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问题新闻的媒介传播技巧
19071000000065

第65章 网络问题新闻的采写与编辑(1)

第一节网络传播的特性、网络问题新闻

的特性及其传播特点

西方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认为,媒介即是讯息(message)。他说,"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正如最初汽车代步,是人体走路功能的延伸;服装是人体储存体温和热量功能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塑造了迥异的人际关系,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角色。机械切割肢解的技术塑造了分割的、集中制的人际关系模式,而自动化则以整体化的、独立的特点取而代之。毋庸置疑,媒介的性质影响着人们感知、认识和结构世界的方式。

一、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新媒介,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网络传播影响了人的心理和思维,使人深深卷入到工作和人际的组合中。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在技术基础、时空规模、传播方式等方面,表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

1.信息快捷、广泛地自由流通

网络传播首先是高速传播、滚动追踪信息。一般来讲,现在的网络受众较多关注政治类、社会类、科技类新闻,尤其倾向于重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与突发性事件。《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李小萍说:"我很关心中欧WTO的谈判。这方面的消息网上可是快极了!比如说我们接到欧盟的电话说将要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几乎过不了10分钟,网上的消息就出来了。在就此专题做焦点访谈时,我们每隔十几分钟上一次网,到了后来我们就一直待在网上了,就看着网页的更新,当然我们也一直和其他的消息来源保持着联系,比如说和外经贸部、欧盟大使等。我发现,许多网站的报道和更新非常迅速。"这还是2000年的更新速度,现在网络的滚动更新就更快了。

网络始创的原动力是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网络的雏形始于冷战后美国的军队分组交换网,它没有控制中心,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遵守统一的通信协议,网上的各台计算机独立工作,目的是实现军队间信息的共享、交流和自由流通。

网络采用超文本技术组织、管理文本信息,它提供了一种方法,任何一种信息都可以通过它的链接,自由直接、自动选择另外一条信息,摆脱了以往传统文本方式下资料查找的不便。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超文本系统,目的是支持全球科学家在网上方便地交流沟通、共享科研信息、分享学术成果。

网络已经从军用走向民用,从服务军队到服务普通人,它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也在日益进步。但是它的目的依然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由流通。从理论上讲,网络信息的流通是不受约束的,因此网络是目前媒介中最有优势的信息放送渠道。

2.信息传播的开放性

网络信息传播已经实现了点对点、点对多、多对点、多对多的传播。多元、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已经取代了点对面的、单向的大众传播模式,人们更加关注点对点的双向互动,在传播过程中凸现个人的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放送在原则上不受限制,信息接受也不受强制。

3.信息传播的多层次

首先是超文本链接打破了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超文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方法,只要使用一个关键字或者其他相关信息,就能很方便地把任意两条信息连接到一起,使用任何一条信息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条信息。有了链,阅读过程就可以随意跳接,打破了按时间线性阅读的传统方式,打破了寻求意义的逻辑与线路。超文本链接有它自己的逻辑,比如:第一层级出现信息主题,第二层级经由信息主题里的关键字导向第二级链接,依次类推。超链接的逻辑可以不属于意义上的关联,只是关键字上的相关。超链接也可以是一个网址,它唯一的指向一个Web页。

其次是信息流动的多层次。网络信息通常可以经由网站、邮件、BBS等到达受众,信息和受众之间加入了中间环节,构成两级传播甚至是多级传播。信息如此流动,增加了复杂性,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可以是多层次的。

4.信息传播的主体多元化、个人化、互动性

大多数网络媒体都设有"网上论坛"、BBS、ICQ、聊天室、网络问卷调查、播客、博客等项目,网络受众可以即时发表意见,实时获得反馈。网络用户也可以一边接受信息、一边处理信息,然后再将信息传送出去。网络受众参与了信息传播的过程,获得了双重身份: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他们的互动对象不只是网络,更重要的是网络里的人群。网络真正实现了网络与受众、传播者与接受者、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的主动性,实现了社会的广泛参与。

5.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自由参与,双向传播

网络传播主要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体,是人群交流功能的延伸。网络最大的特征是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体点对多的单向传播,大众传播是不需要即时反馈的,从节目播出或者信息发布之日起,经过几天甚至几个礼拜反馈回信息的现象很正常。而网络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受众由过去的被动接受信息变为有选择的接受,并可不断地修改接受到的信息,实现了对信息的主动接受和处置。

人际传播主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主要通过E-mail、BBS、ICQ等手段来实现,借此发布自己的诉求、与他人互动沟通、参与信息的传播。这是实现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是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虚拟性、非经常性、匿名性、网络受众角色多样性等特点,因而比现实世界的人际传播关系更加复杂。

