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19079800000019

第19章 沿黄城市带金融业发展(3)

(二)金融机构体系比较

与经济发达地区金融体系相比,沿黄城市带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还存在着很多亟待改进的方面。突出表现在金融体系仍以商业银行为主,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状态,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仍处于弱势地位,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在金融开放性、竞争性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格局尚未形成。

近几年,在一些西部城市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不断增加,但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整体分布来看,国有独资或控股商业银行仍占多数,在当地金融服务体系中仍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目前,沿黄城市带现有的金融体系难以提供丰富、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以满足该区域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沿黄城市带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1.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

从广义的经济与金融关系来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决定着该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而金融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或明显的制约作用。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关系看,区域经济是区域金融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增长速度的快慢、增长方式及效率等直接影响着区域金融业的发展。因此,造成沿黄城市带各省区之间金融业发展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政治、人文、教育、人口、习俗、历史沿革等方面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金融差异的重要原因。例如,地区人口素质和教育程度不同,人们对金融产品、金融创新等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的地区民间金融发展着历史悠久,已初具规模,这与当地的金融需求具有密切关系。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

2.所在地域的区位差异

从自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角度分析,不仅沿黄城市带与其他经济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沿黄城市带的各省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别。人类的任何活动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区位,而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对人类社会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身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圈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较西北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区域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制定等都要求因地制宜,自然条件因素是资金流向的基本依据和条件,资金趋利的本质属性使得更多的资金流入自然条件较好、投资效率较高的区域,这造成不同自然条件地区金融业发展的差异。同时,各地区自然资源存储情况直接关系着相关产业在地方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区域金融业布局与地区自然资源情况关系密切,地区间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

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大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基础和以能源工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此同时,改革试点、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大都在东部地区先试先行,为东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已有的地区间非均衡发展也对区域金融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形成了差异结果的叠加效应。随着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政策决策的一个重要考量。

4.金融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

在金融体制分权改革之后,地方政府亟须大量资金投入,以促进地方经济较快增长。为集聚更多的金融资源,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目前,一些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已经开始遍布全国各地。沿黄城市带很多地方属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金融业发展程度较低,金融资源相对匮乏,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有限,对金融资源的掌控能力不及东部沿海省份,这制约了这些地区金融业的发展。

5.市场化机制差异造成金融资源区域配置不均衡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差别较大,间接造成了区域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西部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均较低,而东部发达地区金融资源配置已逐步实现市场化,资金流动更加自由。这种体制上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对各项资金更具吸引力,大量资金不断涌入该区域,同时,市场体制也使得这些金融资源更有效的配置,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沿黄城市带中位于中西部的落后省区,金融资源较少,资金供给不足,金融服务单一,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大多数,这些因素造成中西部地区金融业发展与东部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

6.金融需求偏好差异的导向作用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加快金融工具创新的步伐,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亦会日益丰富。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引致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并提升公众金融消费的维权意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对金融的需求存在差异。低收入家庭的金融需求相对单一,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甚至缺少金融服务需求,基本存贷汇业务成为群众往来银行最主要的目的;中等收入人群是现代金融主要消费群体,目前许多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创新,诸如信用卡消费、贷款买房买车等,大多是针对这一阶层的人群设计的;高收入人群具有高端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通常为之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与服务。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金融需求具有明显的需求弹性差异。从我国各个地区来看,高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地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相当旺盛。高需求必然对应高供给,大量的金融资源也就必然会向发达地区集聚,在满足地方金融需求的同时,也为地区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不足导致有限的金融供给,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金融业的发展。

第三节 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

一、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的成效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金融业可以通过促进储蓄总量增加、提高资本形成速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增加储蓄率等途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引领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大量来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证实了上述论断。经济增长和金融业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沿黄城市带发展中也得到证实。

沿黄城市带覆盖九省区33个市,由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财政实力、产业构成以及经济运行质量存在差异,沿黄城市带各省区、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相应地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成效也显着提升。

首先,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重大项目建设的力度加大,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沿黄城市带的金融业始终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强,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规模迅速增大。以宁夏为例,2011年,宁夏银行业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1亿元,同比增长1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62亿元。短期贷款新增242亿元,比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新增中长期贷款193亿元,其中73%为固定资产贷款,通过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重点领域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金融促进沿黄城市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了对中小企业、“三农”和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从沿黄城市带的产业结构看,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控制,使得第二产业贷款占比略有下降。同时,受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引导,沿黄城市带的金融业普遍加强了对中小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以宁夏为例,工业贷款占比不断提高,2011年工业贷款增加211亿元,在全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为45.7%,比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同时,中小企业融资显着改善,全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256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4个百分点。另外,金融业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年末涉农贷款余额926亿元,全年新增155亿元。通过促进小额贷款快速增长带动5万人就业,积极发放民贸民品贷款75亿元,为民贸民品企业办理贴息2.1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36亿元,办理再贴现10亿元,为“三农”、民贸民品产业等薄弱环节提供了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