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问题新闻的媒介传播技巧
19071000000008

第8章 问题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2)

监督警戒的功能突出地表现在舆论监督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中国传媒越来越频繁地重复"舆论监督"这个词。"舆论监督"是"舶来品",英语叫"watch dog"。其本义并不像翻译过来的中文那样庄严,是"看家狗"的意思,引伸为"警觉的狗",形容媒介对社会风云变幻就像一只警觉的狗,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狂吠不已,引起世人的注意。watch什么呢?当然不会是正面的东西(或虽是正面积极的新闻信息,但传播所产生的效果可能不是正面、积极的)。只有负面的东西(或负面的效果)才需要警觉,于是以暴露和批评为特色的负面报道应运而生。社会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以权谋私、徇情枉法、官僚主义、违法乱纪和有伤风化的问题,以及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消极的社会问题,媒体将它们暴露出来,就形成了舆论的监督和警戒。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不同于立法、司法、行政、政党、团体和社会的监督。前四种监督具有较大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但也有缺陷和不完善之处。比如行政和政党监督属于内向监督,一些集团和个人利用其漏洞和真空地带,比如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利用内向监督一时无法避免失察、弱察和无察的情况。而立法与司法由于对定位的认识有偏差,往往监督不到位,甚至标本不分,失去监督的作用。加上没有《监督法》的保护,监督不能确保在合法、正常的情况下规范进行,也影响了监督的效率。而舆论监督虽没有前种监督的强制性,却有自己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优势:广泛性——社会各阶级、阶层、社团组织和全体公民都是监督对象,没有特定性而无处不在;及时性——消极的活动刚露"马脚"即被捉住或揭露出来,并会很快引起司法、行政等监督部门的注意和介入;公开性——"不怕上告,就怕见报",新闻媒体的曝光使行丑者原形毕露、声名狼藉,他们即使未受到法律制裁,也是权威、荣誉一扫而光,污名仍存,难以承受精神压力。因此,新闻舆论批评监督既可以征伐丑陋于后,更可以防微杜渐于前,具有其他监督所不及的作用。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工人日报》报道的关于"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的消息。特别是该报还发表了长篇通讯,揭露这次事故是因上级严重违章指挥造成的,石油部领导竟企图掩盖错误、"丧事当喜事办"。这两次报道涉及重大决策性的错误和重大事故,公开批评了高级领导干部,突破了新闻批评的禁区,并完全是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则来操作的,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实事求是,为后来的问题新闻信息传播开了好头,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对"渤海2号"事故的处理报道后,读者纷纷给新闻单位写信说,部长撤职、副总理记过、国务院公开检讨,这样的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表明实行民主、建设四化大有希望。

2003年非典时期,针对少数地区、少数干部瞒报、漏报、迟报非典疫情,极少数医护人员临阵脱逃和少数人趁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等情况的报道,中央先于4月20日撤销了张文康、孟学农等一批高级官员的职务,国务院不久又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批相关法律法规。广大党员干部从张文康、孟学农等一批高级官员被撤职一事上受到警戒,科研医护人员从临阵脱逃者被严惩上受到警戒,广大人民群众从相关违法乱纪甚至犯罪的人员被法律严厉制裁上受到警戒。总之,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些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都起到了很好的警戒作用,抑制了不良行为的扩张蔓延。

舆论监督具有对问题的直接的监督警戒作用,而其自身也要受到其他监督形式的监督。此外,它还有制衡这一重要的监督作用。它可以关注其他监督形式的运作情况,包括监督其他监督形式对某一问题的处理监督情况。尤其当某监督主体与媒体监督对象成为利益共同体或同流合污的时候,媒体的这一功能就显出它的特殊监督警戒作用。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龙泉矿冶总厂所属的拉甲矿厂和龙山矿发生特大矿井透水、造成81人死亡的重大责任事故。这是责任人企图瞒天过海的十分罕见的特大矿难,同时又涉腐、涉黑,事故方拥有多种力量加以阻挠和掩盖,因而当地新闻媒体记者和中央媒体记者的采访调查极其困难,并且带有极大的人身风险。记者们冲破重重阻力,顶着来自当地某些党政领导和矿方黑恶势力的威胁、辱骂、阻挠和欺骗,无所畏惧,不屈不挠,写出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内参"和揭露性报道,最终使密不透风的南丹矿难大白于天下,并为党中央国务院严肃查处此案最早提供实情,充分发挥了巨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有关南丹矿区发生重大矿难的报道,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促成了对南丹矿难的严肃查处。仅以《人民日报》记者的报道为例,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有关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作了20多次批示,对《人民日报》的报道作了充分肯定并给予赞扬。朱镕基总理指出:如没有记者的揭露,死难的矿工就冤沉水底了。中央和国务院就此相继派出调查组,对南丹矿难进行了坚决的查处,已逮捕120多个事故责任人和涉及隐瞒、涉腐、涉黑分子,首批被捕人员已被审判。由此,中央对防范、查处类似事故作出了更完善、更严密的规定,新出台了相关法规。南丹矿难的报道,也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媒体的威信,为新闻媒体报道问题新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据了解,南丹矿难是我国第一个首先由记者揭露出来的重大事故。记者对南丹矿难的揭露及报道,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舆论监督作用的认识,同时也表明,问题新闻报道在具有独特的监督警戒作用方面大有可为。

