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就成为我国通往中亚、西亚的唯一通道。经过海原县的一段,从汉唐开始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域各国使节、商队通过这里进入京都,中亚、西亚的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物品也随之而来。至西夏时期,丝绸之路显得更加重要。发生在海原的宋夏之战,实际上就是在争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
据史料记载,途经海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长安至凉州的北道,具体走向是由原州(今原州区)进入海原境内,再由海原经甘盐池至会州治所会宁县(今靖远),过黄河、乌兰渡口通至河西地区。在会宁关有渡船50只,每日可渡千人以上,往来海原行旅之多可见一斑。
丝绸之路从海原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穿过,给这里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给这里留下了许多的商贸重镇和文化古迹。
阅读本章内容,你可了解到遍布“丝绸之路”的大小石窟,为防御而建的古代城堡,以及汉代的古墓,明代的“竹叶诗碑”……这些遗迹历经风雨,记载和见证了海原的千年沧桑。
第一节丝绸之路过海原
丝绸之路的由来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他带着百余名随从自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出使西域的见闻,以及西域诸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大量丝绸财物,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后来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东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而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第一段为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汉代开辟)
第二段为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第三段为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其中东段的三条路线均从长安或者洛阳出发,到武威、张掖会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海原属丝绸之路的东段北线范围。
海原境内的丝绸之路
海原县自古以来便是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的分界线和交通枢纽,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固原进入海原境内,形成了“南线——杨明河谷道”“中线——苋麻河谷道(古没烟峡)”“北线——清水河谷道(萧关古道)”三条通道。其中“南线——杨明河谷道”是从固原须弥山谷口的石门关进入,经海原县李俊、杨明、红羊、树台再至海原县的西安镇。“中线——苋麻河谷道(古没烟峡)”从固原入海原县境的三河镇后,沿苋麻河谷,经郑旗、贾塘、海原县城,到西安州与南线会合后又分为两路,一路经甘盐池至靖远过黄河,一路经蒿川、兴仁至靖远过黄河。在这两条丝绸之路上有大小石窟5处,堪称“石窟走廊”。在唐代十八盐湖之一的甘盐池,盐茶贸易空前繁荣,因而是著名的“茶盐马道”,唐宋明清都在此设有管理机构,其中清乾隆年间还在这条交通要道上设立了一个盐茶马贸易的专门管理机构“盐茶厅”。“北线——清水河谷道(萧关古道)”,是从固原顺清水河谷而下,经海原县三河、七营、李旺、高崖三镇一乡,出海原后至同心,过中卫再到凉州。在海原境内有唐萧关县城遗址。著名诗人岑参有诗云:“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卢纶有诗云:“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杜甫有诗云:“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他们为萧关古道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第二节丝路明珠——海原石窟
金佛沟石窟
在海原李俊乡,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秘的传说: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姓车的高僧,从西天取经回来,借宿于须弥山石窟寺,随身携带着佛国印度赠给唐朝的一座金佛,不小心金佛被一位小沙弥给偷去了,高僧发现后就追小沙弥。小沙弥向月亮山的一个山沟逃去,当高僧快追到沟垴的时候,小沙弥却神秘地消失在石山当中了。金佛是中印友好的象征,丢失了没法向唐朝廷交代。高僧就住下来,在小沙弥消失的地方开始挖石山,凿出了几个深洞,也不见小沙弥和金佛,高僧再也不敢去长安觐见皇帝,便隐居在这座深山里了。从那以后,这里就被命名为“金佛沟”。
金佛沟石窟位于李俊乡金佛沟河谷中的牛家堡子村西的一座石山上,共有7座石窟。它们距离不等地镶嵌在石山的岩面上,石窟群风蚀比较严重。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第1号石窟是整个石窟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石窟的两侧肃立着1米见方的8尊石佛,佛身几乎没有破损,只有面部有轻度损害。洞口正上方雕刻着石窟铭文,铭文长1.2米,宽0.2米,久经风蚀的铭文现已脱落得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西夏文字和“政和五年崇巡检胥忠”几个字样。西夏文字大多模糊已经无法辨认,较清晰的几个字经专家辨认确认为“贞元六年”和“车奉朝”。由此可见金佛沟石窟大约开凿于唐朝贞元年间,距今已有1100多年。政和年间重修过,距今也有800多年了。
