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北望
19072600000015

第15章 暮远

本名杨钊,回族,生于1957年7月,宁夏同心县人。迄今已发表杂文、散文等作品400余篇,出版杂文集《夜行与独语》《告诉我们真的历史》等,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及省、市征文奖或年度奖。现为宁夏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宁夏杂文学会副会长。

善待生命的选择

几个学生参加研究生的面试,试题是“谈谈你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评价”。其他的人均按照书本上已有的常识倒背如流地述说着莎翁作品的伟大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只有一位考生犹豫了片刻后说,他不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并自圆其说地图解着不喜欢的原因。可能被录取的是谁呢?这根本上取决于考官的主观意志。一般来说,更有可能被录取的是前者。莎士比亚作品的伟大难道还可怀疑吗?但如果考官是一位主张个性解放不与流俗为伍的人,那么,被录取者就一定是后者。因为后者的思想表现了他个性的张扬,他更具备着认识生命、把握生命、实现自我的能力。这位考生很幸运,他得了最高分。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具有个性的考官,一个清醒的面对命运而不盲目为从众心态所迷惑裹挟的教师。这个教师就是余秋雨,一个凭借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内涵的著名学者。这件关于面试研究生的事情见于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的一句古语。所以从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中,就有“不得显示自己,凡事要随众人”这样的内容。如果什么时候言行偏离了这个轨道,就会有人从旁及时严厉地指出:你臭显什么?就你能?读到的书中,也常常遇到因排斥从众心态,力主个性解放而身陷囹圄的人,便也常常把屈原的投江、陶潜的归隐、李白的漂泊看做是不愿从众流俗偏要守定自我的自食其果。在我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准则上,从众,成了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粗俗的谚语:“鸭子过去鹅过去,孙子过去爷过去。”只要与大多数人在一起,就有了安全感,就有了心理上的平衡和情绪上的稳定,即使天塌下来,想想我们大家都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心理上的恐惧感也会因此而消解大半。

“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无情地让我们看到了盲目从众极其可怕的一面。无数的“革命群众”在从众心态的驱使下,稀里糊涂地随了别人一道投入“运动”,又有多少明智清醒的人畏于世俗和时事,把自我好个性完全交付给了那场空前的浩劫。多少年来中国人精心营造的与世无争、随波逐流的传统心理顷刻之间变异于暴力和鲜血。“文革”的群众运动,既是一次典型的从众心态的集中反映,又是个性泯灭、盲目从众导致的直接恶果。噩梦醒来,人们这才发现上当了,上了盲目从众的当。然而善良的中国人却并没有真的汲取经验教训。政治的狂热刚刚消退,经济的狂热又接踵而至。“十亿人民九亿商”,个性的解放依然在从众心态的顽石下艰难地发着芽。生活中,一个能够深刻认识自我、蔑视世事的喧哗与骚动,保持特立独行操守的人,依然被视为大众的异己,是一个古怪僻陋的人。

当社会上仍然充斥着媚俗和流俗,当从众还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原则,个性的解放和张扬就依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们很难要求人们都摒弃从众心态而高举起张扬个性的旗帜,但面对现实,我们至少必须对从众心态保持一份清醒的警惕。不为别人,只为避免自己被无情的命运所玩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她,利用她,我们就不能使自己的命运由了别人去拨弄。张扬个性,守住自我,才是善待生命的选择。

“优秀”怎样产生?

在某一个领域内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获得一个专业方面的荣誉称号是比较容易的,如体育、科研、文学创作等等。因为这荣誉主要特定在一个具体在工作领域,不大涉及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如人品、操守、道德、政治素质等。而那称号也是有限的,有着比较明显的确定性,如优秀运动员,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文学创作者等。一个创造了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如果生活中有了其他方面的问题,似乎不大会影响到他在体育竞技运动中的贡献,因为他的“优秀”就限定在体育竞技运动方面。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产生,就不能由某一个方面的成绩去认定,这“优秀”包含了比运动员要深广的多的内容,既有工作成绩,又有道德品质、思想操守、行为准则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值得效仿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们的“优秀”和由此体现出的精神应具有时代意义。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所以,被冠以“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十佳公仆”以及“优秀企业家”甚至还加上“全国”者,不是一般人物。这评选工作,也不能与运动员、科技工作者和文学艺术创作者的评选相等同。

这几年,评选“先进”“优秀”“模范”“十佳”等人物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其中一些人物的“优秀”“模范”很令人迷惑,盖因太滥太随意,成为评选活动的一个大弊端,以至于人们已经弄不清楚先进与非先进、优秀与非优秀的界限在哪里。

眼下有一种颇为流行的歪论,这种歪论表现在评选楷模人物方面是,只要赚了钱,不管他是以什么方式什么手段赚来,也不论这个人是否违法乱纪贪赃腐化,就可以成为“优秀”“模范”人物。武汉长江动力集团的于志安便是一个典型。于志安获得了“全国优秀企业家”“特等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桂冠,然而他却是一个令举国震惊的巧取豪夺的大蛀虫。何止于于志安,许多被揭露出来的大贪污腐败分子,大都头顶着金光闪闪的桂冠。这些腐化堕落分子自然以他们虚伪的一面骗取了荣誉,但我们一再地上这些伪装得并不彻底的腐化堕落分子的当,视他们为时代的宠儿、社会的骄子,难道我们就幼稚无知到了如此程度?记得报纸上曾经报道了几年前评选“全国十佳青年”时,某地一个劣迹斑斑的候选人硬是用金钱打通了各路关节,用诽谤陷害了别的候选人而自己终于荣登榜上。比照眼下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优秀”“模范”人物纷纷落马的现象,能不让人对如今的评选活动产生疑问吗?一个假“优秀”人物真面目终于昭然于世,至多会成为人们谈笑的话题。然而一个社会太多了顶着桂冠的腐化堕落分子,却关系着国家的世态民风,影响着社会民众的心理和精神,这就不能不是大事情。因此,怎样评选“优秀”人物,该是认真思考一下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