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呵护200招
19074600000030

第30章 求职篇(1)

1.克服求职中的从众心理

张九江高中毕业后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一所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计算机系。他性格内向,一与陌生人或异性谈话就脸红。在班中年龄最小,经常与大他两三岁的同学一起玩。平时去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从来不做决定。面临毕业分配时,其他几位朋友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决定到公司去。一来能将市场营销的专业用于实践,二来争取将来能有出息,当个公司经理或总裁什么的。于是,几个同学纷纷行动,很快与大小公司签了约。而张九江呢?他深知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于从事竞争激烈、商业气息太浓的工作,但又想,几个朋友都去了,自己不去,不是显得太各色了吗?于是,他也和一家中型商场签了约,同时拒绝了一份较适合自己的到中专学校当计算机老师的工作。但工作没几个月,他觉得自己实在无法融入单位的商业氛围中,也觉得自己的能力在这里不能充分发挥,因而感到压抑,情绪低落,而此时他的朋友则专业对口,学有所长,在所在的公司干得有声着色。最后,他还是回到那所学校当老师。

张九江的曲折在于他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方面做出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别人都这么做"的时候,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的产生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团体压力,如团体的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张九江主要受朋友的信息压力,而导致他不十分情愿地也进了公司。因为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别人获得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多数人都赞同的意见正确的概率高。因此,是否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就成了人们评价自己个人的判断和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致使别人提供的意见、信息成为个人行动的重要参照依据。

(2)从众心理使人获得安全感。比如有时我们在街上溜达,看到许多人排队买东西,虽然不知买什么,但想着这么多人买的东西准不会错,于是也跟着排队。在毕业分配时也一样,许多人都想去的单位肯定好,于是,也跟着凑热闹,也不想想各人之间的差异,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3)从众心理使个体容易为群体接受,使人有一种归属感。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群体生活,每个人都希望从群体中获得自己想获得的认同和情感满足。尤其是在毕业分配的关键时期,任何一名毕业生都想得到一份同学认为好的、合适的工作,以得到亲戚朋友的赞许。因此,一些毕业生还来不及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草草地决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性别、年龄、个性和从众心理也有一定的关系。岁数小的人易从众,个性随和、自卑感较重的人也容易倾向从众。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不良的从众行为呢?

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众行为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评价,扬长避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争取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心。从众心理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自信心和个性强的人,从众行为少;缺乏自信、个性软弱的人从众行为较常见。因而,毕业生应该在毕业分配过程中保持充分的自信,敢于面对社会中的问题,相信自己能在求职大战中战胜对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充分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好工作成千上万,然而并非都适合自己。因为任何工作都有其特殊要求,如学历、专业、性格、性别等等。我们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特长,确定适合自己的地方、岗位和任务。

在分配时,如果觉得自己年龄还小,阅历不够丰富,看问题不够深刻,易受他人影响,你可以求教于自己的父母,长辈及老师,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这些都可以有效避免不良的从众行为。

2.跳槽与"应激反应综合征"

时下,许多人为了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频繁跳槽。选择跳槽的人心理一般可以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类,前者一般具有明确的个人定位,并且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后者则往往不是因为目前工作不好,而是出于"习惯"——-想换个工作环境。

据统计,后一类人的结果往往越跳越郁闷,甚至因此生活在焦虑、抑郁之中,最终患上了"应激反应综合征"。

"应激反应综合征"是伴随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病症,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日益引起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注意。国内外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后认为,"应激反应综合征"多见于企业管理人员中,其中又以心理素质较差和不善于自我心理调节的人更易罹患。

陶磊是在一年里跳了三次槽后才跳进现在这家美国著名饮料公司的。在进公司前,陶磊信誓旦旦一定做满两年,但刚过一星期,他就发现目前的公司也不过如此,他又犯了心神不宁的老毛病,工作敷衍了事,和同事也无法打成-片。

渐渐地,陶磊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先前对自己的那种自信一点一点地被蚕食。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做噩梦,记忆力也开始下降,心情变得烦躁不安。一些属下常犯的小错误,以前他根本不会在意,但现在却变得无法容忍,有一种发泄的冲动。对工作越来越感到厌倦,有时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一些重要客户的电话,他也懒得去接。

心理学家认为,盲目跳槽使人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总是以灰色的眼光看待外界的一切事物,凡事总易从悲观、消极的角度去思考。陶磊的症状是目前正蔓延在白领阶层中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典型表观。一般来说,失眠、极易疲劳、心惊肉跳、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都是"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先兆。

如果"应激反应综合征"长期得不到治疗,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身心的损害,严重的可出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溃疡病、心肌梗死等病症,也可出现悲观、绝望、焦虑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如何应对"应激反应综合征"?就像在地震前必有预兆一样,在染上心理疾患之前,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先兆症状。由于个人的处境、情况不一样,先兆症状也各不相同。例如,睡眠情况发生改变,不仅是睡眠时间减少了,而且睡眠质量也差了;话题总是围绕着工作情况,言谈中充满着忧虑的语气;对别人的规劝,虽能听从,但不一会儿又故态复萌,整日唠唠叨叨,使听话的人由同情转变为厌烦;自感"恐怕我胜任不了此工作",产生了跳槽的想法。这一切均是焦虑性(或抑郁性)心理障碍的先兆症状。

对于那些心理障碍刚出现"萌芽"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第一,"跳槽"要慎重。想"跳槽"未尝不可,但在"跳槽"前先得对自身情况做认真评估。不仅要从自己的能力上去评估,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光看到经济效益,更应考虑到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困难。

