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养生贵在养心:常给情绪排排毒
19081800000022

第22章 心理疗法排毒情(2)

在生理上,恐惧症的紧张表现为面部肌肉僵直、不自然,身体的某些部位不由自主地发抖、心跳加快、手心冒汗等症状;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恐惧事物的消极抵触情绪,并且总是和紧张、焦虑、苦恼相伴随,而使人的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必然会导致身心健康受损,引起各种“心因性”疾病,长期的极端恐惧,甚至可使人身心衰竭,失去宝贵生命。但恐惧症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正确认识了它,并下决心要改变,运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技巧,一定能使自己走出这个心里怪圈。

1.学习科学知识

“愚昧是产生恐惧的根源,知识是医治恐惧的良药。”的确,我们对异常现象的惧怕,大都是由于对恐惧对象缺乏了解和认识引起的。有一些人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看到“鬼火”就以为是在闹鬼,每次在旷野见到幽光闪烁的“鬼火”就怕得要命,仓皇而逃。这就是不学科学知识的结果,但凡是有些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鬼火”是人或动物的尸骨散发出来的磷化氢的自然现象。还有很多人不敢走夜路,怕妖魔鬼怪缠身,这都是没有一点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了解所害怕事物的自然规律,以上所说的恐惧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2.转移注意力

面临恐惧时,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例如,当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恐惧时,就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听众的目光、表情转移到讲话的内容上,再配合一些鼓励自己的心理暗示等积极的心理作用,心情就会变得比较镇静,说话也就比较轻松自如了。

3.主动接触

经常主动接触自己所恐惧的对象,在实践中去了解它、认识它、适应它、习惯它,就会逐渐消除对它的恐惧。例如,有些人惧怕登高、惧怕游泳、惧怕猫,甚至惧怕蜘蛛和毛毛虫等。那么,就应该在有准备的前提下,主动去接近、观察这些东西。对任何恐惧的事物也都一样,经常多实践、多观察、多锻炼、多接触,就会增长胆识,消除不正常的恐惧感。

4.阅读伟人传记

尝试着看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用他们的成长和成功经历来激励自己,使自己树立起愿意改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看过这些伟人的事迹后,可能还会让我们潜在地模仿他们的一些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海伦·凯勒、林肯、福特、诺贝尔、拿破仑等的传记。

躁狂症的心理疗法

躁狂症是一种以情感冲动以致呈病态的过分高涨为基本表现的精神失常,属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精神兴奋等症状为特征。这种高涨的心境与外界环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躁狂症病情轻者对社会无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很可能会危害到社会治安。

躁狂症的起因很复杂,有的是遗传,可能是通过x染色体遗传给下一代的,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遗传;也有的是个性因素所致,如喜爱交际、兴趣广泛、好动、易兴奋乐观。由于躁狂症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故很少有躯体不适,只有检查后才可发现其瞳孔轻度扩大,心跳加快,且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如便秘等。

关于对躁狂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法为佳。对躁狂症患者不可直接告诉其患者有此症,因为患者本人往往有很强的易激怒性,一旦别人说话不当,他就会更加狂躁不安。当他在说话时,表现出兴奋或滔滔不绝时,要慢慢引开话题,绕过壁垒,让他心平气静。要分析他躁狂产生的原因,把他定的高标准的目标或要求分解成小目标,减少其兴奋度,同时也使其行为简单化,一步步,由小及大做起。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试图说服病人端正态度,让他明白自己想法的不正确。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反而为他增加了新的精神兴奋,他会有更大的幻想存于脑海,并跃跃欲试。因此,要抓住患者的心理,就要自身注意言语,杜绝或者更换那些可能会导致患者兴奋的言辞。此外,此类病人由于神经过度亢进,经常会无端地兴奋,睡眠时间少,精力过盛,因此要让他多交一些朋友,让他有更多倾诉的机会,以放松自我,达到减压的效果。

躁狂症的心理治疗,需要家人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来配合。

1.家庭环境要求

兴奋躁动的病人,不宜居住在家庭生活无规律或家人不和睦的家庭中。房间的色彩宜用冷色调,如绿、蓝色为好,房间布置也以简单、清雅为好。在患者发病这段期间内,家中尽量保持安静,尽量少接待客人,如聚餐、聚会等。听音乐时也应尽量放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宜放节奏过于激烈的快曲,以免引起病人兴奋。

2.如何与兴奋躁动病人接触

在与躁动病人接触、交谈时,态度要和蔼、亲切、耐心;对话多的病人尽量不要过多地交谈或争论,更不能因病人有夸大言语而讽刺、嘲笑他。病人话特别多时,可采用引导、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若病人与客人一直说个不停时,家人可在言语中提醒他时间不早了,该休息或吃饭了,或说客人还有其他工作,改天在谈等等,这样病人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的。

3.做好病人的护理

对待这类病人,家属必须做好防范工作。一方面要避免激惹病人,因躁狂病人大多表现为好管闲事,好打抱不平,小题大做,平时看不惯的事情此时更看不惯,非要周围或家人按他的意愿办,尽量满足他的相对合理的要求,以免引起冲动、伤人行为。另一方面尽量不让病人外出,因病人越是在人多的地方,越是喜欢表现自己,兴奋程度就越高,对病情更不利。另外,病人常因兴奋症状引起外人围观,易导致打人或被人打等伤害事故,因此,病人外出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人身安全。

4.娱乐活动

对一般兴奋性较高的病人,不必限制其活动,可以让病人在家里搞清洁卫生、整理内务、洗衣服、种花、种菜等,使病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一定的宣泄和消耗,并在药物的配合下,增加睡眠时间。另外,也可根据病人的爱好,引导做一些文娱活动,如下棋、绘画、书法、唱歌。

