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延年益寿金钥匙
19079600000014

第14章 运动篇(4)

不同职业的劳动对身体的影响只能局限在某些部位的组织和器官,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肌肉群活动,长年累月的单一劳动,会使人感到疲劳,长时间局部劳动的结果,使身体某一部分肌肉负担过重,而另一部分肌肉活动的减少,将造成肌肉间力量不平衡。如长期单调地做弯腰动作,容易引起腰肌劳损;长时间站立,使下肢血液产生回流障碍,导致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坐立工作,腹压增高,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

体力劳动者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使身体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后,不宜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可进行一些强度较小的体育活动,如慢跑、游泳、健身操等,支配劳动与支配体育活动的神经中枢位置不同,劳动之后进行体育活动,可使支配劳动的中枢抑制加深,使参加劳动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加快疲劳消除速度,加快体力恢复。

(四)清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

“闻鸡起舞”是大多数中老年人的锻炼习惯。然而从医学角度来看,清晨并不适宜锻炼。

首先是环境因素。一是植物在夜间也吸氧,呼出二氧化碳,因此,树木多的地方,早晨集聚二氧化碳较多。二是夜间逆温层出现较多,致使清晨空气不佳。在夜间,风速较小,近地面数百米的空中出现逆温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污染物滞留在地表上方,难以扩散。秋、冬、春三季,近地面逆温层使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左右最不易扩散。三是寒冷刺激身体可诱发血管痉挛,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引发血管栓塞或梗死。

其次是人体内在因素。由于一夜没有或很少饮水,清晨血液黏稠,清晨锻炼会增加血管堵塞的危险性;起床后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心脏本身需要更多的血液;早晨9~10点还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候,因而早晨是中风、心肌梗死的易发时间,医学上称之为“魔鬼时间”。

因此,中老年人,特别是具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在早晨做较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早晨可做较轻量的锻炼,如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舞剑、散步等。

那么,什么时候是适宜的锻炼时间呢?下午四五点最佳,其次为晚饭后2~3个小时。因为此时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均较强,尤其是心率、血压都较稳定,最适宜进行体育锻炼。而从外界环境讲,此时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氧气含量比较充足,气温也比较适中,利于锻炼。上班族如不能在下午锻炼,可在晚饭后2~3个小时锻炼。此时锻炼,可使大脑彻底放松,缓解精神紧张。晚间锻炼还可消耗多摄入的能量,减少脂肪的堆积。

(五)中老年人的运动强度应该大些

不少中老年朋友在锻炼时,加大运动强度和延长持续时间,认为这样有助于健康和长寿。其实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

研究认为,中老年人经常进行适度而不剧烈的体育锻炼可以延长寿命。过度锻炼会损害免疫力,尤其是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而经常的适度运动锻炼才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曾精辟地指出“体欲小劳,但莫大疲”。

运动量由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两个因素构成,锻炼中通过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即可达到控制运动量的目的。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锻炼基础,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多大的量和强度都应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要想知道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运动前最好作一次运动机能试验。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可以在功率自行车或活动跑台上进行,试验中达到的最大心率数,乘以60%~85%,即为平时锻炼中适宜的强度范围。无心脏病的中老年人,可以用“170-年龄”的公式计算出适宜心率,例如60岁的老年人,运动中的适宜心率为110次/分钟左右。另外,也可以根据运动中的呼吸状态或运动后的自我感觉来衡量运动强度。

最近,美国有关专家提出了温和运动健身的新观点。温和运动就是一种低强度、低能量消耗的运动模式,也称“适度锻炼”。所谓适度,就是每星期消耗2000千卡能量的体育锻炼。适度运动的形式很多,如快走、慢跑、健身操、游泳、骑自行车等。

(六)晨练前是否进食无关紧要

许多中老年人都喜欢在早晨空腹进行长跑、太极拳等体育锻炼,这种做法不利于健康。

对老年人来说,空腹晨练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运动锻炼需要能量,空腹晨练,无疑像驾驶没油的汽车。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不进食就进行1~2小时的锻炼,腹中已空,能量不足,再加上体力消耗,会使大脑供血不足,出现低血糖反应,如头晕、心慌、冷汗,甚至出现低血糖性休克。另外,人体平时的能量来源主要是从饮食中摄入碳水化合物。空腹晨练的主要能源依靠体内脂肪的分解,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会加剧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因此,中老年人晨起进行体育锻炼前要适量进食。

建议晨练的老年人:①前一天的晚餐须吃好,保证米、面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的摄入;②晨练前适量进食,应以松软、可口、温热的食物为宜,如热豆浆、热牛奶、点心、粥、燕麦片、炒胡萝卜丝、白菜丝等。

