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阳光满园——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
19081000000025

第25章 和谐相依——教师人际关系的积极应对(1)

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歌德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又直接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这便是本章要谈论的主题——人际关系。我们将简略的和教师们谈谈有关的人际关系的理论研究,然后关注教师人际关系的现状,最后着重谈谈教师的人际关系的维护以及一些常用的人际技巧。

第一节社会性的人——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它是人们通过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当稳定的情感纽带。人际关系的产生、发展、保持都遵循人的情感心理规律。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近、相互喜欢的一种状态。这往往是人际交往的开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1.熟悉。能够相互接触彼此之间存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由浅入深,正是从相互接触和交往开始的。

2.个人特征。第一是才能,如果一个人越有才能被人喜欢的程度也就越高,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特强或过弱)反而被人喜欢的程度越低;第二是犯错误效应,如某些人犯了错误还容易被人喜欢。

3.相似性与互补性。相似性包括共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兴趣;共同的语言、种族、国、出生地;共同的民族、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年龄、教育水平、社会阶层;共同的身体特征等等。具有相似性的人往往容易走到一起。互补包括社会心理表明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互补时,双方的喜爱程度会增加。由于互补能够满足双方的缺失需求,也能够产生强烈的人极相吸。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除了客观环境、个人地位、生态距离等因素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进行外,主要下几种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感知。

1.第一印象

人们初次见面时产生的印象称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对人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有先入为主的作用。人们初次相遇,总要首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举止及其它可察觉到的动作反应,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印象对对方作出一个初步的评价,虽然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有限的、表面的观察资料所得出来的,但由于它的新异性和双方鲜明的情绪色彩,却能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当一个人对某人产生了良好印象或不良印象后便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很好或一切都很差,形成了某种成见,好象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化了。产生晕轮效应是由于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有关对方信息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

3.社会刻板印象

由于受社会影响,对于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叫定型化效应。一般来说,定型的产生是以过去有限的经验为基础,源于对人的群体归类。如在人们脑子里,知识分子书生气十足,工人粗犷豪放,会计师都精打细算的,教授必然白发苍苍。方下巴是坚强意志的标志,宽大的前额象征智慧,胖人心地善良,厚嘴唇则忠厚老实等等。

下面请大家看看自己的人际状况如何?

人际关系状况测验

下面介绍一个有关人际关系的心理测验:

本测验共有36道题目。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每个问题作出回答。符合你的情况的,则把该问题后面的“是”圈起来;不符合你的情况的,则把该问题后面的“否”圈起来。

1.你平时是否关心自己的人缘?是否

2.在食堂里你一般都是独自吃饭吗?是否

3.和一大群人在一起时,你是否会产生孤独感或失落感?是否

4.你是否时常不经同意就使用他人的东西?是否

5.当一件事没做好,你是否会埋怨合作者?是否

6.当你的朋友有困难时,你是否时常发现他们不打算来求助你?是否

7.假如朋友们跟你开玩笑过了头,你会不会板起面孔,甚至反目?是否

8.在公共场合,你有把鞋子脱掉的习惯吗?是否

9.你认为在任何场合下都应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吗?是否

10.当你的同事、同学或朋友取得进步或成功时,你是否真的为他们高兴?是否

11.你喜欢拿别人开玩笑吗?是否

12.和自己兴趣爱好不相同的人在一起,你也不会感到兴味索然,无话可谈吗?是否

13.当你住在楼上时,你会往楼下倒水或丢纸屑吗?是否

14.你经常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求他们去改进吗?是否

15.当别人在融洽地交谈时,你会贸然地打断他们吗?是否

16.你是否关心和常谈论别人的私事?是否

17.你善于和老年人谈他们关心的问题吗?是否

18.你讲话时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口头语吗?是否

19.年是否时而会做出一些言而无信的事?是否

20.有人与你交谈或对你讲解事情时,你是否觉得很难聚精会神地听下去?是否

21.当你处于一个新的集体中时,你会觉得交新朋友是一件容易的事吗?是否

22.你是一个愿意慷慨地招待同伴的人吗?是否

23.你向别人吐露自己的抱负、挫折以及个人的种种事情吗?是否

24.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时,你是否试图把事情的细节都交待得很清楚?是否

25.遇到不顺心的事,你会精神沮丧,或把气出在家里人、朋友、同事身上吗?是否

26.你是否经常不经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是否

27.你是否注意赴约前不吃大葱、大蒜,以及防止身带酒气?是否

28.你是否经常发牢骚?是否

29.在公共场合,你会很随便地喊别人的绰号吗?是否

30.你关心报纸、电视等信息渠道中的社会新闻吗?是否

31.当你无意中做错了事或损害了别人,你是否会很快地承认错误或作出道歉?是否

32.有闲暇时,你是否喜欢和别人聊聊天?是否

33.你跟别人约会时,是否让别人等你?是否

34.你是否有时会与别人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而他们不感兴趣的话题?是否

35.你有逗乐儿童的小手法吗?是否

36.你平时告诫自己不要说虚情假意的话吗?是否

计分与评价:

请把你的答案与下面的答案逐个对照:

1.是2-9.否10.是11.否12.是13-16.否17.是18-20.否21-23.是24-26.否27.是28-29.否30-32.是33-34.否35-36.是

如果某题你的答案与上面所列的答案相同,就得1分,如果不相同,就不得分,把全部得分加起来。得分越高,表明你的人际关系越好,最高得分为36分。看自己的得分是在评价表中的哪个得分范围内,便能大致判断出自己的人际关系好坏。

评价参考:如果总分30分以上表明人际关系情况很好;25-29分表明人际关系情况较好;总分19-24分表明人际关系情况一般;15-18分说明人际关系情况较差;15分以下说明人际关系情况很差。

第二节隐隐的忧伤——教师的人际状况

一、教师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按照人际关系的对象,我们可以将教师的人际关系划分为以下几中常见的类型。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即师生关系,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结成的特定关系。师生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互补性,即教师与学生双方的需要都必须通过对方才能得到满足。一方面,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另一方面,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相长”更深一层的含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的一方。教师如能对学生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信任的积极态度,通常就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在学校中,教师往往要和同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合力。同事关系最大的特点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统一,整体性是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集体协同活动的过程,要完成育人的任务必须依靠整个教师集体,而不可能只靠一两个人。因此,教师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是职业的要求。

3.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这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学校中的上下级关系与其他部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平等性和融洽性。这是因为学校领导者在最基本的社会角色上同其他教师是一样的,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校长或主任。这就决定了学校中的上下级之间在权力距离上差距比较小,在地位上相对比较平等。校长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主要要依靠非权利性影响力。

4.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人际关系形成是以学生作为纽带形成的。作为共同的教育对象,学生受到双方的关注,是交往内容的核心甚至全部。理想的沟通是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之间建构起一个三角形的双向互动模式,使每一方都能够获得另两方传递的有效信息。特别是教师与家长通过及时联系,在更高程度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实现互补性与一致性的促动,合力推进学生的成长。

5.教师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在《教师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一章我们已经谈到了教师的婚姻生活,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与老人的关系。教师是普通人也过着平常的家庭生活。他们与自己家人之间的交往在多数时候与其它家庭没什么两样。但因为教师工作有其特殊性,于是这种人际活动不可避免地反映出相应的职业特点,尤其是在子女教育和沟通的问题上。

6.教师的其他社会关系

每个人除了工作和家庭关系之外,无疑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比如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其和谐程度往往也会对教师的整体人际造成影响,但是影响的强度没有前面几种关系强。

二、教师人际关系的状况

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来势汹汹,在教育改革转型期的教师的人际关系日渐复杂。调查表明,目前教师对学校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越来越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成了“想说爱你,实在是不容易”的职业。教师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给教师个人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一项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对老师进行心理干预十分必要。“14.1%的教师人际关系较差,16.3%的教师情绪低落……”

造成教师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下降的原因有多种,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从教师自身来看,一是不少教师缺乏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常以工作繁忙等为借口,很少于他人交往,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二是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使得交往受阻,人际关系紧张;三是某些不良个性,如过分清高、过分自卑等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从外部教育环境来看,一是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导致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加剧;二是个别领导在处理问题上不能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缺少人性化;四是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过多的干预教师的工作等。

1.家长与教师的教育冲突何时休?

除了第三章中我们列举到的教师与家长的直接冲突外,有一个事件值得我们关注,从中能够看出教师与家长的相互隔阂。2007年03月20《广州日报》报道,几天前,东莞一个本地网站上出现了一则《你是老师,我就是瞧不起你》的帖子:因为自己的“宝贝”在学校受了罚,一位家长网友将老师狠狠地“教训”了一番。

“你是老师,我就是瞧不起你……

我的孩子就是宝贝。

你是老师,我就是瞧不起你。

我孩子无论如何在学校犯什么样的错,

你老师就是没有权利打,甚至就连用书轻轻的拍都不能。

要不然,我就投诉你给你们的领导。

你是教师,我就是瞧不起你。

你的领导,不可能为了掩护你而放弃他的位子。

所以他会让你乖乖的给我道歉,你是教师,我就是瞧不起你。

我要在你的面前大发脾气,我要你知道我的孩子就是宝贝,你没有任何权利打孩子,即使我孩子犯再大的错误。

哈,你是教师,我就是瞧不起你。

你又能如何?”

帖子一贴出就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短短几天内,该帖跟帖人数达到上百人,许多网友在表示老师不应该打孩子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这名家长的过激行为否定的看法。

家长和老师教育方式的冲突在生活中发生的并不少,其中很多还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了困扰。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责任究竟应该如何分配,教育专家认为,这位发帖家长行为很不理智,给孩子做出了一个错误的示范”,作为家长,应该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因为家长的行为习惯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