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养生贵在养心:常给情绪排排毒
19081800000024

第24章 心理疗法排毒情(4)

由于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缺乏了解,内心充满疑惑,担心高血压能否治愈,是否会引起脑血管等疾病,因此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高血压可导致或加重抑郁。人们一旦患了高血压,会出现多方面的心理反应,高血压持续时间越长的人,自我恢复能力也越差,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病后适应调节能力障碍、顺应不良、继之表现出对疾病的紧张和焦虑。整日顾虑重重,这种心理因素作为应激传入脑内,若主观认为是恐惧的信息,就会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突出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虑、认知障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目前控制高血压的方法一般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一种将血压降至正常的有效措施。但在高血压人群中,服药率仅为24.8%,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只有5.8%。为了弥补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不足,近年开始了心理治疗的尝试。广义的心理治疗即凡是能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其认知活动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生理机能的措施,都可视为心理治疗。对于初次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在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心理干预、重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而且要重视躯体疾病对患者心理活动的不良影响,具体可采用以下心理战略进行治疗。

1.心理干预

一些人发现血压稍微增高后,思想负担就加重,情绪极不稳定,终日忧心忡忡,结果使血压更高,病情加重;有的人则出现消极沮丧、失去信心等不良情绪;也有的患者因降压治疗一时不理想,对治疗失去信心,变得焦躁不安,怨天尤人。虽然高血压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治本的方法,但若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避免增加心理负担,改变生活方式,进行自我安慰,同时家人多给予心理安慰和生活上的体贴,病情是可以控制的,并发症是可以减少的。

2.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生物反馈治疗和漂浮疗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指导病人通过静默法、松弛反应法、气功法、环境疗法、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训练,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紧张,心情舒畅,从而产生持久的降压作用。由于放松训练可以对抗应激、稳定情绪,所以对高血压伴有情绪症状的患者尤为适用。通过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可以影响整个交感系统的紧张性状态,使血压下降,以达到治疗目的,即“自我控制”的目的。对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停服任何药物治疗情况下,生物反馈治疗对降低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显着疗效。生物反馈比一般行为疗法效果好,特别是表现在舒张压上,而对高血压的治疗来说,舒张压的降低更具有临床治疗意义。

3.漂浮疗法

漂浮疗法是近十年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综合心理治疗方法,在国内尚未应用。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限制环境刺激疗法,被试者漂浮在一个相对于环境隔离的漂浮液上,治疗师通过语言或音乐或影像对被试者做心理治疗。由于漂浮液的浮力作用,被试者可以非常轻松地漂浮在温度与体温相同的液体里,全身处于一种深度的放松状态,整个身体就好像没有边界一样“溶化”了,“重量感”也随之消失,意识进入“虚无”及“空白”的状态。我们已经发现漂浮治疗适用于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全身疼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紧张症、焦虑症等。国外报导,漂浮可以降压、止痛以及改善学习、提高创造力。

糖尿病的心理疗法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很难治愈,因此,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有的人因病或焦虑或忧伤,担心自己再也不能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或因此而心情烦躁、生气发怒。殊不知,坏情绪对糖尿病的影响较大。传统医学认为,七情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紊乱,气郁日久便能化火,以灼伤体液,阴虚则阳亢,引起消渴病。

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糖尿是由于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而胰岛素分泌不足除去其病理原因之外,有时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长期的情绪紧张可使内分泌失调,这样就会使胰脏分泌胰岛素的机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增高,使尿糖水平也增高,这就会出现糖尿病。在患病过程中,若有焦虑、失控或激动,会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因此,糖尿病人如遇到过强的精神刺激,可以激发酸中毒或糖尿病昏迷。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对糖尿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正常组:病人情绪稳定,思想开朗;第二种为亚神经症组:病人情绪不太稳定,思想顾虑较多;第三种为神经症组:病人情绪极不稳定、疑心重、脾气暴躁。通过观察发现,第一组病情最轻,病人很少出现眼底病变,即使出现病变也比较轻,且进展缓慢。第三组病人病情较重,大多并发眼底病变。第二组病人的情况介于第一组和第三组之间。

医学研究的结果也证实,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的物质基础是肾上腺素。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的患者,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较高,肾上腺素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加强心理治疗。应当让患者懂得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万一遇到某些精神上的挫折,应尽量宽胸开怀,保持情绪稳定,以防病情恶化。

1.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系统的慢性疾病。造成糖尿病患者残废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可以是完全没有症状,也就是说,患者本人可以完全没有感觉。但是,认真、全面的检查可以尽早发现这些并发症,合理的治疗可避免或减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符合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使百倍努力,也很难阻止其发展。所以,一旦明确有糖尿病,就应进行全面的有关糖尿病并发症和相关问题的检查,明确自己的糖尿病类型、病变程度、有否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问题,如高血压、血脂紊乱等,以便及时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

2.细心观察

患者本人最好有记事或记日记的习惯,比如什么情况下舒服,什么情况下不舒服;吃什么会血糖高,吃什么血糖没有变化;吃什么水果好,哪些水果最好不吃……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自备一个血糖测定仪,学会自己测血糖、做记录,并经常分析血糖变化。

3.认真学习糖尿病科普知识

通过阅读、理解,并结合自身情况分析,掌握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相关知识。有个比较熟悉你的,能够保持长时间联系的医生或护士朋友一旦有事,可以及时联系。平时有问题,也可咨询。

4.明确自己的治疗目标

比如血糖、血压、血脂应控制在什么水平。若经过努力达不到目标,就需要找专科医生提供帮助。

5.树立信心

患者要树立起一种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疾病,并时刻要鼓励自己,增加对抗疾病的勇气。同时,也要注意防止低落、消沉等不良情绪的侵袭,因为糖尿病更容易因情绪低落而发生抑郁症。

癌症的心理治疗

癌症已成为人类生命的大敌。人们发现经常产生较强烈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愤怒、忧愁、悲伤等,并过度地压抑这些不良情绪,使其不能得到合理疏泄的人,容易患癌症。实际上,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用一套信号,一旦受到癌症性格的干扰,就会导致神经内分泌活动紊乱,器官功能活动失调,并使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监视功能减弱,进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监视作用,易导致癌细胞转化和突变。可以说,不良情绪可能是癌细胞的“促活剂”。

此外,不良心理因素、情绪状态既可导致癌症,也可加重已有病情。一些人经医院检查确诊为癌症晚期后,几天、几星期之内便苍老许多,仿佛换了一个人,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月就命归黄泉了。其实,在检查结果出来之前,癌症已在体内和平共处了几年、十几年的大有人在,这正是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集中体现。我们平时从各种传媒中知道癌症是绝症,是死亡魔鬼,一听说自己也患上了癌症,就立即联想到自己在劫难逃,于是精神崩溃,陷入绝望之中。一时间,对死的恐惧,对生的留恋,对亲朋的牵挂,对未了事业的遗憾一齐袭来。悲怀难遣。在这种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之下,身体的各种机能急剧减弱,对疾病的抵御力大大降低,癌变便急剧发展,导致悲剧迅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