(七)运动后多喝白开水

不少人习惯运动后喝白开水解渴,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运动中肌肉活动增加引起机体产热量的增加,这些热量存在于体内会引起体温升高,而体温过高会影响各种生理功能。因此,机体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需要散发的热量越多,则出汗越多。出汗消耗大量体液,因此,运动后一定要补水。那么为什么不能饮用白开水呢?这是因为:①白开水达不到补水的目的,越喝越渴。水主要在小肠被吸收,由于渗透压、浓度的存在,水、电解质比较容易通过小肠黏膜,肠腔的渗透压是转运水的重要因素,肠腔内的渗透压通常为270~290毫摩尔。白开水的渗透压只有115毫摩尔,属低渗溶液,饮用这样的低渗溶液能有效地促进水的吸收。然而,因为白开水被吸收后导致体内电解质浓度梯度的下降,水会再次穿过黏膜而进入小肠,因此,水并没有进入人体内环境中。②造成体内矿物质丢失。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钠、钾、氯、镁、钙、磷等矿物质。当锻炼者出汗后喝大量白开水,丢失的矿物质没有得到补充。③过多的水进入胃肠道和血液,增加胃肠道、心脏的负担。

因此,运动后要喝达到一定渗透压浓度的矿物质饮料,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如淡盐开水、运动饮料等。运动饮料中除水外还含有钠、钾、氯、镁、钙、磷等矿物质,此外还有适量的糖,有利于补充丢失的矿物质,促进体力恢复。

(八)锻炼前先到“氧吧”吸一阵子氧,然后再锻炼,这就是有氧运动

近年来流行一种长寿的锻炼方法,叫做有氧运动,是一名叫库珀的美国军医提出的。诚然,有氧运动对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病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氧运动的真实含义并不是指运动者所处大环境氧气量如何,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并不是简单地根据运动项目来划分,而是按照运动时供肌肉收缩的能量是来自有氧代谢还是无氧代谢而区别的。

有氧运动也叫做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的好处是:可以增加氧气的摄取量,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坚持3~5次。通过这种锻炼,氧气能充分分解体内的葡萄糖,还可以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老年人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

而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较长的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由于速度过快及爆发力过猛,人体内的葡萄糖来不及被氧气分解,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这种代谢方式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要是想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一些,可以到健身房去参加无氧运动。不过,在锻炼的时候,最好听从教练的指导,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九)睡前跑步助睡眠

许多中老年人喜欢在晚上睡觉前进行体育锻炼,认为“睡前出出汗,疲劳一下机体,会更易入睡”。这句话虽有一定的道理,却不全面。

经过一天的学习、工作和劳动,身体各个器官都已疲劳,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也从兴奋转为抑制状态,此时,只有睡眠才能消除神经细胞和机体各器官的疲劳。如果在睡前进行体育锻炼,必须掌握适当的强度及与睡眠间隔的时间。以适宜的强度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运动中枢会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灶”,通过神经调节,抑制大脑其他中枢的活动。而强度过大,就会使大脑皮质重新处于兴奋状态,不易很快抑制,进而影响睡眠,不利于全身各器官疲劳的消除。适宜强度的标志是运动后,心情放松而不紧张,大脑平静而不烦恼。这样才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为了使脉搏恢复,与睡眠间隔时间应为15~20分钟。

另外,有些人晨练后习惯再上床睡觉,这样既无益于健康,又影响锻炼效果。晨练后,全身各器官功能都有所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提高,难以入睡;同时不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肌肉产生的代谢废物不易消除,会产生疲劳。

(十)心脏病患者不宜参加体育锻炼

有人认为心脏病患者不宜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慢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有氧康复运动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和预防心脏病的发作,增强恢复工作的信心和能力。然而,心脏病患者参加体育锻炼时,应十分慎重。急性心功能不全者不宜参加体育锻炼。慢性心功能不全者也应严格控制运动量。慢性心脏功能不全可分为四级:

1级:能做日常工作,但体力比平常人差,不能跑,上4至5层楼时就感到气急。

2级:能平地步行半小时左右,不能急行,上3至4层楼较困难。

3级:只能慢走100~200米,对一般家务劳动尚感困难,动作稍快就心跳气急。

4级:走百步就感困难,有轻度的心力衰竭。

1、2级患者,适当的运动可以使静脉血流加快,减轻郁血现象,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有利于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参加体力活动的能力。因此,可以参加定量步行,掌握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对3、4级患者适宜的体育活动是散步、简化太极拳等,运动量要小,以不明显增加心率次数为度。

心脏病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还应注意:①不宜过频和时间过长,要学会自己判断运动量是否恰当。适宜心率的计算公式为(170-年龄)×70%;②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③锻炼时要带好急救药品,以防发生意外。身体不适时,停止锻炼。

(十一)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许多中老年人认为,运动会使骨质疏松恶化,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

参加体育运动有益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骨骼发育和骨量与运动有密切关系。经常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者骨矿物质含量明显增加。运动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时间,也可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体育锻炼增加了机体负重的机会,对成骨细胞有刺激作用,可促进骨质形成,因此可预防骨质疏松。经常进行室外运动,充足的紫外线照射,经皮肤合成更多的内源性维生素D,使钙吸收增加。

绝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可进行有规律的负重锻炼,如步行、上下台阶,以及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体操锻炼,目的在于增加肌力,以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最小活动量,延缓或阻止骨丢失。长期卧床者以被动运动训练为主,维持关节活动和循环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