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19079800000010

第10章 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概述(9)

运城、渭南、三门峡三地早在1986年就在原国家计委的指导下展开了经济协作实践。2007年,又有临汾加入进来的沿黄三省四市正式提出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构想。2011年,构建五省区政府“14+1”地区的“黄河湾乌金三角经济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研究报告出炉,对于黄河中游地区加强城际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加强沿黄九省区科协的交流与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科协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由山东省科协倡议,经与沿黄八个兄弟省区科协协商,达成了建立沿黄九省区科协协作会议制度的共识。沿黄九省区科协协作会议将由沿黄九个省区科协轮流主办,每年举办一次,每年的会议主题、会议内容等事宜由主办省区科协确定。此次会议为首届沿黄九省区科协协作会议。

为贯彻落实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强滨海新区与黄河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黄河·滨海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于2010年10月30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幕。论坛对未来黄河-滨海区域充分发挥各省区的比较优势,建立以滨海新区为龙头,以环渤海经济圈为支撑,沿黄河省区为腹地的长效区域合作机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会上,多家企业与天津黄河区域经济发展合作促进会签订合作协议。“论坛”为天津与黄河区域的项目对接搭建了平台,对于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对黄河区域各省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在竞争与合作的框架下把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整合为一体,有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沿黄城市间已有多项合作实践

2006年,青岛海关分别与兰州海关、西安海关联合举行区域通关推介会,分别签订了区域通关合作备忘录,并就优化跨关区转关模式和实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达成合作协议。青岛海关推出了便利甘肃、陕西企业在山东口岸通关的八项措施。这是沿黄河地区海关首次进行跨关区通关合作。

2007年,黄河流域九省(区)11方代表在郑州市召开工作会议,共同签署了《黄河水环境保护郑州宣言》,并依据黄河流域“十一五”规划和减排目标,建立了流域跨省(区)际水质责任考核体系,纳入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考核工作。

2009年,在甘肃兰州举办的首届黄河航运发展论坛上,山东、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沿黄河流域九省区航运管理部门,联合签署了《黄河航运发展区域合作框架性协议》,标志着黄河航运联合开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九省区航运管理部门及交通运输部黄河水系规划办公室共同创建黄河航运发展论坛,形成“9+1”长效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2009年,中国第一条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主题的黄河文化旅游线制定完成。沿黄九省区共同签署沿黄城市合作协议书,共同保护和开发黄河流域旅游资源。经沿黄38个城市共同协商,决定成立“沿黄城市旅游促进会”。按照“资源共享、品牌共树、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的原则,整体谋划沿黄旅游的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和特色线路,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坚决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尽快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沿黄旅游带。2011年5月19日的第一个“中国旅游日”,沿黄九省区旅游局成立了“大黄河之旅”旅游联盟。旨在弘扬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品主打、品牌主推、合作互赢的旅游联盟新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旅游的互动发展,打造“黄河之旅”国际品牌。“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第一次会议在河南举行,来自中国国家旅游局和沿黄九省(区)的旅游官员列席。与会者达成以下共识:在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从重视挖掘黄河根文化出发,打造一条集世界文化遗产、中华古都群、黄河湿地生态于一体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在坚持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来实现“大区域、大旅游、大合作、大市场”发展模式。会议期间,河南省旅游局与山东省旅游局当场签署了以“开发黄河”为内容的战略合作协议,走出了挖掘黄河文化的第一步。

2010年,黄河-滨海区域经济合作正式拉开帷幕。黄河-滨海区域经济合作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天津等省区,是在我国区域经济战略发生重大转变的紧要关头提出并实施的,既是深入贯彻党中央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统筹经济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又适应了中国黄河流域各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 沿黄城市带发展的必然性

发展城市群、城市带,不仅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推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抉择

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把发展城市群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提出发展沿黄城市带的战略构想,符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符合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的重大决策。沿黄城市带承载着我国沿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火车头”的重任。

