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交朋友再做生意智慧全书
19073200000009

第9章 第生意场上陌生人也能成为熟人(5)

寒暄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寒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问寒问暖。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熟人,都需要说上几句寒暄的话,用以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创造出和谐的气氛。寒暄虽然是人们相会时的见面语,但也是交谈者之间一座友谊的桥梁。寒暄并不是几句废话,它是交谈的“导语”,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初次见面或经人介绍两人相识,说上几句得体的寒暄话,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也是提高交际质量的基础。从心理角度上看,初次见面,双方都有一种想了解对方的愿望,此时,彼此都注意对方的言谈举止,因而,寒暄中的语言要体现出真挚、坦诚、热情。如“你好!”、“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等等。初次见面,采用问候式和谈天式的寒暄方式比较好。交谈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比如,从年龄上考虑对老年人可以问:“身体好吗?”对成年人问:“工作忙吗?”对少年儿童要问:“几岁了?”或者问:“上几年级了?”从职业上考虑,对艺术家问:“又有什么作品问世了?”对商人问:“生意怎么样?”对教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工人可以问:“工作累不累?”说话时要委婉,恰到好处,用语不宜过多,能用一言以蔽之的决不说三言两语。如果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会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另外一种就是是谈天气的寒暄方式,特别是陌生人之间见面,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话题,就会说类似于“今天的天气真不错”,“今天的天气真冷”之类的话。用此话来打破拘束的场面。诗人崔灏的诗《长千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这四句诗表现的也是陌生人间相互问候的场面,其主人公一个客居他乡的女子相通过乡音和乡俗,问其籍贯,攀个“同乡”。

对朋友、邻居、同事的寒暄就更加丰富了,如果用得好能够密切关系,增进友谊。熟人相见也有长幼之分,男女之别,以及各自熟悉的程度等方面不尽一致,因而,寒暄的用语也应有区别。同长辈相遇,应该表示谦恭;见到同辈可以随意些,但不能让人感到粗俗,也要有礼貌;碰到晚辈可等晚辈先说话,并且应言而答。

熟人寒暄最好用赞美式和应变式。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承认,需要别人的诚心诚意的赞美。比如,你的同事小王穿一套新西服,你可以赞美道:“小王,你穿上这套西服,更加有风度了!”如果女同事新穿一件连衣裙,你可以用赞美的语气说:“小周,你穿上这件连衣裙,更加漂亮了!”小周会很高兴的。如遇上年龄大的朋友或同事,你可以说:“老张越来越年轻了。”老张也会很高兴,并报之以感谢的目光。赞美式寒暄能够造成一种和谐气氛。

应变式寒暄,就是根据见面的具体场景,触景生情,根据不同的时间灵活运用。如果是早晨在门口或路上遇见朋友,你可以说:“早晨好!上班去?”如果在食堂碰见,你可以说:“吃了吗?”等等,这种寒暄随口而来,但一定要得体,有能乱用。如:“吃了吗?”这句话一般在早上、中午、晚上用餐时间使用较为妥帖,若在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时二人相遇,用“吃了吗?”来问候,便有些不会时宜了。曾经有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同事刚刚从厕所出来,另一个同事并非恶意地问了一句:“吃了吗?”如果,对方误会了,很不高兴地回了句:“你去吃吧!”可见打招呼的话,也并非可以随手拈来。

见面寒暄几句,虽说是一般的生活常识,然而不容忽视。它不但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而且几句“正中下怀”的寒暄话,可以为扩大人与人交往的其他话题寻找突破口,避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现象。寒暄要讲究分寸,要适可而止。特别是带有恭维的寒暄,更要慎用,否则将适得其反。恰当地运用好寒暄,可以沟通感情,发挥这种应变式寒暄应有的作用,使交谈顺利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寒暄既然是非正式的交谈,因此,在理解对方问候言语时,也就不必仔细回味其字面的真正含义。尽管寒暄的内容无特定的限制,别人也不会当真对待,但是,在交往中使用寒暄语,要考虑到是否与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对象相谐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饭了吗?”说这句话的人根本就没想过请对方吃饭,但是,如果遇到一个不懂这句话仅仅是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一般问候语的外国人,那可能就麻烦了,他很可能以为你想请他吃一顿,那会使你的处境很窘。寒暄中,难免要恭维对方一番,但一定要得体,不要过分,过分就会显得虚假。

和别人有话可说

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如果不能善用机会,投其所好地找出话题,必然不能取得沟通的成功。当然,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又怎能合作,生意自然谈不成。像刚才说话的那个年轻人,明知自己知道“万俟”这个字的读音,是来自说岳传中的那个奸臣万俟乔。可是为了能投对方所好,于是故意装糊涂,让对方去吹嘘他姓氏中那些光荣的历史,为未来的生意,奠定了一个成功的基础。

连陌生人初次交谈都必须想尽办法,投其所好去寻找话题。对我们那些已熟识的朋友或上司,这件事不是更重要吗?

一、该如何找到话题

1、中心开花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体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即兴引入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的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呢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谈下去了。

4、循趣入题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引发话题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缩短距离

托陌生人办事儿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使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

时切入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的“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