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师生冲突的解决
解决师生冲突的关键是教师。因为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导的一方。能否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解决师生冲突的关键仍然是教师。教师能否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真诚、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不断加深对教师的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样,教师能否对师生间发生的冲突进行冷静的分析,给予充分理解,特别是能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足够的理解和谅解,同时对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方法进行认真的反思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也是解决师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师生冲突不可避免时,教师要冷静,泰然处之,防止师生冲突的加剧,以至于不可收拾。在冲突中教师应当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找出师生冲突的症结和自己思想方法与工作上的不足。不能采取强制的做法。但是,教师不能为了解决师生冲突而放弃原则,屈从于学生的压力。教师应该在检查自身问题的同时,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师生交往中的行为调控
对于矛盾冲突,教师在发现原因、直面现状的同时,更需要去努力寻找转化为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发展的契机。以下为针对不同的冲突表现需要进行的相应的行为调控:
1.冲突控制
教师与学生在追求教与学的目标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由于其角色身份,向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通常来自于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意愿,这就很难与每一位学生以其个人为出发点而确定的目标达成一致。如果这时教师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固执己见的话,冲突就无法得到控制。只有以民主的方式,平等的姿态同学生沟通以形成共识,用非权力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约束和教导,才能最终形成共同目标。
2.态度冲突控制
正确的交往态度会使人自然而然发生情感卷入,反之则只可能强烈的冲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表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也取决于基本的学生观。试想一个认为学生是工作中的麻烦,不断想方设法要制服它的老师,能否以理解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呢?另外,我们每个人都爱听赞扬,厌恶和批评可能令人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障碍,根本原因是自己对他人态度体系的缺陷间接造成的。这足以提醒教师,对待成长中的青少年,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结果,你的微笑会换来一张张灿烂的笑容,你的表扬与鼓励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3.认知冲突控制
在日常的交往中,教师应首先作出表率,将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示给学生,这里真实是指不矫饰、不遮掩、不夸大自己的限制和优点。再通过多方位地接触使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教师、理解教师,形成中、深度卷入的人际关系状态基础。此外就是要主动进行心理换位思考,不过应注意纠正换位思考的一个理解误区,即认为换位就是为了认同对方。其实不然,心理换位是一种充分理解对方意图的方法,它并不代表我站在你的立场考虑问题就一定要同意你的观点和意见。就象不少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慷慨陈辞,“我是为了你们好,你们怎么就是不理解,不站在我的角度好好想一想?”恐怕这时很少会有学生真正去设身处地理解老师从而相信老师是为自己好。
4.交往规范冲突控制
在学校中,教师无疑是学生认同的权威,也有权力用规范去要求学生。但权威未必被学生信服,规范也未必具有强制力。特别是教师强硬地用压服的手段去以心理(规范)服人时,权威与规范都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失效。这种冲突的调整,更多需要教师合理地、灵活地运用规范,寓情于理,让学生形成自觉遵守规范的意识。
四、教师与家长关系的调适
在教师职业范围内,除上述的与学生、与同事、与领导等典型人际关系表现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人际活动,如同学生家长的交往,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与沟通等。
(一)教师与家长的矛盾
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处于实现教育目的的关系中,凡有关系存在的地方也就矛盾存在的基础。现代化建设与科学教育的实践促使了家庭教育职能的分化,家庭教育获得了新质意义,家庭教育功能日趋扩大。可见,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相对独立、不可轻视的方面。
1.教育观念的分歧
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的分歧,是他们在许多教育行为方面产生矛盾的深刻原因。首先,在人才观方面,教师往往倾向于认为人才不分高低贵贱,而家长往往更希望孩子做高级脑力劳动者,比如做官,科学家。其次,在儿童观方面。儿童观是指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总和。在我国教师中,民主、科学、进步的新的儿童观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儿童观。但是,在家长的儿童观中,仍残留着大量的封建宗法观念,把孩子看成家庭的隶属品和父母的私有财产。此外,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分歧,还表现在对双方合作的认识上,一般来讲,教师倾向于正确的认识,对双方合作抱积极的态度;而一些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对教师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感,对双方合作认识不足。
