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营养不良易患传染病
人体营养状况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机体营养不良将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而免疫功能受损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促使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不难看出“营养、免疫与感染”三者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掌握营养在整个机体免疫功能的维持和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有重要价值,可以帮助我们运用营养手段来调节机体免疫水平,增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维持身体健康。在临床上营养不良的发生,往往不是只缺乏某一种营养素,而是多种营养素同时缺乏的结果。营养不良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因子等都有重要影响。
正常的免疫系统具备三大功能:一是免疫监视和识别功能,它协助机体监视和识别出现的异常细胞和外来病毒与细菌;二是自身稳定功能,它协助机体修复或消除由于新陈代谢造成的细胞损害;三是免疫防御功能,它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病毒和细菌。营养不良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因子等都有重要影响。目前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微量元素铁、锌、硒等都对保持人体免疫功能的健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蛋白质是免疫防御功能的物质基础,上皮、黏膜、胸腺、肝脏、脾脏、白细胞,以及血清中的抗体和补体都离不开蛋白质。如果蛋白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锌是在免疫功能方面研究得最多的微量营养素,它对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的作用非常重要。锌缺乏会对免疫系统迅速产生影响,缺锌对免疫器官,细胞、体液免疫和免疫网络的相互作用均有不良影响,锌缺乏不仅影响胸腺正常功能的维持,而且长期缺锌会导致胸腺萎缩,而补锌可促进胸腺功能的恢复。因此保证膳食营养平衡,对预防传染病十分重要。
二、营养过剩导致“文明病”增加
(一)文明人吞进了“文明病”,用牙齿挖掘自己的坟墓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品,不作精细加工,糖食用量较少,茶为大众化的饮料,烹调大多使用素油。营养学家认为这种传统膳食结构是防止“文明病”发生的最佳膳食。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膳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全面西化”。20世纪80年代,以高糖、高脂肪为主的“洋快餐”登陆我国,由于“洋快餐”中肉量大、油炸后味道诱人,食用简单方便,迅速得到国人的喜爱,短短几年,“洋快餐”充斥我国大小城市,使国人在健康上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去欧美发达国家的常见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不但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且逐步“年轻化”。也使人们对“洋快餐”危害健康的事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文明病”是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和冠心病这一组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疾病。这是一组与营养有密切关系的富裕型疾病,系因不科学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日积月累而成,过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而现在发病年龄段在不断下降,这些疾病及并发症已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所以许多人在中老年时患“文明病”,并非完全是由于发病前一段时间饮食不合理所致,而是年轻时就已埋下了祸根。其主要诱因就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西方膳食模式。美国曾作过有关统计,如果加大营养知识宣传和普及的投资,使人民群众关注营养,并在生活实践中采纳正确的饮食保健措施,就可以直接减少全国的患病人数,最终节省下可观的医疗开支。“病从口入”过去多半是指服了不卫生的食物而得病,现在这句话的含义更广了,即因食物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也包括在内。因为这种疾病的进程缓慢,短期不易察觉,其后果却严重到难以挽回。所以人们惊呼,“文明人”痛快地吞进了“文明病”,用自己的牙齿挖掘着自己的坟墓!
