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我的健康我做主.上篇,会吃会喝促健康
19071200000002

第2章 吃与健康(1)

饮食讲科学身体才健康

饮食能养生治病,也能伤身致病。因此,人们应特别注意合理配膳,讲究烹饪。只有食饮相宜,调养脾胃,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博食 博食就是对一切食物原料如酸、甜、苦、辣、咸各种食物都要品尝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现代营养学要求人们博取饮食,混合饮食,营养互补。我国医药学历来就认为,食物有温、热、寒、凉、平和咸、酸、苦、甘、辛以及补、泻等气(性)味之分。如果生活中长期对食物原料有所偏嗜,就会使人体的营养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因而,只有丰富多样的膳食,才有可能从各种食物中获得平衡而足够的养分,以满足人体的多方面需要。

配食 即对饮食进行合理调配。饮食调配,与中药的配伍一样,要按规矩、循准绳、无偏过,方可有益于身心健康。配膳中,应注意主粮与杂粮的搭配,荤食与素食的搭配,寒性与热性食物的搭配,酸性和碱性食物的搭配,五味恰当的搭配,以达到营养平衡。还要注意烹调方法,否则,就有可能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影响机体对多种营养素的吸收,有害于健康。

熟食 以熟食为主,是我国人民历来的饮食习惯。高温熟食,可以杀菌消毒,且利于消化吸收。熟食还可以增进美味,去除恶味,同时,利于食物内部的有效营养成分释放出来,因而适口可食,符合营养卫生。生食则不然,食物除部分可以生食外,其他食物原料一般都必须过火加工处理,否则将会危及人的健康。古人烹饪强调“断生”、“断红”,就是这个道理。有人做过试验,蔬菜煮熟,失掉了一部分营养素,但是由于加热分解,有利于吸收所含养分,得失对照,得多于失。

热食 中医认为:人之热腹不宜承受过多的冷食,让热脏腑去暖冷食,于人体无益,即使盛夏,也不主张冷饮。还认为热食(不是烫食)一般无害人之危。而冷食则常常有害于人的健康,甚至加重病情(如肝胃炎症发作时,不宜食生冷),严重者可能导致某种危险,例如干渴时大量饮用冷水,极易发生血栓,导致死亡。

节食 饮食控制数量,以不过量为宜。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提出“饮食有节”。还有很多关于“节食”的论述和精辟的见解。如“食无求饱”、“不欲过饥,饥则败气”、“食戒过多,勿极渴而饮,食戒过深”等。

时食 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关键是“适时”。也就是说,不要等到十分饥渴时才饮食,讲究饮食要定时、定量,否则会引致疾病的发生。如果饮食缺乏时间性,如果“零食不离口”,必然会使胃不断受纳和消化食物,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减退和胃肠疾病。另外,饮食、配膳、调味也要讲究时令,这是我国四季分明的饮食特点。

医食 就是利用食物预防和治疗疾病。即“饮食疗法”,简称“食疗”。《本草经集注》中曾将“果菜米食”列为药物的一个类别专门加以论述。至于什么食物治什么病,什么食物利于人体的哪一部分,什么食物有禁忌,或相克、相畏,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禁忌等,我国古代医书上都有记载,并且内容丰富。目前,药膳和食疗已发展成为人们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怎样吃饭和吃菜

人体需要的能量来自食物中的三大物质:糖类(指大量存在于谷类和薯类食物中的糖类,不是高度提纯的食糖)、蛋白质和脂肪,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吃饭获得的糖类。因此,应当按科学的要求,吃足提供60%日需能量的糖类。以一位日消耗7530千焦(1800千卡)热量的人士为准,每日摄入的糖类不应少于270克,其中主要是谷类,也应包含一些水果。

蔬菜是保健膳食所提倡的,不过还要看怎么吃。人们习惯用较多的油脂炒蔬菜,结果是蔬菜吃得越多,油也吃得越多。油脂的热值最高,为等量糖类或蛋白质的2.25倍。在上述情况下,随着蔬菜吃进去的大量油脂,是超量摄入能量的罪魁祸首。所以,必须改变炒蔬菜多放油的不良习惯。其实,许多蔬菜如豆芽、茄子、菠菜、大白菜、甜椒、胡萝卜等,都不是非用油炒不可,而可以水煮拌食。总之,可煮的蔬菜不用油炒,炒也应少用油脂,这才是保健养生的吃菜之道。最简便易行的一个方法,就是“吃足半斤粮(以日需7530千焦能量的人士为准),炒菜少用油”。

