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19079800000015

第15章 沿黄城市带经济发展(3)

兰白一体化是甘肃省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点区域。《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发挥“中心带动”辐射作用;推进酒嘉(酒泉-嘉峪关市)、张掖、金武(金昌-武威)、平庆(平凉-庆阳)、天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实现“两翼齐飞”;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支持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支持张掖、武威等河西绿色经济区和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区域“组团发展”和全省发展的“整体推进”。实施国家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以“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格局、“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三屏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可见,兰白一体化的建设,是甘肃省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其城市化战略的核心要点。其目标和定位是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撑区域、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地区科技研发创新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和引领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同时,依托兰白核心经济区,增强对定西、临夏、甘南、武威等周边市州和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沿黄经济带,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合作,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兰白城市带将成为甘肃省的核心经济区。一是在经济平台方面,兰白城市带建设将着力把兰州新区和兰州、白银国家开发区、白银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融合发展。二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兰白城市带建设将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之间的关联配套和集聚发展,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会展及科技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快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循环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新材料、动力电池、电池材料、陶瓷建材等专业园区建设。四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建设兰州新区水、电、气、暖、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体场馆、金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兰州和白银主城区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综合优势,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优化空间开发结构,不断改善并增强城市功能。在支持政策方面,鼓励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打造兰白核心经济区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实施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全面推进兰州新区建设,规划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目前,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并被国家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呼包鄂银榆经济区的城市群发展规划

目前,从国家层面正在编制各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其中基本完成规划的是呼包银榆经济区规划。该区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腹地,是沟通华北和西部经济联系的重要枢纽,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区、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的沙坡头区和中宁县,陕西省的榆林市所辖行政区域。该区域面积为37.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8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0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呼包鄂银榆经济区规划从经济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状况和国家发展需要出发,按照统筹开发、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科学界定功能分区,推进沿黄产业、城市集聚,在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榆林市发展现代农牧业,对区内分布的荒漠草原、沙地、山地丘陵等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形成两大城市群、六大产业带和三大重点生态治理区的空间格局。沿黄河两岸集中了经济区的主要城市,为了发挥这些城市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科技教育等优势,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发展的方向,以促进其形成经济区的发展中枢。呼包鄂银榆经济区又分为呼包鄂榆城市群和沿黄城市群两部分。

呼包鄂榆城市群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人口约1000万。主要发展方向是增强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榆林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集聚,促进呼包鄂榆一体化发展。

沿黄城市群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人口约700万。主要发展方向是提升银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推进沿黄城市带一体化发展,打造西北地区宜居宜业城市群。壮大城市规模,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呼包鄂银榆经济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蒙古呼包鄂地区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把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西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地区,提出要大力培育呼包鄂城镇群,其中呼和浩特、包头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和结构,建设2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鄂尔多斯中心城市要建设1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要鼓励以呼包鄂为核心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率先发展,积极推进呼包鄂一体化进程,重点推动在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等领域的突破。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交通干线经济带,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技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先导区。

(二)宁夏沿黄经济区规划

2005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首次提出了“推进以银川为龙头的沿黄城市带建设,以沿黄城市带发展推动全区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指导思想。2008年,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提出了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环境建设和市政服务“六个一体化”,奋力打造“黄河金岸”的具体推进措施。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五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沿黄城市带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引领宁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宁夏沿黄经济区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沿黄经济区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和国家战略。宁夏沿黄经济区以银川、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市、中卫市为两翼,以黄河为纽带,以引黄灌区为依托,范围包括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4个地级市。宁夏沿黄经济区是宁夏的精华地带,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之一,以45%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61%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在沿黄经济区内划出一块区域设立银川内陆开放经济特区,依托穆斯林文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内陆开放的示范区、现代产业的聚集区,通过开放带动中南部扶贫开发的试验区。

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为依托,促进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加速推进同城化进程。大力提升银川、吴忠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石嘴山市、中卫市城市规模,推进产业分工和功能互补,加快推进“六个一体化”。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推进沿黄城市同城化。二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公共交通、商贸物流、城乡电网、供排水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融合,明确城乡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积极推进与中南部山区协调发展。以沿黄经济区为龙头,带动中南部地区人口向沿黄经济区集聚,妥善安置和承接来自中南部地区的生态移民,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实现试验区与中南部地区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