网络广泛的覆盖面和全民参与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表征。随着网络接入费用的降低、上网硬件为大众所能承受,受众进入网络的门槛越来越低。在这样一个海量的网络数据库里,受众各取所需。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某一阶段,可能是大众传播占优势,而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是人际传播唱主角,也可能两者或者更多的传播形态兼而有之。总之,不同的传播形态互相连接与渗透,其中存在复杂的关系构成。

二、网络问题新闻的特性及其传播特点

网络问题新闻的传播渠道是网络,网络媒介给问题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一般说来,新闻有多方面的含义,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教授细致地区分了新闻的不同含义。他认为,新闻一方面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活动,不计传播的方式";另一方面是"专指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前者包含了新闻的报道和传布活动,"只解决什么样的事实是新闻事实";后者则专指活动的结果,显示出媒体"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被选择的事实与信息以何种状态存在,以呈现给受众。问题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与常态的生活信息不同,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存在的矛盾与困惑,它等待一个答案,需要被解决和被回答。所以问题新闻是开放的,受众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进入,对其新闻事实进行评价。网络问题新闻也应同时包含新闻报道和问题新闻事实信息两部分,既关注传播活动,也兼顾传播的内容。

网络媒介的特性,给问题新闻的网络传播带来新的特点。

首先,网络问题新闻借助受众"传-受"身份的双重性,实现了传播过程个人化与双向互动,实现了大范围的即时反馈。网络问题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身份不固定,传者可以同时是受者,问题新闻信息经过粘贴和复制,很容易转载入下一个传播过程。而网络的双向传播和传受互动等特点,使受众在网络回帖中可以不断参与传播的过程。

其次,网络给问题新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在传播的广度上,问题新闻借助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信息自由流通与共享。从传播效果看,网络拥有更大的潜在受众群,问题新闻经由网络传播,具有更强的轰动效应。2006年初,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剪辑制作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根据《闪闪的红星》改编的"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吸引了无数网民的眼球,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恶搞"现象已经成为大众媒体和公众广泛讨论的话题。

第三,借助超链接和多媒体手段,网络问题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图片、视频、音频配合文字,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传播手段,容易形成舆论氛围。但是,超链接的随意性和非线性阅读方式,对发动有效的宣传攻势同样提出了挑战。

第四,网络问题新闻传播娱乐化。网络的海量信息、网络传输广泛迅速、网络数字编辑技术简单适用、网络双向互动等特性,给问题新闻网络传播的娱乐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网络"恶搞"问题彰显了问题新闻娱乐化的取向。电影《无极》被"恶搞"得体无完肤;《吉祥三宝》经春节联欢晚会声名鹊起,其"恶搞"版本目前亦难尽数;黄健翔"解说门事件"的"恶搞"网络版风行;张钰性爱录相带一公布,MTV"恶搞"版如影随行,接踵而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广大的受众对"恶搞"现象非常宽容,在《无极》的网络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网络调查中,有93.08%的网民支持胡戈,只有6.92%的网民支持陈凯歌。可见,"恶搞"作品存在受众土壤。各种网站的跟帖也以逗乐为目的,自说自话。不仅在娱乐圈,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在严肃的政治、经济生活领域,普遍存在这样的"恶搞"现象。网络的虚拟空间,给讲真话提供了可能,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每个人都要求在这个网络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严肃消解了,传播手段娱乐化、传播内容娱乐化,致使网络上呈现一路狂欢的景象。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大多都是其电子版,由于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其问题新闻的可信度比较高。而网络问题新闻追求娱乐功能、求快求新,以至于受众鲜有时间和精力去确认信息的准确、客观和公正,从而表现出不安全与不可信因素。

第二节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问题新闻传播的功能与效果

一、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这源于网络媒介特有的技术及其结构。早期网络技术的出现,目的是实现信息自由平等的流通和共享,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已经超越了技术与信息的共享和自由流通,渗透在网络传播的整体格局和整个过程中。

从传播者角度来看,网络的传播者更加宽泛和多元化,可以是有条件利用网站的普通人。目前新闻网站按存在形态一般可分为: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传统媒体派生出的新闻网站、网络新闻原创媒体、综合性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这几种网站成为信息传布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另外,非职业化的、个人化的博客对信息的流动和流向,也起到助推的作用。

从传播方式看,网络技术的逻辑化的、非线性的结构,使得信息的组织打破了单一的、线性的格局,信息流向与信息的阅读接受指向多个方向,网络整体的信息环境不可能被传或受任何一方完全掌控,信息处于低控制状态。

从网络受众看,网络受众的信息接受呈现主动选择性,绝对意义上的单向、被动接受者的概念已经为双向的、主动地建构和参与者概念所取代。信息选择的范围、信息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同时,在海量的信息里,受众的流动性极强,导致网站定位处于不确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