第二,找好友倾述,内心不悦,郁闷心中,既解决不了问题,更会加重病情。此时,可找些信得过的亲朋好友,向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不悦。有时候,肚中的"苦水"倒出来之后,心情就会感到畅快得多,这就是"一吐为快",心理治疗中称之为"宣泄法"。

第三,自找乐趣。人烦恼时,不要整日沉湎于其中,要学会自寻乐趣,例如友人聚会、跳舞、逛街、听音乐、看电影……第四,求助心理咨询。一旦发生心理困惑,而自己又无法走出阴影时,那就得去接受心理咨询,请心理医生借助心理治疗,解开"心结"。

"应激反应综合征"说到底是心理上的问题,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暗示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针对那些由于心理暗示作用而产生的疾病或症状。

心理专家指出,预防"应激反应综合征"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的心理模式应该具有弹性,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每个人的心理模式都不一样,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心理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心理素质差的人其心理模式存有盲点。必要时求助心理医师,可以从局外人的角度为患者找到心理盲点。

而"应激反应综合征"患者自身也必须勇于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勇于突破已有的心理模式,换个角度看问题。发泄和转移注意力,尤其是"暗示疗法"对"应激反应综合征"都有一定的效果。"解铃还需系铃人",转变的根本还是要患者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大声地告诉自己:"我行,我可以!"

3.犹豫性格与择业

有关学者指出,犹豫型性格的人可以通过依赖集体,获得事业成功的机遇。在集体中承担非决策类事务性工作,只要做得好,成为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仍然会有成就感,仍然是有意义的,这是因为,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有以下两个特点:

优柔寡断:犹豫型性格的人第一个消极特点是遇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比如,老张下岗了,朋友劝他到工商局去办个执照,做个小买卖。开始,他挺高兴,答应了。又一想,办了照就得纳税,好不容易赚几个钱都交税了,还不如不办照,到商场租个摊位;可又一想,摊位费每月也千八百元,一共能赚多少钱啊,交那么多摊位费,若赚的钱不够交摊位费岂不亏了,还不如街头摆地摊。可听人说,街头摆地摊就怕遇上工商、税务、市容突击大检查,有时那真是望风而逃,想起那情景够让人害怕的,还是再想想吧……就这么着,已经想了一年了,还没动静呢,连老婆带孩子三口人天天吃老爹老妈的,据说每当他端起饭碗就抬不起头,可是一直还不能决定干点什么赚钱的事呢。老张的这种思维方式是犹豫型性格的典型思维模式,几乎千篇一律,即使不同人对待不同事,也是这种思维方式,情形大同小异。

人云亦云:犹豫型性格的人面对别人的意见,缺乏辨别能力和表明立场的勇气,总是人云亦云,听人这么说有道理,听人那么说也有道理。如果作为领导,他显得软弱无力,不能驾驭局面。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广告公司在与主办单位签订年度承包合同时,内部发生了分歧。一种意见主张把利润指标分解到人,理由是便于完成总的承包额,分散管理比较方便;第二种意见认为分得太散不利于发挥整体优势,主张灵活机动,个别人愿意单干就分给他相应的指标允许其单干,其他人可分成几组;第三种意见认为公司是个整体,不同意任何形式的各立门户。而公司经理恰恰是个犹豫型性格的人。他对这三种意见都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或反对,给人以默许、迁就的印象。结果,主张独立的事实上单干了,但年底并没向公司交任何他原来答应上缴的利润额,等于自己白捞;主张分组的事实上也是几个人搭成班子运作,年底也没向公司上缴利润;主张维持公司整体运作的,因得不到经理的有力支持也成为空话。就这么着一年下来,公司里有的个人赚,有的小组赚,整体名存实亡,宣告垮台。这个案例中的经理是典型的优柔寡断的人,他事事迁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公司垮台也是必然的。而这位经理受到这个挫折后竟一蹶不振,长吁短叹,不知自己错在哪里。这也是规律,犹豫型性格的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稍一受挫便元气大伤,很难在自己摔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

需要提醒的是,犹豫型性格的人,不要因为有人批评你优柔寡断而故作果断状,那样你可能上其大当。对自己的这个弱点也不必自惭形秽,不假思索,凡事都不匆忙决定,而是经过周密思考审慎决定。也可以请知心朋友当参谋。久而久之,人们或许认为这是审慎的风格。

犹豫不决是人们心理思维活动中的普遍现象。面对重大决策,谁都会有犹豫不决,只不过有人稍加犹豫就迅速从"不决"的泥潭中爬出来;而有的人在泥潭中挣扎很长时间才爬出来;还有些人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生活中有些犹豫是正常的、难免的,关键是要看犹豫多长时间才做决断。能够迅速决断的人适合于创业,个人闯天下。而相对比较犹豫的人最好限定一个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随集体生活,荣辱与共。在集体里,由于你能与大家友好相处,勤劳肯干,也许能发挥你其他方面的特长,得到领导的赏识。你的机遇在集体,因此不宜自己开业或从事自由职业。

4.大学生择业自负与调适

在择业过程中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过度地自信,即为择业自负。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择业过程中抱有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是择业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膨胀,与择业自卑相对应,择业自负心理是择业中自我意识的偏差,是自信的误区。

择业自负是心理上的欺骗行为。认为"我有知识你就得用我",相信自己不会找不到工作,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自命不凡,骄傲自大,把自己的学历作为资本,认为到某个单位求职就是"屈辱"、"赏脸";面试时,夸夸其谈,海阔天空,常常挑剔攀比,提出过分的要求,使用人单位难以接受;择业失败时,又缺乏自知之明,不进行自我批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全是用人单位的错,抱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看到别人签约时,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怀有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