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养生贵在养心:常给情绪排排毒
19081800000011

第11章 让饮食给情绪排排毒(2)

营造良好的进餐情绪

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很难定时定量地吃饭,虽然明知这样不好,却也无法改变自己。食物可以迅速带来满足感,所以许多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会求助于食物。我们的情绪低落可能是由于从事吃力不讨好的家务活,或者是因为太累了而不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可能只是因为生活处于混乱状态。为了消除这种无聊和乏味的感觉,我们会冲向厨房或者是超市,希望那些食物能对自己有所帮助。也许食物确实能使我们迅速情绪高涨,但这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只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情绪问题。所以,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尤为重要。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找出情绪化进食的原因。有孩子的人都知道,食物可以很快地改变孩子的情绪,一个冰淇淋就可以让他破涕为笑。小时候得了好成绩,父母也拿食物来作为最佳奖励,这些都在潜意识里助长了用食物来奖赏和安慰自己的做法。其实,不管原因是什么,大吃一顿可能是一个暂时消除忧郁的好办法,然而事后,我们总是会为这种行为感到内疚和痛苦。非饥饿时的进食是一种条件反应,它有可能消失也有可能再次发生。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情绪性饮食的状态时,为应付这一状况,首先就有必要确定一下引起忧郁并导致自己进食的时间、主题或是氛围。可能我们是因为冬日的短日照而情绪低落;也可能是父母的电话给我们带来了心烦意乱;还有可能是工作上的麻烦或是朋友之间的不开心。然后针对种种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营造进食情绪,从而将吃饭视作一种享受,而不是发泄情绪的窗口。

1.追求食物的色香味

面对一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再坏的心情也会去掉一半。坐在桌前,闻着食物发出来的诱人香气,恐怕坏心情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如果把吃饭当作一项任务,随便炒两个菜应付了事,那么即使饥肠辘辘也只会随便吞下几口,以抵抗胃里传来的叫声。这样的进餐只会平添不良情绪。

2.布置优雅的进餐氛围

食物、餐具及用餐时,周围环境的色彩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进餐时的心情。比如,鲜艳的红、黄、橙等颜色能够从感观上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精神亢奋;同时,它还能刺激我们的味觉,使人食欲大增。如果餐桌上全都是单一、灰暗的菜肴,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后,大脑就会联想到一些灰暗和不健康的东西。再加上这些颜色属冷色系,视觉感会比较沉闷,从而影响进食的欲望。

一顿烛光晚餐和一顿工间休息的工作餐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餐桌周围的墙上挂上赏心悦目的彩色物件,铺一块色彩鲜艳的桌布,将碗、盘子、勺子等餐具换成红、黄、橙等暖色调的餐具,会对进餐时的情绪产生很好的调节作用。

3.餐桌上讨论愉快的话题

很多人喜欢在餐桌上讨论问题,教育孩子等,这些问题由于双方的思想差异,往往容易造成争执。因此,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说那些会引起争执的话题,最好说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此外,还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关注它发生的时间和原因。如果我们经常性地感到厌烦,就需要从自己的精神高度来寻找生活中缺少或丧失的东西。如果我们情绪消沉,就可以尝试把它当作自己产生厌烦情绪的根源,想想能不能从中得到帮助。情绪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进食状态,而食物又会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为了自己的健康营造一个舒适的进餐情绪。如果我们是因为生活的无趣而感到厌烦,那就可以创造生活的乐趣。进餐也是一样,如果不觉得进餐是一种乐趣,那就自己创造进餐的乐趣,这样才能吃出更多的快乐和健康。

营养失衡,情绪就失控

因情绪而影响食欲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的愉快心态能促进食欲,即使粗茶淡饭,也吃得津津有味。而愤怒、忧愁往往能抑制食欲,纵然是山珍海味在面前,也丝毫没有胃口。这是机体在心态的作用下,通过大脑皮层的相应兴奋区的变化来影响神经体液和内分泌激素的结果。

其实饮食营养也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情绪。据研究,饮食有可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譬如巧克力和咖啡因可能使人情绪更加沮丧,而香蕉则可能改善抑郁的心情。如果在日常的饮食中,能够平衡吸收人体所需的营养,那么必然会给情绪的稳定带来一方面的保证。

对于营养进餐,营养学家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必须有,两杯牛奶要入口。”这就是提示我们每天摄入食物要讲求多样化,要注意粮豆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任何一种食物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体营养失衡,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身心疾病。

1.水

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占人体体重的2/3以上。水不仅是人体体液的主要成分,还是各种营养成分的溶剂;水是物质运输的载体,对食物的吸收排泄有携带作用;水不仅可以调节体温还是体内的润滑剂。成人对水的正常需要摄入量为每天1.5~2升,小孩为每日每公斤体重25~35毫升。多饮水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泄,减少患肝胆及泌尿系结石的患病率。

2.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可见蛋白质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正常成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为16%~19%不等。参考摄入量:成人每天摄入按每千克体重0.8克较好,以植物蛋白食物为主的,应按每千克体重1.0~1.2克为宜。儿童蛋白质每日摄入量按公千克体重乘以需要量系数,即1~3岁为1.80;4~6岁为1.49;7~10岁为1.21(换算的蛋白质用量单位为克)。瘦肉、鸡鸭肉、蛋类、鱼、牛奶、花生、豆类等食物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且最好是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联合使用,以利于蛋白的互补作用。由于蛋白质在体内无法储存,因此只有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才能维持身体的需要。

3.脂肪

脂肪主要用来变成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能量”,正常人体含脂肪为14%~19%。参考摄入量:儿童生长发育快,一般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2~4克脂肪。在乳类、蛋黄和肉类中含有大量脂肪,脂肪摄入不足会导致体质瘦弱,发育不好,过量则易至肥胖症发生。

