得有许多遗憾。海原的菜园文化、西夏文化、地震文化、回族文化四章内容,并非海原历史文化的全部,有些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因受时空限制,无法吸收进去。后来,采纳了特约编审刘华的意见,又增加了海原的丝路文化、红色文化两章内容,消除了编写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和疑虑。近几年,关于海原蒙元文化的研究方兴来艾,成果颇丰。《蒙元文化与海原》一书应运而生,使编写“海原的蒙元文化”一章有据可查,成为可能。县政协副主席李万和、宣传部副部长田玉宝、县志办主任田玉龙等同志力主增加“海原的蒙元文化”一章内容,使本书中海原的几大文化与县委、县政府的对外宣传口径相统一,也不至于出书后留下史料大块空缺的遗憾。为此,聘请我县研究蒙元文化在区内外颇有影响力的李进兴同志编写“海原的蒙元文化”一章。海原一中的苟成明、张春也接受邀请加入到了编写者的行列。这样一来,书稿内容更加全面、丰满,我也顿感释然。

增加内容后,编写人员的具体分工如下:曹鹏编写第一章“海原的菜园文化”;赵永恒、魏建国编写第二章“海原的丝路文化”;段成茂、马鹏程编写第三章“海原的西夏文化”;李进兴、张春编写第四章“海原的蒙元文化”;张成龙、苟成明编写第五章“海原的红色文化”;张成龙编写第六章“海原的地震文化”;金秀珍、张本孝编写第七章“海原的回族文化”。张青为总统稿人,拟定编写体例,各章节标题及附录,起草每章的导读、海原概述、等。两部新县志的总纂刘华、田玉龙分别审阅全书,斧正遗漏和错误。田玉龙还编写了第七章“海原的回族文化”中的第四节“海原回族的花儿艺术”,精选了十九首回族花儿。

为了保证史料的科学性和阅读的趣味性,编写人员牺牲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对初稿反复修改,认真核对,倾注了心血。其间历时两年,六易其稿,编写中的艰辛与喜悦无以言表。值得庆幸的是,各级领导以多种方式关心本书的编写工作,并多次召开研讨会、改稿会予以指导和帮助。2009年8月10日,在县招待所三楼会议室,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英同志主持召开《海原的历史文化》(本书原定名)作品研讨会,共53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县级领导7人,县直各部门领导11人,县教体局领导8人,县城中小学校长10人,学校编写组及工作人员11人。会议邀请区教育厅教研室主任贺泓伟,基教处副处长张克生,宁夏文史界名人贺吉德(银川市社科联研究员)、牛达生(宁夏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彦卿(宁夏社科院国史所所长)、杨满忠(宁夏大学西夏研究所研究员)6位领导专家参加研讨。研讨会上,大家充分肯定了编写本书的意义、价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尤其是关于这本书的编写原则、方法、体例等,形成了极具价值的指导意见。殷殷之情、铭刻在心。县政协副主席李万和同志得知我校组织人员编写文史资料后,极为赞赏,认真审阅书稿后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并建议供全县中小学生阅读。海原一中校长韩建军、教体局副局长马德福审阅书稿后,认为本书史料丰富,生动有趣,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好读物,值得推荐和支持。县人大主任马云春、副主任但升和李万和三位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发行多次聚会商议,出谋划策。同学情深,令人感动。

由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沈克尼摄影,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石舒清(海原人)配文的《海原的门与人》作为附录编入本书,为本书增色不少。县委书记马鹏云,县人大主任马云春、县长徐海宁、政协主席罗成玉等四大机关领导,在百忙之中浏览了书稿,马鹏云书记还要求有关部门把好质量关,搞好编审工作,力争把这本书打造成海原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并亲自作序以贺。关怀之情,难以忘怀。

遵照马鹏云书记的指示,县政协于2012年5月11日召开《海原的历史文化》审稿会。会议由县政协副主席李万和主持,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县直部门教体局、文化旅游局、宗教局、地震局、县志办、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共十几位领导专家参加了审稿会。会议确定:一、将书名《海原的历史文化》更名为《文化海原》。二、增加“海原的蒙元文化”内容;三、“海原回族的花儿艺术”由附录变成正文;四、重新拟定了编纂组织机构,加强了编辑力量;五、彩色印刷,首次印刷10000册。力争10月份正式出版发行。这次审稿会,使本书内容得以定格,加速了正式出版的进程。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正福在任财政局局长时盛赞这是一本好书,对读者了解海原、热爱海原大有益处,划拨部分出版经费予以鼓励。宁夏西部发展研究会的崔永庆、张万寿、吴文彪、范文杰四位会长也十分关心本书的出版发行工作,毅然决定出资出版印刷这本文史资料;宁夏社科院的马平研究员,宁夏党史研究所的黄小玲女士,勘误纠错,严格把关;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虎雅琼、姜楠两位责任编辑,字斟句酌,认真推敲;宁夏西部发展研究会的徐荣芳女士,打印样书,扫描图片,送审书稿,默默奉献,不计辛劳。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令人感动;对编者的厚爱,无以言表。这里一并表示真诚感谢!

由于手头资料不多,编写人员水平有限,加上编写工作时断时续,书中错误一定不少。恳请大家在使用和阅读本书时,记下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告知编者,以便再版时加以改正。

张青

2009年5月19日初稿

2012年6月28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