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19072400000025

第25章 敦煌写卷《启颜录》的思想价值及文化思索(2)

9.李锦唐代幽默文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李之仪的相思词

韩华

李之仪(1048~1127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他以一首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而闻名于世,其实他还兼擅诗、文。《东都事略》卷一一六说李之仪“能诗善属文,工尺牍,苏轼尝谓得发遣三昧。”李之仪是苏轼门人,其文学成就虽不及黄庭坚、陈师道,但与张耒、秦观相上下,是北宋末一位才能卓著、创作颇有特色的重要的文学家。

李之仪还是一位与西北有缘的诗人,他曾从军鄜延。鄜延路,治所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李之仪在著名的边将折可适的幕府中主持军队文字工作,其《折可适墓志铭》(《姑溪居士后集》卷二〇)云:“元丰中,之仪在鄜幕府。”《祭折渭中文》(《后集》卷四三):“矧我以鄙,早辱公知。发讣失声,既惊独疑。十年江湖,望公天际。公不我遗,轸恤相继。”其诗歌《读渊明诗效其体十首》说:“操檄乌延府,已复十五年。年当三十余,事事随精坚。非惟会兴灵,兼欲还幽燕。谁知今白首,狱吏辄差肩。”(《后集》卷六)3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之时,“事事随精坚”可见他工作的尽心尽力。

李之仪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都是诗、词、文的合集,宋人已将词抽出单刻,《直斋书录解题》载《姑溪词》一卷,李之仪词今共存94首。明季毛晋评价说:“中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词亦工,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对李之仪词的研究近些年也受到了一定重视,但数量较少。李之仪写词着力处在他的艳情词,而其中又尤以相思词为重。他的94首词中有51首艳情词,其中就有36首是写相思之情的(为论述方便,本论文对这些词以“相思词”称之)。它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男女丰富、细微的相思情状和心理,令人感受到爱情的真诚,体会到悠长、深远而婉曲的艺术韵味,成为李词中最富特色的作品,代表了李之仪词作的最高的艺术水平,而李之仪又写出了因之而名世的词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恐怕就不完全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了。

本文力图结合李之仪的词论对这些相思词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进而透视出李之仪相思词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李之仪相思词本事

李之仪的妻子,据《妻胡氏文柔墓志铭》,可知李之仪妻胡氏出身名门,名淑修,字文柔,是一个奇女子,知书达理,聪明又有见识,连沈括偶有遗忘,都要向她请教。李之仪在诗中亦称其为“德曜”,“德曜”乃是汉代梁鸿妻子孟光的字,可见对她的敬重。但大约正如李长之《鲁迅批判》所言:“这也是一切艺术的特质吧,必须和现实生活有一点距离,所以和爱人吻着的时候大抵是不会写情诗的,如周作人所说。”李之仪的词中没有直接送给他妻子的作品,只有一首想望家书的作品《朝中措》(暮山环翠绕层栏)。此外可以考证的与李之仪有关的女子还有董九、杨姝。苏轼的《立春日小集呈李端叔》诗有“归卧灯残帐,醒闻叶打庵。须烦李居士,重说后三三”之句,《施注苏诗》说:“后三三语,读者往往不知所谓,盖端叔在定武幕中特悦营妓董九者,故用九数以为戏尔。”杨姝乃是当涂的一个歌伎,她与李之仪有三个孩子。李之仪在崇宁二年(1103年),被贬当涂。黄庭坚在崇宁元年(1102年)六月到太平州任,七日而罢,又数日而去,时李之仪已在太平,有《好事近·与黄鲁直于当涂花园石洞听杨姝弹〈履霜操〉,鲁直有词,因次韵》。这说明李之仪一到当涂就认识了杨姝。他到当涂的第三年他的妻子胡氏去世,杨姝也就成了他实际的妻子。政和三年(1113年),李之仪又第三次被贬官,原因是“淮东提刑司勘到之仪与杨姝踰滥及信凭杨姝所生男为己子,增岁乞补”。

李之仪词作中明确标注为杨姝作的有《好事近》(相见两无言)、《清平乐·听杨姝琴》(殷勤仙友劝我千年酒)、《浣溪沙·为杨姝作》(玉室金堂不动尘)及“又再和”上词的的另一首《浣溪沙》(依旧琅玗不染尘)。另外杨姝善弹琴,李之仪词中有称“琴仙”的句子,或许亦指杨姝,而此外多有“神仙院宇之句”亦或恐是。

二、李之仪相思词的内容

1.相思情状的描写

《诗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将一个女子的相思情状刻画得独特而又传神,千载之下,如在眼前。李之仪在这方面也是颇有一番功夫的。在他的词中相思主人公有三种情况:一是相思主人公为自己,二是相思主人公为意中人(女子),三是相思主人公为未点明性别的。

