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肝饮食指南
19081500000002

第2章 肝脏与饮食

第一节肝脏与食物消化吸收

人体需要营养物质的均衡供应,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才能修补衰老、病损的组织细胞,并提供身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些营养物质都是从我们所摄入的食物中消化吸收而来的。把食物从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简单的、容易被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称为消化;消化过的营养物质从肠腔经黏膜进入血液,供人体利用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吸收过程是由消化系统完成的。

一、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和胰腺,消化腺借助腺管,将自身分泌的消化液排入消化管内,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

二、消化吸收

所谓消化吸收,是指摄入人体的食物经过机械性消化和各种消化酶的作用,把蛋白质、糖及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把维生素、矿物质等从食物的细胞中释放出来(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通过小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供应人体生长发育、功能活动需要的过程。

消化有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3种形式。

1.机械性消化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食物,使消化液充分与之混合,运转、下移的过程叫机械性消化,又称为物理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这一过程主要是由一系列消化酶来完成的。酶相当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消化酶能将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3.微生物消化微生物消化是指消化道内存在的微生物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和合成的过程,主要发生在人体大肠部位。现代研究发现,微生物是维持人体生态平衡的重要生物,能合成人体许多重要物质,如维生素K、维生素B。

三、肝脏在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作用

肝脏位于右上腹,是人体最大、血管最为丰富的腺体,也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肝脏外观呈楔形,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右叶宽大而厚,左叶窄小而薄。

成人的肝脏重1~1.5千克,呈红褐色。

在我的《乙肝阳转阴——专家帮你实现梦想》一书中,我曾经形象地把肝脏比喻为人体的化工厂。如果把肝脏比喻为化工厂,那么肝小叶就是化工车间,肝细胞就是这个车间里一台台的设备。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不规则的毛细血管),一条条的肝板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外放射,组成了一个类圆形的肝小叶。你见过向日葵吗?肝小叶的排列就有点类似向日葵。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肝小叶,本事可大呢,肝脏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肝的主要消化功能之一是分泌胆汁。胆汁由肝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为800~1000毫升。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三酰甘油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有利于消化吸收。胆汁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吸收。

肝细胞源源不断地分泌胆汁,平时胆汁就储存在胆囊内,进食后,胆汁才直接从胆囊内大量排至十二指肠,并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当肝脏有病,胆汁分泌障碍时,就会发生消化障碍;长期不进食,不刺激胆汁分泌,就容易使胆汁浓缩、沉淀,发生结石,这种情况多见于那些没有早餐习惯的人。

肝脏的另一项消化功能是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合成。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胃和小肠中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等物质后大部分由门静脉运往肝脏,在肝小叶的细胞中进行化学反应。所以,肝脏被称为人体能源和物质的转运中心。

第二节能源和物质转运中心

肝脏与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的代谢关系密切。

一、糖代谢

肝脏在能量代谢中特别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恒定,以保证全身(特别是脑组织)糖的供应。当大量的食物经过消化,陆续吸收到体内后,血糖含量会显着地增加。这时,肝脏可以把一部分葡萄糖转变成糖原暂时储存起来,使血糖含量仍然维持在正常水平内。由于人体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血糖,血糖的含量会逐渐降低,这时,肝脏中的糖原又可以转变成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仍然可使血糖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内。一旦肝脏病变较重,肝小叶对体内物质的化学合成和分解能力减弱或遭到破坏,人体能量代谢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出现能量不足,人就会感到很疲乏。

如果不能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恒定,人就容易患糖尿病。

二、蛋白质代谢

肝脏在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人体的多种组织细胞都只合成自己需要的蛋白质,但是肝脏除能合成自己需要的蛋白质外,还能合成大部分的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据估计,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全身合成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所以,患慢性肝炎或严重肝脏病变的患者,蛋白质的转化、合成功能也往往会受到很大影响,患者血中的白蛋白含量就会显着降低。由于血液中的白蛋白少了,血液的渗透压就会发生改变,血液中的水分就会从血管中渗透到组织液中间,患者就会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

三、脂肪代谢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可以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肝功能障碍时,胆汁分泌减少,脂肪消化不良,出现厌恶油腻食物等症状。此外,肝脏还是合成磷脂、胆固醇等的重要场所。一旦肝脏有病,磷脂、胆固醇等代谢就会异常,这也是为什么患病毒性肝炎后容易并发肝炎后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四、其他方面

肝还能储存铁、锌、硒等多种微量矿物质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这些物质对人体都是很重要的。如锌的缺乏即容易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甚至肝病缠绵难愈。

肝脏还是许多凝血因子的产生场地,肝脏能合成许多重要的凝血因子,在凝血中起着重大作用。所以,有肝脏病的人,容易出现血液难以凝固的情况,如鼻衄、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这是因为在肝功能低下时,像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维生素K等血液凝固所必需的物质会发生供应不足的情况,最后便导致血液难以凝固。如果血液不容易凝固,就会出血不止,这是很危险的。

第三节解毒场所

肝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解毒器官,几乎所有的外源性和内源性有毒物质都要通过肝脏的分解才能排出体外,否则,就会造成体内毒素积蓄而中毒。肝脏的解毒功能受营养因素的影响很大,当我们的身体无法避免环境毒素、食物毒素或体内的毒素时,合理的调节食物、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就十分重要。

一、食物代谢产物的解毒

食物的代谢产物要经过肝脏解毒。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经胃、肠消化酶的作用分解成氨基酸、肽等物质后被人体所吸收,然后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中去。此时那些没有被吸收的、剩余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就会被大肠内的大肠杆菌等腐败细菌分解为氨、吲哚、硫化氢及各种胺、粪臭素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要通过血液循环送到肝脏进行解毒,解毒后再被送回肠道,作为排泄物而排出体外。此外,人们每天吃的食物中本身就有很多有毒害的物质(如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也要经过肝脏解毒才能排出体外。

肝脏的解毒功能可受饮食因素的影响,例如:食入过多的蛋白质,超过了身体的需求,这些无法吸收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就会被送进大肠,在细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有毒物质太多就会给肝脏造成很大的负担;如果吃东西中有毒的物质太多(如腌熏肉中的亚硝酸盐、霉变花生的黄曲霉素、加了大量添加剂的食品、被污染了的食物等),超过了肝脏的解毒能力,就会使肝脏因超负荷工作而过度劳累,发生功能障碍。

二、酒精解毒

饮酒后,乙醇(酒精)可通过呼吸、尿液、汗液排出,但绝大部分要经由肝脏代谢。

饮酒后乙醇2~5分钟就可进入血液,进入血液的乙醇95%在肝脏中代谢,首先降解为乙醛(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然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酸等化合物排出体外。肝炎患者由于肝脏对酒精的解毒降解功能下降,如果再饮酒的话,就会导致酒精蓄积中毒,衍变成酒精性肝硬化等病变。

三、药物解毒

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大多数药物是在肝脏中解毒,并由肝脏排出体外。

因此,当肝脏有病时,用药就要谨慎,否则就会加重本来已经疲乏了的肝脏的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强调肝病饮食调理为上的原因。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所有的食毒、体毒(如人体多余的激素要在肝脏进行灭活后排出体外)以及药毒都要靠肝脏来分解,肝脏受损,人的健康必然受到大的影响。

临床调查发现,现代人的很多生活习惯如过量饮酒、过多吃肉类食品、生冷食物、彩色食品、快餐食品等使摄入体内的有毒物质增多,这是近年来肝病患者增多的原因之一。

因此,肝脏有病时,进食有毒的食物更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