第4号窟的右上角离地三四米的地方有一个小石洞,据推测可能是藏经阁。
第5号窟的门前放着2尊石佛的身子,石佛盘腿而坐,两手抱于胸前,手心朝上;佛身高90厘米,左肩披纱,右胸袒露;佛头已不知去向;石佛雕凿得圆润光滑,有北魏或唐代雕凿的风格。
第7号窟的门前放着几个长方形的底座,上面雕有精美的莲花图案。
石窟中最大的是第5号窟,它东西宽6.3米,南北长10米。石窟里面分布着大小十多个佛龛,龛中大小石佛已不知去向。石窟洞口的正前方有一尊30厘米高的石佛,在它两边一字排列着39尊小石佛,如众星捧月般恭恭敬敬地侍奉着大佛,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佛龛里面的佛像哪里去了呢?据当地村民讲,破“四旧”时,这些佛像都被打碎了,佛像的碎石被生产队用来砌了石窟的门,还有些被生产队当水磨房和油坊地基了。
金佛沟石窟虽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但从残存的遗迹中我们不难想象当年金佛沟石窟佛像众多、场面壮观的情景。
元龙山石窟
沿李俊河谷至今杨明村,折进向南的一个山沟里,就到了张元村,村对面便是元龙山,元龙山又名老爷山。当地人说,因山体像民间编制的圆笼而得名。
元龙山上有石窟10余孔,石窟洞洞相连,攀越时还要用到铁链、梯子,十分险峻。石窟始建年代不详,现保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刻制的残碑2块,其碑文载述了乾隆年间元龙山石窟重建过程和布施功德人的名单。同治年间被焚毁。民国初年村民罗文宽、马得禄募资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毁。洞窟内有残存壁画,内容为神话传说和民俗故事。1982年,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对石窟殿阁遗址进行了维修,壁画也被清除。修复兴建后,对各石窟和殿阁重新进行了命名,有关帝殿、方神殿、玉皇阁、钟楼、子孙宫、文昌阁、灵官洞、菩萨洞、厢房、正殿等,塑像共50多尊。山场节日主要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的庙会。
石窟前有一个石窝子,直径大概有30多厘米,很像一个柱顶石的样子。据当地人讲,以前这个石窝里常年有水,四季不干,石窝中的水是近些年才干的。
元龙山的库房里收藏着很多文物,其中有一尊泥佛的下身有精美的彩绘,形似于敦煌彩绘佛像与彩绘壁画。还有建筑用的砖瓦、打碎的佛像、明代的四人多宝铜镜、明清的银锭等,遗物非常丰富,足见元龙山石窟当年的盛况。
凤岭龙山石窟
凤岭龙山石窟位于红羊乡红羊村东北面的凤岭山上,因凤岭山过去叫龙山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
顺山间小道盘旋而上,在山腰小道的尽头一块平坦的场地上,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大殿,大殿挑角飞檐,雕梁画栋,有道家特有的八卦标志。
在凤岭山北面的峭壁上凿有一些石窟,石窟随着岩石的结构不规则地从上到下分三层排列。山的东侧和正面一样是峭壁悬崖。在峭壁上凿有大小石洞5个,离地有2米左右。石壁上凿有能攀登进洞的小“脚窝”,顺着“脚窝”爬进洞,洞内空空如也,洞壁上只留下了凿洞时刀削斧劈的痕迹。3个石洞由小洞相互贯通,在中间的一孔洞中左侧的墙面上有一幅岩画,岩画原始古朴,线条柔和简明,初步推测可能是此地古代游牧民族所遗留。其他两个石洞已被严重毁坏,洞壁上只有深深的石眼,在洞门一侧仅存一小块似有壁画的墙面。
据当地人说,石窟中原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无人看管全部毁坏了。山上原来的许多做石阶的石条也被移下山来,散落在红羊的街道上。据《乾隆盐茶厅志》载:“龙山在红羊坊北数里许,高峰轩举峭拔,高岗蜿蜒数里,远近望之,如龙之屈而欲伸者,故名曰龙山。山上有寺,相传为唐贞观(627~649年)时建。至明成化间满四之乱,焚毁无遗。康熙五十九年(1794年)村民武清、刘希琰、民妇陈赵氏、武施氏捐资重建。山之前后,各有甘泉一泓,冬夏不竭,咸谓山之灵气不绝云。”
在一石洞门前有一块石碑,碑文的大意是河东安邑县义兴丰号等5家外地商号及本地众客商捐资修建寺院的情况和捐资人的姓名,落款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在山脚下有一座神殿。神殿管护人员拿出了一块残磬,落款是: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吉日造。从碑文和残磬不难推断,这里在200多年前肯定香火兴旺,异常热闹,丝绸之路的繁华给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天都山石窟
天都山石窟(也称为西山寺),位于海原县西安州古城向西15里的西华山上。从西华山口循沟进约5里,便可到达天都山石窟。因民间传说在山中发现过金牛,因此又叫“金牛寺”,当地人又因石窟有神佛塑像,又称它为“老爷寺”,另外,在古代还有“荣光寺”之称。
天都山石窟建在沟北朝南的山坡上,依山势峭壁筑台,建凿大小石窟9孔,沿山还建有十多处大小殿宇。自沟底向上,沿“之”字形路盘山而行,登上山坡,即可看见土地殿和龙王殿。龙王殿下有一眼泉水,古称“观音湫”,今叫“龙王池”,水从龙头中涌出,甘冽爽口,长年不涸,上山之人至此必饮。
沿着盘山石路,向上走百来米,便到了朝元观。三座大殿依山势而建,两边有陡峭窄小的台阶。自上而下分别是三清殿、三皇殿、三官殿。在三官殿旁边立有碑刻一道,名为“嵩岳并寿”碑,上写民国30年(1941年)重修天都山玉皇洞、子孙宫、三官殿、灵官殿、三圣殿及白衣大士、龙王诸洞庙祠的情况。
再沿盘山路向上走数十米远,是一处依山削成陡壁修筑的台面作为中院。中院左右长约50米,前后宽约30米,崖下有三窟。窟室平面均呈长方形,宽3~4米,进深5~6米,高2米多,平顶直壁,室内早年佛像已荡然无存。现在有子孙宫、大佛殿、三圣宫;此外还有5座庙宇建筑,分别为魁星楼与文昌宫、大成殿、菩萨庙、王母殿、滴水观音庙。洞窟庙宇内的塑像是现代人所塑。中院南侧的三间砖木结构的殿宇是大成殿,殿内有塑像三尊,中为孔子,左为颜回,右为子路。两旁立有明代万历年间重修西山上帝祠宇“天都山”碑,清代乾隆年间施财姓氏碑、道光残碑以及光绪年间重修海喇都西安州天都山金牛寺的“永垂不朽”碑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