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19079800000027

第27章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的总体思路(7)

第二阶段:加强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促进城际之间物流、客流的运输,促进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经济紧密度,从而促进区域金融中心的合并和扩大。

第三阶段:实现沿黄城市带的整体协同发展,完成沿黄城市带金融一体化进程,建设具有高效、科学、发达的金融市场。

因此,实现沿黄城市带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历经数十年的岁月和几代人的辛苦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而以目前的沿黄城市带各自发展情况,首先应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各流域沿黄城市带。

二、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总原则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做到五个坚持:一是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二是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三是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四是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五是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沿黄城市带金融市场已经涵盖了信贷、资本、外汇、黄金、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票据、保险、基金等多个领域,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市场功能日趋深化。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逐步增加,非传统金融风险显着上升,影子银行业务以其信息不透明、高杠杆、转移信用风险和期限转移成为重大金融风险新来源。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十二五”时期,是沿黄城市带金融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时期。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和金融监管改革,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等诸多改革,将是“十二五”时期沿黄城市带金融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具体而言,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作用。目前,沿黄城市带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落后,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十二五”时期,应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改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管制,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信贷和保险市场的实质性竞争。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更多采用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减少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活动不当的行政干预。

二是逐步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满足沿黄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多层次建设,是适应沿黄城市带融资多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应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板建设,加快推动创业板建设,推动沿黄城市带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形成交易所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有机联系、相互补充的市场体系。加快债券市场的规范统一,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建设,形成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结构。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同时,完善现代融资租赁、直接引用外资、项目融资、商业票据、出口信贷等其他融资方式。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准入限制,使得市场参与者进一步差异化、多元化。

三是在金融创新层面,优化金融监管体制,营造鼓励金融创新的环境。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总是相伴而生的,或者说金融市场的转型与金融监管的转型也是相互推动的。沿黄城市带经济发展中存在大量新型的金融需求,这些金融需求必须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主体、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满足。沿黄城市带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应进行合作,使监管标准趋同,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并适应市场创新的客观要求。

四是推进保险业改革,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和规范风险能力。目前,沿黄城市带的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经济体制。应积极拓宽沿黄城市带保险服务领域,发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和保险中介市场,健全保险市场体系。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沿黄城市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水平,为沿黄城市带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和改善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加快建立保险信用体系,推动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五是切实加强产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科技、环保等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利润分布结构,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同时,探索完善各类政策协调运行机制,为金融加大对有利于实现技术驱动、内生增长、持续发展的产业和领域的支持,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六是提供信息和监督平台,促使企业回归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双向的,不仅仅是指金融业要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也包括实体企业要合理利用金融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由于企业都是逐利的,在利益的吸引下不少实体企业偏离实体经济的范畴,向虚拟经济延伸。金融市场信息平台的作用是可以让市场参与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广大人士都了解到企业的经营动向,在政府和社会监督作用下,促使企业回归实体经济。

(二)金融服务沿黄实体经济发展的构想

目前的沿黄城市带金融发展并不均衡。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其金融体系已经相对完善,自生能力强,金融资源能够通过市场来解决;宁夏沿黄区、呼包鄂榆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其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国家大量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地方政府也需要创新各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模式。

结合目前的实际,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的构想,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其一,发达的城市区域,金融体系以股份制大型银行为主体,金融市场以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为主体,积极拓展保险市场;其二,欠发达的城市区域,金融体系以政策性金融、合作制金融、互助性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业务和金融一体化发展。

就欠发达经济体而言,如宁夏沿黄城市带的建设,金融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要实现金融有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应积极争取更多外部金融资源支持,做大金融资源总规模,强化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的建设力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现重点突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撬动沿黄城市带经济快速跨越发展。

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运作的深化,主要指资本的证券化,通过资本证券化来实现区域内部货币存量的增加,进而有效增加区域内部金融资源的供给。而要实现区域内部资本证券化,必须建立完善的经济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和现代资产价格评估体系。二是争取外部金融支持,中央政府对于沿黄城市带的建设等相关领域的资金支持,吸引国内发达地区民营资本入驻,引进诸如阿拉伯国家等国外跨国资本,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都会为沿黄城市带的建设提供大量资金。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应基于沿黄城市带建设的三大层面,做到重点突破,集中支持。

一是金融资源配置重点放在经济增长层面。主要是帮助本地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改变以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为主的现状,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产业结构,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二是金融资源配置重点放在民生进步层面。除必要的社会保障支出外,还需要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公共物品的供给上增加支出,避免因为基础设施等的不到位,限制城市群的发展。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例,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银川近年来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但是相应的基础设施却由于资金缺乏跟不上,城市公共交通严重滞后,老城区改造亦是举步维艰,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交通的问题,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能优化。

三是金融资源配置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层面。黄河流域长久以来受到北方沙漠的威胁,在宁夏等地区,甚至有部分沙漠已经越过黄河,沙尘每年春秋肆虐,造成工农业损失,大量人才亦因此流失。沿黄城市带建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的战略措施

根据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建设的总体思路,基于沿黄城市带的基本现实,本书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为重点,提出现阶段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的战略措施的思考。

(一)巩固省域金融中心地位,构建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经贸与能源金融中心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存在着先天差距,故而应构建适宜本地区的金融中心,应该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避免盲目求大、求多,从而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增加经济运行风险。银川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毋庸置疑是自治区金融中心,应进一步巩固省域金融中心地位,增加金融集聚度和辐射能力,积极构建辐射区外周边城市的有自身特色的区域性能源金融中心,同时力促中阿经贸自由区的实现以及中阿经贸金融服务中心的形成。

1.国内金融中心建设现状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不仅直接反映着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经济的区域化也会反作用于金融运行,形成金融运行的区域化。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区域金融的成长能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区域金融本身被压抑就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赶超型发展,必须建立机构集中、市场发达、信息通达、设施先进、服务高效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集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推动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能够集中大量金融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从而有力推动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有27个城市计划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异常激烈。

2.金融中心定义与等级

关于金融中心的内涵,美国金融学家Kinderberg(1974年)从金融中心的功能角度给出的定义是:金融中心聚集着银行、证券发行者和交易商,是承担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地区价值贮藏功能的中心区。它不仅对个人和企业的储蓄及投资进行跨时结算,将资金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还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资金交付和转移;我国香港学者饶余庆(1997年)对金融中心的定义是: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能够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其他地方更有效率地进行的都市。国内对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国内各主要城市纷纷将建立区域性甚至全国性金融中心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之后,理论界对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围绕大连、武汉、重庆、南昌等中心城市,纷纷有学者对于建立该区域的金融中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