舆论监督的制衡作用,还可以促进政策的调整和法令的完善。一项政策颁布实施了,它是否正确、科学、可行?能否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这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反应快速、灵敏的媒体,通过对政策法令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报道,促使政策和法令的制定者不断改进与完善政策或法令,甚至包括取消政策和法令。2001年由国务院国有股减持的政策一出台,虽然财政部部长项怀城当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四大积极作用。然而市场并不认同这一政策,各界人士对这一政策出台的问题和复杂性纷纷发表观点,持批评意见者居多,市场的直接反应是沪深股市大幅下跌。媒体在国务院出台该政策之后,如实报道了各方面的意见,这对国务院2002年6月23日决定取消国有股减持方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建设鞭策的功能

建设鞭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舆论监督类报道和分析探讨类报道上。媒体通过对具体不合乎规范问题的善意的批评,通过对一些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的客观、启示性分析和积极的建议,帮助被批评者改进不足,吸取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工作搞得更好。这样的报道,在我们的问题报道中是大量的,也是我们所推崇的报道。

问题新闻的鞭策功能还表现在对负面、消极问题的正确报道,可以起到提高对现实环境复杂性的认识,增强对困难、挫折、危机、矛盾的承受力,激发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在逆境中奋起。正面报道也有激发功能,但问题报道鞭策功能不同于正面报道。问题报道是在面临困难、背水一战的情况下进行的,往往更能激发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出人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当然,这需要十分讲究报道的技巧,要正视困难,积极引导。2003年在抗击非典斗争的初期,人们也曾经恐慌,甚至悲观绝望。但政府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及时准确地发布非典信息,做到了公共信息的透明化,使人们的认识渐趋正面和理性,激发出人们战胜非典的信心。通过大量报道医护人员、非典患者和普通民众同非典斗争的事迹,激发人们战胜非典的斗志。同时通过报道少数干部瞒报、迟报非典疫情,少数人违法乱纪甚至趁机犯罪牟利的行为等负面新闻事实,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人们战胜非典的决心。

六、扶贫济困的功能

问题新闻中的负面新闻传播,虽然具有消极、负面的功能和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具有情感慰藉、人文关怀和扶贫济困的功能。比如灾祸报道,它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社会的广泛同情、甚至资助。同时,受害者的悲伤情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另外,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灾祸新闻,有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在相当程度上对政府和造成灾祸事件相关的社会主体如何去解决、处理灾祸的善后问题,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我们还应该看到,报道灾祸等消极负面问题新闻,本身就起到唤醒和警报的作用,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更大范畴的人文关怀。问题新闻的扶贫济困功能表现在:媒体对贫困、疾患、伤残等人群生活现状的报道,可以赢得社会的广泛同情,可以激发富有同情心的人们的关注和资助,起到扶贫济困的客观作用。这种功能在报道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新闻时,体现得更为充分。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新闻关怀,在关乎各种灾害、意外事故或是受到本不应有的侵害等事件的报道时,应在其中融入人道的情感,体现出传播者的关切,这实际上也是代表社会对受难者人性的关怀。例如,一场车祸、空难或大火、楼塌,横祸飞来,鲜血四溅,惊心动魄,不幸只是一瞬间的事。罹难者惨不忍睹,伤者在呻吟,亲人在哭泣,受众无不为之震撼,感受到生命竟会如此脆弱,不禁悲从中来。悲切之余,受众在那般令人心悸的惨状过后,进一步想知道受难者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知道他们的年龄、职业、伤势、家庭等等。新闻将这些亲情、同情、爱情、世情展现出来,让报道呈现出灾祸中有悲,悲鸣中有情,既满足受众的欲望,又共同发出"天有不测风云"的唏嘘,从而增进对生命的理解,也倍加珍视生命。

七、凝聚民心的功能

凝聚民心的功能是指媒体及时传播问题新闻,尤其是传播由政府发布的问题新闻,让人民看到政府的自信心,相信政府的能力,从而心向政府、团结一致,共同应付面临的问题、危机和困境。2003年非典时期的中后期,由于媒体对这一突发重大的问题新闻的公开和及时传播,党和政府改变前期做法,提高非典的透明度,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指导抗非斗争,使社会认知渐趋理性,同时集中全国科研力量进行专项攻关,对少数人违法乱纪趁机敛财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并启用良好的立法程序及时制定颁布相关法规。国家领导层更多次亲临病区,探视医护病患,鼓励公众坚定信心抗击非典。公众对政府坦诚负责的态度认知度颇高,全国各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凝聚民心的功能效应体现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