食量影响寿命

人们一日三餐进食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们的寿命。

古人主张老年人宜“食少”,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多食,尤其多食高热量的饮食可致体重增加,人体肥胖,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症,容易导致短寿的认识相近。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说明进食应定时定量,对胃肠功能有好处。

有人通过细胞培养证实,采用过多的营养的培养基,细胞就会早熟,容易导致早衰。美国科学家推论,人类如果采取“少吃”这种饮食模式,寿命可望增加20~30年。生理学家研究证明,人体所需要的热量,一般只是想吃的食物热量的1/5~1/3。

营养学家认为,饮食并非越少越好。节食应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进行,既要全面摄食,使营养平衡,又要饥饱适中,保持胃肠正常功能。在这个前提下,因人而异地减少动物脂肪、食糖及淀粉食物的摄入,增加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长期饱食可致大脑早衰

国内外病理学研究表明,饱食能诱发人脑内一种叫做酸性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饱腹后,它在大脑中的含量要比吃饭前增加数万倍,而且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被证实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通过限食可控制酸性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生成,延缓大脑衰老。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饱八分,通过调节食量来推迟大脑的衰老过程。人过中年以后的进食方式应该像“羊吃草”那样,饿了就吃点,每次吃不多,胃肠总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我国着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总结的秘诀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样,才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边吃边喝危害大

许多人习惯在吃饭时用水或汤送饭,但专家认为“边吃边饮”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科学的方法是饭前饮水。

科学研究表明,最好在饭前1小时分几次饮水,每次喝的量要少,理想的是一次200~300毫升,十多分钟喝一次。空腹喝下的水在胃内停留只有几分钟,很快进入小肠,被吸收入血液中,1小时左右就可以补充给全身的组织细胞。

专家认为,吃饭时喝少量的汤是有益的,但边吃边喝,或用水汤送饭,是个不好的习惯,因为这时大量喝水或汤,会影响消化液分泌,而且水会冲淡胃液酸度,导致消化不良。而饭前喝水,由于体内水分达到平衡,吃饭时就可以保证分泌充足的消化液,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饿了更要“挑食”

美国《体线》杂志一篇文章指出,人在一天中有5种时刻是最想吃东西的。这个时候,如何选择食物非常重要,如果放纵自己的食欲,久而久之,肥胖、超重等症状就会在不经意间找上门来。这五种时刻分别是:

早上一觉醒来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想喝的是一杯香浓的咖啡,但美国资深临床营养学家指出,一杯热巧克力(约含460千焦热量和人体一天内所需钙的10%)或橙汁(约含456千焦热量和人体一天内所需叶酸的15%)可能更好一些。他指出,咖啡因可能给人一时的清醒,但它无法持续很长时间。如果想整个上午都不打瞌睡,那就需要摄入足够的热量,一杯巧克力或橙汁,再加一杯酸奶或一个水果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午餐前30分钟 最好吃点粗粮制成的饼干、面包或无糖酸奶及水果,它们比较有利于消化,不会妨碍午餐时的胃口。

健身归来的途中 这个时候很容易感觉到饥饿。不管多么想吃东西,最好别乱吃,要不然刚才所做的运动就白费了。如果实在觉得饿,可以选择一小份含有蛋白质及糖类的食物,比如脱脂或低脂的酸奶。其中,蛋白质提供身体需要的氨基酸来修补肌肉,糖类则帮助恢复肝糖原。

工作间歇时 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老想吃东西,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可以用短时间的散步来分散注意力。实在想吃的话,最好吃个苹果或小胡萝卜,对低热量食物的咀嚼可以松弛面部紧张的神经。

感觉非常饿时 这是人对美食的诱惑抵抗力最低的时候,很容易大吃大喝一顿。在决定吃东西前,最好先喝点水,因为很可能身体正处于脱水状态,这也会加重饥饿感。如果还觉得饿,可以吃点花生酱或坚果,它们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很强的饱腹感,帮助控制能量的摄入。

饿时不宜吃这些食品

牛奶、豆浆 这两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空腹饮用,蛋白质将“被迫”转化为热能消耗掉,起不到营养滋补作用。正确的饮用方法是与点心、面饼等含面粉的食品同食,或餐后2小时再喝,或睡前喝均可。