面对国内外及周边省区城市群、城市带的迅速崛起,沿黄区域理应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沿黄城市带的区位优势,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为重点,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优化要素配置,整合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功能,集成发展政策,营造发展环境,降低发展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使沿黄城市带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跨越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效对接地、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强势经济圈,从而推动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要有效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经济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城市的竞争。当今城市的发展已不再是单个城市的单向发展,而是向集群性的城市群竞争方向发展。21世纪是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主导经济发展的时代。发展沿黄城市带,就是要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效解决生产要素封闭式流动和低层次配置的问题,将沿黄城市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使各城市由相对独立、各自为战,走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竞争,实现城市带的组团式梯次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发展沿黄城市带,顺应城市与产业空间发展规律,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镇为节点,将区域内大小城镇连成有机整体,便于形成和建立统一的服务体系,便于区域产业体系的优化和升级,便于二、三产业做大做强。

此外,从一定意义上讲,实施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就是经济社会非农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和农民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传统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发展沿黄城市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吸纳能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提高支持农村发展的能力,最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可见,发展沿黄城市带既是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三、优化国家城市体系的必然选择

国家城市体系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架构。完善的城市体系,不仅是一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且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优化国家城市体系的核心是淡化行政区界限,促进不同城市政府组织机构之间形成立足区域、面向全球、统筹产业空间整体布局,组织产业分工协作,建立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优势互补,发挥中心城市“极化”、“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与创新,促进城市体系内部及城市与腹地之间相关性、互动性及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系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的城市体系。但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落后等原因,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城市体系很不完善,基本上仍处于割裂状态。沿黄城市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城市体系相互融合,促进人才、资本、资源有序流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发展沿黄城市带,可以淡化甚至消除行政区之间的割据状况,促使各类资源在沿黄都市圈范围内进行灵活配置,发挥都市圈各区域比较优势,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是建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优空间结构的现实需要。

具体来说,发展沿黄城市带,可在以下方面优化城市体系:(1)逐步实现大都市圈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流动不受限制,不存在市场的人为分割和行政壁垒,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2)逐步实现大都市圈之间的政策一体化——都市圈范围内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不存在为小区域的利益而出现囚徒困境式博弈的现象,消除以优惠政策作为竞争手段的各自为阵弊端;(3)逐步实现大都市圈之间的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促进都市圈之间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前提;(4)逐步实现大都市圈之间的管理平面化——消除行政管理的大一统,通过产业链结构和市场配置,形成平级而多向联系的经济管理体系,以适应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要求。

四、优化国家生态保障体系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沿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提高和巩固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而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真正做好沿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联合、协作、上下游协调推进,形成有效的生态保障体系。沿黄城市带建设与发展是实施这一战略的最佳平台。

在沿黄城市带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将会制定出系统科学的黄河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在服务于城市的水生态景观建设中,保持和恢复自然水系的生态流量和生态环境功能。以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的提升带来的城市土地增值,补偿生态水利的投入,或者对自然水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用水补给一方进行补偿。加强河湖联通和水资源调配,加强水工程的生态用水优化调度,维持河流生态流量,改善重要湖泊湿地的水资源条件。

在沿黄城市带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将会把秀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这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防洪工程与水景观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对于实现河网水系沟通、岸线改造、滩涂整治、生态环境建设等生态保障任务,达到“水资源整合、水设施配套、水环境和谐、水生态良好、水文化丰富、水景观优美、水经济繁荣、水安全保障、水法制健全”的目标,完善优化国家生态保障体系均有相得益彰的综合效益。

第五节 沿黄城市带发展的总体设想

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宏观指导,结合沿黄地区的具体实际,本书对沿黄城市带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初步设想。

一、沿黄城市带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沿黄城市带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按照“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树、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优势共创”的方针,大力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进一步深化地区分工合作,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整体区域的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沿黄城市带建成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沿黄城市带发展总体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论证,定位指导。通过科学、严谨、周密的调研论证,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备、适当超前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相互衔接的子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分步实施、协调推进,从功能定位、产业分工、政策支持等各方面,引导沿黄各城市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