4.碳水化合物

人体80%的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类。参考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居民碳水化合物类饮食供给量占总能量的55%~60%较为合理,儿童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10~20克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多来源于谷类、豆类、薯类和食糖中。上面提到的“5谷杂粮”即是指碳水化合物。

5.微量元素

目前已发现有20种左右的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生化代谢所必需的,其中大于体重0.01%者,称常量元素,如钙、磷、钠、钾、氯、镁与硫等7种。机体中含量小于0.001%者称为微量元素,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铁、碘、锌、硒、铜、钴、氟、锰、铬、钼共10种。只要按照膳食营养素参考标准,给予了均衡的膳食,微量元素摄入量基本能满足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一个能做到平衡膳食的人,是不需要额外补充某种单一营养素的,否则会打乱体内各种营养素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6.维生素

维生素是一些有机化合物,是人体组织正常发育以及健康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它们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水分等营养素不同的是,当人体内缺乏维生素或由于摄取、利用不当时,会导致人体各种缺乏症或综合征,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儿童缺乏维生素可致生长发育迟缓或导致佝偻病的发生,维生素摄入应以蔬菜水果为主,在蔬菜、水果、鱼肝油、牛奶、动物内脏等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7.蔬菜水果

蔬菜与水果中包含简单糖、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等物质。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只要每日摄入足量的蔬菜水果,就不会缺乏维生素。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磷、铁、锌、钾、钠、镁、铜等,是饮食中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对维持体内酸碱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8.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随本身没有营养价值却有利于食物的正常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咀嚼时间长,可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接触,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膳食纤维还可以增强肠蠕动功能,有利于排便。大多数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使肠肌肉保持健康和张力,还使粪便含水较多而体积增加和变软,有利于粪便排出,减少了对毒素的吸收等。

改善情绪,从改变饮食习惯开始

“一个好心情,胜过十服良药”,而吃出一个美好心情,则可能要远远胜过十服良药。因为吃的本身就是为人体提供营养的最重要途径。有没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肚子饿的时候脾气很差,感觉胸口憋了一团火。一旦吃饱喝足了,怒气可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现在很多上班族因为早上的时间不充裕,往往不吃早餐或不注重进食早餐,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的坏习惯。

其实,不吃早餐作为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但是不吃早餐对情绪、心理的危害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首先,不吃早餐会使人的大脑迟钝,这是因为不吃早餐会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久而久之对大脑有害。据有关资料显示,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吃素的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其次,不吃早餐的人到了上午10点左右就会感到饥饿难耐,而这时候往往是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如果事情多而复杂的话,人的脾气会直线上升,不仅对健康不利,对自己的工作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今,明白不吃早餐害处多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还有很多不好的饮食习惯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没有意识到饮食习惯对于情绪的影响。比如,很多夫妻喜欢在餐桌上谈事情,经常为某些分歧争执不休,全然不顾及孩子和他人的胃口;也有些夫妻把餐桌当“战场”,为了家庭经济或者其他问题吵个没完;更有甚者,把吃饭时间当作教育孩子的时间,吃饭的时候不停地询问孩子的成绩、上课状况等,甚至训斥孩子、教育孩子,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孩子的厌食情绪,最后弄得全家人不欢而散,谁也没法好好吃饭;还有人在餐桌上看报纸、看电视……这些都是很不好的饮食习惯。

在以上种种恶劣的习惯环境下进食,中枢神经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各种消化腺的分泌不断减少,胃肠蠕动失调,食欲减退,甚至发生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其他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久而久之,很容易闹出胃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在心理上,则会使人对吃饭产生反感心理,将其当作一项维持生命而不得不进行的活动,对生命的乐趣无形中减少很多,降低心里的幸福感。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先从最基本的做起:早上早起半小时,给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经过一夜的休息之后,肚子里早已空空如也,这时候进一份有营养的早餐,对自己的身体很有好处。精神饱满地走出去,心情也会为之大好。

改变不良习惯需要每隔4小时进食一点东西。一般情况下,4个小时的时间,胃里面的东西就会全被消化掉。这时候,适当地进食一点东西,可以保持胃的持久活力,增强新陈代谢,让人更加有活力。如上午10:OO左右可以进食一点水果或者营养麦片之类的流食,下午3:00左右可以进食一些苏打饼干配牛奶等,这样不但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晚上不吃太多,对于保持苗条的身材亦有益处。

改变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中国无论南北,均以面食为主食。各种小零食类也用面食做成,因此,日常食用的食品当中,有80%是面食。面食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然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高,易导致发胖,降低人体免疫力,而且还容易导致人情绪暴躁,易激动、易怒。因此,有必要将以面食为主的生活习惯,改为面食、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其他一些营养成分组合而成的营养丰富的饮食。

不抽烟,控制饮料和酒的摄入量。烟、酒的害处就不用多说了,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喜欢拿饮料当水喝,尤其是碳酸类饮料。殊不知,这类饮料当中含糖量过高,多喝易发胖,且对于生长发育不利。咖啡当中的咖啡因有止痛作用,但是长期喝咖啡会使血压上升。如果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饮用咖啡,会使人更加神经过敏。对于女性而言,长期喝咖啡更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无论是从身健康的角度,还是心理健康的角度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能够更加保护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改善情绪的饮食处方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因为一点委屈就泪如雨下,等雨过天晴之后,又会后悔自己的失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自己坏心情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体内缺少某种物质。很多食品有影响情绪的作用,食品中富含大脑所需要的特殊营养成分,它们可以使我们保持思维敏捷,情绪稳定。虽然这些食品并不能马上使人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但它们的确有助于改善那些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