酸奶 空腹饮用,会使酸奶的保健作用减弱,而饭后2小时饮用,或睡前喝,既能促进消化,又有排气通便的作用。

糖 是一种极易消化吸收的食品,空腹大量吃糖,人体短时间内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正常值,使血液中的血糖骤然升高,容易导致眼疾。而且糖属酸性食品,空腹吃糖还会破坏机体内的酸碱平衡和各种微生物的平衡。

柿子 含有较多的果胶、单宁酸,上述物质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凝胶块,易形成胃结石。

香蕉 香蕉中有较多的镁元素,空腹吃香蕉会使人体中的镁骤然升高而破坏人体血液中的镁钙平衡,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

山、橘子 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果酸、山楂酸等,空腹食用会使胃酸剧增,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使胃胀满吐酸水。

白薯 白薯中含有单宁酸和胶质,会刺激胃壁分泌更多胃酸,引起烧心等不适感。

饿两顿不如饿两成

觉得胃不舒服,有点“积食”,于是饿上两顿,清清肠,这就是所谓的“饥饿疗法”。

但专家指出,“饥饿疗法”与倡导“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是相悖的,生活有规律,人才会健康,盲目地打破规律,就会危害健康。事实上,不必等到因营养堆积感觉不适才想到试一试“饥饿疗法”,饿“两顿”不如饿“两成”饭吃七八成饱,再稍加注意饮食搭配,胃肠道正常通畅,就能达到肠道清爽,避免堆积过多脂肪的目的。怎么判断吃了八成饱?很简单,当吃到感觉还有一点点饿,还想再吃点时,就该打住别吃了。坚持饭前喝汤等健康饮食,保证每天1次大便,规律地生活,不仅用不着清肠和饥饿,而且每月还可以减轻体重0.5千克。

狼吞虎咽可致食管功能退化

食管蠕动功能是典型的“用进废退”。如果短时间连续摄入过多食物,食物仅凭重力就可自行坠入胃里,而极少借助食管的蠕动功能。长此以往,食管蠕动功能自然退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医生提醒,食管蠕动功能一旦退化很难恢复,因此,应养成健康的进餐习惯,每次进餐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食物应咀嚼30次左右再下咽。

细嚼慢咽并非越慢越好

用餐时细嚼慢咽并不是越慢越好,因为消化食物的消化酶有分泌高峰,一般在十几分钟内,在分泌高峰中消化酶的浓度达到最佳,有利于营养素的分解吸收。如果吃了油性较大的食物,受到脂肪的刺激,胆汁会一下子从胆囊排到肠内,集中消化脂肪。但用餐时间过长,胆汁会“分期分批”地进入肠内,如果胆汁数量不够,就不能充分消化脂肪,导致肥胖。所以说,过快或过慢进餐都可能导致肥胖。专家建议,每餐细嚼慢咽的时间最好在二三十分钟,这是指实实在在咀嚼、吞咽的时间。

饭后不宜“急”

不急于吸烟 饭后吸烟对人体健康危害比平时大10倍。这是由于进食后的消化道血液循环量增多,致使烟中大量的有害物质被人体吸收而损害肝脏、心脏等器官。

不急于饮茶 茶中大量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锌等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物质,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餐后1小时饮茶最为适宜。

不急于洗澡 餐后洗澡,体表血流量会有所增加,胃肠道中的血液量便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肠胃的消化功能减弱。

不急于运动 这会迫使血液去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造成胃肠供血不足、消化液分泌减少,易引起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不急于吃水果 食物摄取后,需有1~2小时的消化过程,方能慢慢进入小肠。餐后即食水果,食物会被阻滞在胃中,长期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不急于松裤腰带 饭后放松裤腰带,易使腰带对胃的支持作用丧失,导致腹腔内压下降,消化器官的活动度加大,容易引起胃下垂,出现上腹不适等消化系统病症。

常下馆子加速肠胃老化

餐馆里的美味食物,常常导致人客暴饮暴食,加重肠胃负担。另外,餐馆里的饭菜含脂肪多,也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因此,长期在餐馆吃饭的人肠胃容易老化,并导致肌肤粗糙,还常常有头痛、恶心、眩晕的现象,甚至诱发肝病、消化性溃疡、高血压、胃癌、大肠癌等疾病。

常吃粗粮有益健康

实践证实,多吃一些粗粮(指含植物纤维多的食物),对身体大有好处,可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经常吃点粗粮,或粗细粮搭配着吃,是最合理、最科学的膳食安排。植物纤维虽不能被人体吸收,但在体内却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