癔症的心理疗法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症。这类病人表现为情感上的突然爆发和喜怒无常。这类病人在病前就通常表现为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表现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的刺激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以及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产生,也可通过暗示消失。

癔症的发病率多在16~30岁之间,女性多见于男性。癔症的表现可谓是多种多样。因为癔症症状与患者想象中的疾病的症状相似,它可以是患者见过或听过的亲友曾经出现过的某种疾病的症状,也可以是患者曾经有过外伤等不健康体验而想象必然会伴发出现的症状,如有过腿伤史的出现“瘫痪”症状,有头部撞伤史的出现“遗忘”症状等。癔症症状与真正疾病症状的相似程度,则取决于患者对该种疾病的知识水平。知识水平越低,癔症症状越不像真正的疾病症状;知识水平越高,则癔症症状就越像真正疾病的症状。

癔症性精神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情感爆发。患者一会儿狂笑不止,一会儿又号啕大哭;一会儿捶胸顿足,一会儿又满地打滚;一会儿拼命扯头发,一会儿又极力撕衣服……以幼稚、做作、夸张性表演的姿态,尽情诉述和疏泄自己的委屈、痛苦和愤怒,历时可达数小时之久,甚至彻夜不眠,给人一种精神错乱的感觉。如果伴有幻觉、妄想和毁物、伤人、自杀等举动,则称之为“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心理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简单介绍如上,由于癔症的症状表现多样,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患者最好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电话、网络或到医院就诊的方式来征求专业医生的意见,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法。

1.解释性心理治疗

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患者本身也应加强自我锻炼,用理智的态度处理所面临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2.暗示治疗

是消除癔症症状,尤其是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在施行暗示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方面,治疗环境要安静,以消除环境对病人的各种不良影响。一切无关人员均要离开治疗现场,避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惊慌态度,或过分关注而使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医生在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以后,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信任医生。实践证明,病人对医生信赖的程度往往是决定暗示治疗成败的关键。在言语暗示的同时,应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入氧气,针刺,给予注射用水或维生素C针剂肌肉注射,静脉推注钙剂等治疗。

3.催眠疗法

利用催眠时大脑生理功能的改变,通过言语,施以暗示,从而达到消除癔症症状的目的。

4.行为疗法

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肢体或言语有障碍的病例。

神经衰弱的心理治疗

神经衰弱的本质是一种功能性疾病,表现为失眠、多梦、记忆力不好、注意力易分散及焦虑、抑郁等症状。此病与患者长期存在的未能解决的内心冲突有关,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只要解决了内心冲突,消除了焦虑、抑郁等不愉快的心情,那么躯体症状就可以消失了。有人认为患了神经衰弱就得休息疗养。结果,刚入院治疗时见效,但是再往下住,症状又全部出现,仍觉四肢无力,头痛,失眠等。出现这种状况不是毫无道理的,在休养过程中,有的为了保护脑子而不敢看书报,实际不然,脑子不用会渐渐的废退,不但不能因休养使其精神健康起来,反而会使自己的工作能力逐渐下降。神经衰弱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药物、物理疗法。

1.认识自身内部的冲突

尽管此种病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处于潜意识状态的,但只要从下述三个方面去对照自己,便不难搜索出自身内部冲突的根源。

(1)自卑

当一个人自认为低人一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时,他就已经在与环境交往中把自己摆到了一个容易诱发冲突的不利地位。因为自卑者同样具有正常人的一切正常愿望,但往往临阵退却、坐失良机而陷入深深的自责、责人的冲突之中。一般来说,一个人所持的消极自我评价越多,他所遇到的麻烦就越多,与环境的关系就会变得越紧张,经反馈,就更容易构成恶性循环。

(2)自我设障

患者往往会凭借想象为自己制定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规则。其思维方式陷入“非此即彼”状态,认为自己必须服从某些条条框框,否则就会产生紧张、焦虑、自责等负性情绪。这样就否定了生活的多变性、丰富性以及人们之间的差异性等基本事实,导致作茧自缚。

(3)矛盾性需求

经过自省,患者不难发现自己是“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主张者,这也是违反基本的生活法则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相互矛盾性需要的存在并不会带来消极作用,强行压制一方满足另一方,则会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而发生冲突。

2.增加自己的心理自由度

在认识到自己内部冲突的来源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消解工作。患者会发现,自卑、自我设障以及矛盾性需求都是自己造成的。其实,尽管我们会受到环境等的制约,但在心理上,我们是完全自由的,“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实中永远有着机会和挑战”,这意味着患者正是自己剥夺了自己的自由,要想战胜因此而带来的疾病,必须自己给自己增加自由,至少在认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允许自己有缺点

造成自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允许自己有缺点的完美主义观点是最根本的一条。“人生最大的缺陷是人生有缺陷”,只有当一个人学会坦然地说“我错了”、“这一点我不如你”的时候,他才可以放松自我,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享受生活。

(2)不怕使别人失望

害怕让别人失望而压抑自我的做法常常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事实上,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愿望,更何况许多自认为“必须”、“应该”的事情也往往出自个人主观的判断。只要自己尽了力,所作所为合乎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那么就不必介意别人失望与否。

(3)允许矛盾感情同时存在

矛盾性的需求引起矛盾性的感情。正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人的感情永远具有两极性,永远不会统一。爱与恨、苦与乐、勇敢与懦弱、信任与怀疑总是结伴而行。一个人在心理上同时具有矛盾性的需求并不证明其人格的卑劣,承认这是人之常情就不至于徒增紧张,然后进行理智的抉择,客观的矛盾便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