2.教育出发点上的分歧
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教师把教育看做是自己的社会职责,从社会要求出发对全体学生实施科学系统的教育;家长则把教育看做是自己的义务,从个人意愿出发对自己的子女实施自然的综合教育。教师与家长这一分歧,导致了他们在教育力量分配和教育责任归属等方面的差异。在教育力量分配方面,由于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差异,因此,教育力量分配范围较广,只能相对集中;而家长的教育力量几乎完全集中在自己子女身上。在教育责任归属问题上,由于家长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因此,往往出现家长抱怨教师不尽力,教师抱怨家长不配合的互相抱怨现象。
3.教育方法的分歧
教育方法是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产生形成的;教育内容的基本规定是以当代和未来社会所必须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能力系统为主。这些一方面通过教师作为实施主体的主要活动去体现,另一方面家长也是天然的“实施主体”(只是目前还没有组织意义),不过一般家工关于目的、内容、方法的认识相对于教师显然有较大差别,教师行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目的性与家长教育的经验性、零散性和自发性等之间发生偏离,产生矛盾。
4.教育价值观的分歧
职业、交往、文化、时距四个具体因素直接形成了教师与家长教育价值观的矛盾,就目前而言,虽然彼此都有局限性,但从价值观与文化素养的关系来看,恐怕主要是由家长方面的教育价值判断的局限而引起的。一般说来,这种判断的二极相背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表现方面:一是高心理期望寄托着某种特定的家庭需要,从“望子成龙”出发,以唯子之所求为中介,到出人头地为归宿,既不能充分认识孩子发展的基础和现实,也不能使家庭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二是受生存需要原则支配,以公民幸福对待教育价值,不期望子女有较大发展,这是最严酷的、令人痛心的现实。
(二)促进教师与家长合作的方法
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出发点上的分歧直接影响着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双方交往中除坚持原则以避免矛盾发生外,还应采取积极的方法对已经出现的矛以盾予以妥善解决。下面我们根据对教师与家长之间矛盾的分析,提出三种主要方法:
1.统一认识法
这是解决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上的矛盾与分歧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解决双方在对儿童认识、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对全作的认识等方面的分歧,使之统一于社会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统一于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这一方法在工作中可采取个别交谈、通讯、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具体形式和方法。
2.角色转换法
由于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上的出发点不同,各自施教的时间、环境不同,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不同,因此常造成他们之间的一些意见和分歧,遇到这类情况,教师要平心静气、设身外地的从家长的角度分析一下问题,“如果我是家长会不会也这样”,认真体察家长的心理。否则,便可能各抒己见,越闹越僵。
3.感情疏通法
无论是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还是在教育出发点上的分歧,只要形成直接冲突,就必然会带有感情方面的冲突。因此感情疏通就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必要手段。使用此法时,可采用两种途径:一是与家长直接沟通情感,这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互相说出心理话,使知情统一,顺利达成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相容。但这条途径不适用情感冲突激烈的情况,因此,有时我们也必须采用间接沟通情感的形式。如通过对学生的真诚关心与爱护解决情感冲突,或通过其他人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求达到谅解等。
五、教师与社会交往关系的调适
教师与社会交往是必然的,教师作为社会人,不仅生活在学校这样的小范围内,他的生存、生活和工作实际上处于社会这一大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发生交往关系。教师与社会交往关系的道德要求,是教师处理与校外人员中除学生家长以外的面更大、交往人员不固定、交往多样化的人际关系的规范。教师应努力做到:
1.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教师职业本身就有为人师表的要求,社会交往中人们仍对教师抱以这样的期望。教师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为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做出道德表率,可以在全社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和社会意识。
2.要尊重他人,一视同仁地对待社会各界的人,要有为他人服务的主动与热情,不能以所谓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从事服务工作,甚至看不起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主动热情地对待他人,为他人服务,教师可以赢得更多人的尊敬,更顺利地进行教育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