“桐阴未减,独自携芳酎。再弄想前欢,拊金樽、何时似旧。凭谁说与,潘鬓转添霜,飞陇首。云将皱,应念相思久。”(《蓦山溪》)这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眉压横波皱,歌断青青柳。钗遽擘,壶频叩。鬓栖清镜雪,泪涨芳樽酒。难再偶,沉沉梦峡云归后。”(《千秋岁》)这是作为第三者描写女子的相思情状。而《千秋岁》为例:“深秋庭院,残暑全消退。天幕迥,云容碎。地偏人罕到,风惨寒微带。初睡起,翩翩戏蝶飞成对。叹息谁能会,犹记逢倾盖。情暂遣,心常在。沉沉音信断,冉冉光阴改。红日晚,仙山路隔空云海。”“翩翩戏蝶飞成对”暗示出男女相思,但这位在深秋庭院“初睡起”,回忆着昔日“逢倾盖”情景的主人公,我们却不能判断出其性别。

2.相思心理的刻画

其实,对相思情状的描写未尝不是相思心理的一种折射,但李之仪词中另有直接的心理描述。如“擘麟泛玉,笑语皆真类。惆怅月边人,驾云軿、何方适意”(《蓦山溪》),越是美好的时刻,就越发惦念意中人,希望能够共度欢乐时光,于是心中暗问意中人此刻在作什么。《蓦山溪》:“神仙院宇,记得春归后。蜂蝶不胜闲,惹残香、萦纡深透。玉徽指稳,别是一般情,方永昼。因谁瘦,都为天然秀。”对那一派“玉徽指稳”的风流态度,那一番天然秀气久久不能忘怀,回味不已。“耳边依约,常记巧语绵蛮。”(《玉蝴蝶》)耳边似真非真的响起那个女子有趣而可爱的话语。“兰易歇,恨偏长,魂断成何事。”(《蓦山溪》)因为年华易逝,相思离别也就成了更可悲哀的事情。以上是对相思心理的一种具体描述,还有一种是直接以“情语”出之,毛晋评价李之仪的词为:“中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那么何谓“情语”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牛峤之‘甘(应为须)作一生拼,与君今日欢’。”则“情语”当为直抒己意的句子。李之仪词如“休嗟磨折。看取罗巾血。殷勤且话经年别”(《千秋岁》)“莫把金樽容易劝,坐来几度销魂。不知仙骨在何人。好将千岁日,占断四时春”(《临江仙》)的劝慰;“无复伤离缺,共保冰霜洁”(《千秋岁》)的忠贞誓言;“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千秋岁》)的真情表露。“安得一双飞去,春风芳草池塘”(《清平乐》),对相聚欢乐的向往。这些词句,均可称为“情语”。李之仪以自己的真情体验,用词笔演绎出相思者曲折、丰富的内心世界。

3.相思情境的精心营造

使相思词富有诗意的展开,景物的烘托渲染首先是必不可少的。如《蓦山溪·北观避暑次明叔韵》:“金柔火老,欲避几无地。谁借一檐风,锁幽香、愔愔清邃。瑶阶珠砌,如膜遇金篦。流水外,落花前,岂是人能致。”在难逃暑热之际,一檐幽风袭来,它还不经意的携来缕缕清香,让人获得了一种清邃的心理境界。“流水外,落花前,岂是人能致”,一个幽静无尘之所悄然而至,于是“擘麟泛玉,笑语皆真类。惆怅月边人”的思情就可以优美地展开了。“分外清光泼眼,迷滉漾无计勾栏”,八月十六日的月光,愈发衬得思情难耐了,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呼唤道:“归来呵,休教独自,肠断对团圆。”(《满庭芳》)“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款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着人滋味,真个浓如酒。”(《谢池春》春日的生机与美好更激发得思情似酒浓。“阑干拍遍等新红。酒频中,恨匆匆。投得花开,还报夜来风。惆怅春光留不住,又何似,莫相逢。”(《江城子》)除了景物的描写外,李之仪还以“阑干拍遍等新红”这样情味深切的动作,营造出很好的相思情境。

李之仪在人生失意之余或许在男女相思中感受到了更多诗意。他所描写的感情,缠绵深厚。词中虽然也有“想归来,醉里鸾篦凤朵,倩何人卸”(《水龙吟》)的句子,但含蓄婉转,没有直露的色情描写,而同时他所写的感情已经不是逢场作戏,他的词作也不是歌筵舞席间的应景之作,所以这些词已经表现出了爱情的特质。

三、李之仪相思词的艺术特色

李之仪在他著名的《跋吴思道小词》中提出了词“自有一种风格”的观点,这比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论调还要早三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