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交朋友再做生意智慧全书
19073200000021

第21章 交际中“招人喜欢”的诀窍(4)

内化是指把情绪转化为内心深处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内化的过程是把情绪宣泄的能量积蓄起来,然后让它逐步释放,成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这不仅保持了心理平衡,而且给心理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经理人在创业实践中必然会经常遇到情绪的波澜,这时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往往成为对经理人理智程度的考验。成熟的经理人总是对情绪加以控制,使之内化成为一种强烈的情感。经理人情绪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如果冲动起来不加控制,可能产生毁灭性后果,这时心理虽然因能量释放而求得平衡,但也因此而失去活力;如果经理人把情绪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内心深处的情感,转而以一种积极的豁达与开朗情绪去面对,那么,心理状态就会显现出既平衡又充满活力的状态。

激励行为功能。没有情绪的经理人是不存在的,没有情绪冲动的经理人也不见得是卓越的管理者。其实,作为充满活力和热情、为了理智和信仰而奋斗不息的经理人,往往是一些充满激情的人。这说明,情绪也具有激励功能。也就是说,适度的情绪放松不仅不会降低反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因为人的活力也需要激发,缺乏这种激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经理人豁达开朗的情绪就是这种激发因素之一。当他们的情绪表现为豁达开朗时,心理上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激励与感染他人的力量。

信息交流功能。经理人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必然会与周围的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而豁达开朗的情绪则在这种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理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意图,不便于或者不可能用语言来表达,这时经理人豁达开朗就发挥着透露和示范经理人内心信息的独特功能。

有时经理人示意下级做某些情绪上的调适,这时聪明的经理人往往用豁达开朗的情绪的表现来暗示下级。善解人意的下级,就从捕捉经理人情绪变化的信息中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在许多情况下,经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就是在这种情绪暗示中完成的。特别是对许多敏感问题,语言表达不太方便,情绪变化往往成为经理人与员工之间心灵沟通的方式。

促进智能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明显的促进智能的作用。经理人情绪和情感对促进知觉选择、注意力集中、记忆和思维的活跃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理人情绪对某一事物特别敏感,表明这一事物对他们格外重要,这自然会促使经理人稳定地注意这一事物,可能会排除别的信息干扰,全神贯注地注意该事物的一些信息,而且会对自己有兴趣的信息具有十分准确的捕捉能力,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往往缺乏敏感。豁达开朗有利于储存这种体验,从而对其细枝末节也有了掌握的力量。记忆作为经理人贮存信息的心理活动,同样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一般说来,对自己喜欢的事物都会毫不费力地记住,经理人的记忆活跃与否,也与情绪和情感有关。对自己经历的往事,凡是激起自己强烈情绪体验的,记忆便十分准确和清晰;而难以激起自己情绪波澜的,则随时间的久远而消退。思维活跃程度往往也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经理人在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中,情绪是否保持必要兴奋状态是非常重要的。经理人在极度悲愤、痛苦、兴奋时,思维明显加快,甚至出现幻觉,有时会影响到思维的周密性,做出一些非理性判断。经理人情绪处于抑郁状态时。思维的敏捷性往往下降,甚至略显迟钝。因此,经理人在决策时,思维需要活跃而缜密,这时情绪应保持适度的兴奋,同时又必须保持稳定。思维的活跃往往来源于情绪的亢奋状态,这时一些平常难以出现的直觉、灵感,往往会突然出现,甚至久思未果的事物也会有所顿悟。因此。经理人豁达开朗不仅是增加个人魅力,赢得员工、客户喜爱的法宝,同时还是益智的一剂良方。

把握分寸,过犹不及

中国人管犯错误叫过失,“过”之有余,“失”则不足,都不可取,应当恰到好处。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十分讲究适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看适度性:

1、“谢谢”这两个字,如果能够被正确地运用,它就会变得很有魅力。只有当你真心有感谢的愿望时,再去说它,才会令人感到亲切。否则,便成了应付人的“客套话”。要直截了当地道谢,不要含糊地小声嘟哝。指名道姓地一一道谢,比笼统地致谢,显得有诚意。

当你应邀拜访亲朋时,应注意:准时。姗姗来迟,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提前到达,对方还没做好准备,也会很尴尬。

跟对方交谈应注意得体。不应抢接别人的话头或连续地追问,也不应独占话题;如果对方比较拘谨,不妨随便谈些琐碎的小事,以便打开僵局。如果觉得对方与自己在情趣上相差较远,话题不可深入,适可而止。

2、第一次“亮相”不能贸然前往。首次印象往往决定着交际的成败出场前必须对交际场所的情景、活动内容和参加的人员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你交际对象的职业、爱好、家庭、气质、性格等尽可能了解得详细些,以此,相应地设计好自己的亮相。这点在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

3、社交中作介绍时要有分寸。介绍时应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请允许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介绍名字时,吐字要清楚并作必要的说明。

4、告别方式也应该适度。如果在宴会里你想早走,不能匆匆离去,应小声向主人表示歉意,对其他客人也要说声再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盲人在夜晚行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只明亮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保护了我自己。”

从前有两位素不相识的沙漠探险者,他们从不同的地点出发,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前进。经过几天的艰苦跋涉,一个干粮已尽,另一个水已尽,这时他们相遇了。在这茫茫的沙漠中,干粮和水就是命根子,这两位陌生人一路上都在盘算着,他会不会来抢我的水,他会不会来抢我的干粮。他们就这样猜疑着,警惕着对方,直到两人都精疲力竭,奄奄一息。年长者快渴死的时候,说:小伙子,我快渴死了,给我点水吧。年轻的一看,觉得这位长者很可怜,就把自己的水分了一部分给他。年长者喝了水后,发现年轻的没干粮了,也把自己的干粮分了一部分给他。这样两人都活了下来,后来,他们还一起战胜了几个马贼,也战胜了恐惧,一起到达了目的地。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贫困、孤独、恐惧、绝望、茫然,这些生命中的幽灵不时会出现在我们周围,干扰着我们短暂的人生。这时,一句安慰,一些温暖,一点启示,一段陪伴,都会成为我们心底的甘露,滋润着我们干渴的人生。然而,我们常常会像沙漠中的那两个人,因为陌生而互相排斥,不敢伸出自己的手,等着天降甘露。值得庆幸的是,年长者在生命即逝时,终于冲破了心理的那道“马其诺防线”,发出了求助信号,年青者伸出了自己的援助之手,同时他也得到年长者的帮助,他们的人生都出现了转机。

人与人之间并非隔着高高的墙,只要我们冲破心理的“马其诺防线”,人际交往的距离就会消除。当遇到困难时,你才会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当你发现别人有困难时,你才会主动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