因此,要引导百姓采纳科学合理、健康的饮食方式和膳食结构,以减少儿童肥胖、早熟,以及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与饮食直接相关的“文明病”。改变“吃肉就是营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洋快餐”中脂肪提供的热量占总热量的48%,大大超过了30%的标准,钠也超过人体所需的标准。高脂肪会诱发肥胖,高钠则可诱发高血压,所以营养学界称“洋快餐”为“垃圾食品”。
此外,在宣传与舆论导向方面也应当广而告之——“长期食用煎、烤、烘、焙类快餐有害健康”。
(二)裤带越长,寿命越短
众所周知,肥胖是现代“文明病”的领头羊,治疗肥胖比治疗营养不良更加困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周围的肥胖者越来越多。20年前,人们还友好地称发胖为“发福”,现在肥胖却成了人类的流行病。医学界将其归为营养失调症,列入病理学范畴。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因饮食不当而加入肥胖者的行列。近几十年,欧美发达国家“文明病”泛滥,美国有30%的成年人和5%的儿童体重超标。而肥胖会诱发胰岛素抵抗,使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升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肥胖是欧美最严重的慢性病很多欧洲国家,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肥胖,其中东欧、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更为严重。而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1980年有1/4的成年人体重超标,如今这一比例已达1/3,其中约1/4已属临床肥胖病范畴。据最近的统计,按国际通用标准,有49%的美国成年妇女和59%的美国男子体重超标。伴随肥胖而来的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痛风、关节炎、睡眠失调和癌症等各种疾病增加,欧美各国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把肥胖客户的健康保险费上调,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荷兰比托文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学院的流行病学专家、《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主编塞德尔说:“我们需要说服政府,让他们知道减少肥胖人口的数量能为国家大幅度降低医疗开支。”
2.肥胖已成为我国的公害2002年2月15日《中国青年报》以“肥胖已成为中国公害”为题的文章指出:“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20岁以上人口中,体重超重者不低于2.4亿人,肥胖患者已达到3000万人以上”。体重50千克的人有约可供60天能量消耗的脂肪。人到中年活动量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需要减少,但年轻时形成的饮食习惯往往却依然如故,所以“中年发福”是常见的现象。
人发胖之后会伴随许多代谢变化,如血胆固醇和脂肪水平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给身体带来多方面不良后果,如支持器官机械负荷加重,循环系统负担增加,身体散热受阻,心血管和胆道疾病、糖尿病发病率上升。肥胖大多因脂肪堆积形成,脂肪组织增加使得大量新血管增生,心脏负担增加。“中年发福”实际上是机体代谢功能下降的表现,古话“有钱难买老来瘦”,正是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体内脂肪通常分为组织脂肪和贮藏脂肪,为了保证体内脂肪应急的需要,脂肪一般都贮藏在皮下和腹部,肥胖者的共性是腰围变大。人体日常活动腹部肌群很少参与,脂肪堆积又会抑制体内脂肪酶的活性,脂肪积累加快,从而出现肥胖者更胖的结果。常言道“体肥痰盛”,“脾为生痰之源”,多食令人气滞。由于肥胖可诱发100多种疾病,因此“一胖百病缠”之说并不夸张。若体重超过正常10%,就有医学上的危害性,长期超过正常体重15%可减寿约11年。倘若一味追求美食,大量摄取高热量食品,那么就难免会“腰带长、寿命短”了。美国肯塔基大学桑达斯-布朗老化研究中心的神经生物学家马克·马森特博士说,肥胖症的流行必将造成大脑退化性疾病的猖獗,而减少热能摄入是减缓大脑退化的最佳方法之一。
3.减肥与肥胖病的预防肥胖分两种,早期肥胖系自幼开始,每年体重增加几千克,20岁时可能超过90千克,肥胖的成年人中约25%青少年时期就肥胖;另一种则是成年肥胖,如果每天多摄取50千卡热量,10年后可超重23千克,由于体重增长的过程十分缓慢,通常不易引起警觉。
(1)肥胖的判定标准:现在衡量肥胖普遍采用体重指数(BMI),其计算公式是:
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平方米)
理想的BMI应为22~23,BMI通常应控制在24~25以内,医学界将BMI超过25的个体视为患有病理意义的肥胖病。
“一个人的腰围能显示出他患糖尿病、高血压和胆固醇过高的可能性。腰围94厘米以上者,患病率比别人高一倍,超过100厘米的人,危险性要高5倍。”欧洲最大的营养学院、英国罗威研究院院长詹姆斯教授发表了以上论点。有些国家腰围已经取代身高和体重的比例,成为衡量健康的关键因素。医学界把肥胖身材分为苹果形和梨形,前者腰腹部脂肪过多,后者臀部及大腿脂肪过多。测定方法是腰围除以臀围,如果大于1(女性大于0.9)则为苹果形;如果小于0.8(女性小于0.7)则为梨形。前一种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最大。由于腹部脂肪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新陈代谢活跃,容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更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病。
(2)肥胖发生的原因:肥胖的要害所在是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多余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在体内,婴幼儿时期形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可能是肥胖的根源。优裕、舒适的生活环境,出入以车代步,上楼乘电梯,整晚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等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虽然可由代谢或营养方面的失调引起,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吃得过多,运动量不足。
(3)减肥的秘诀——“节食”加“运动”:在美国,减肥的食物配方中比较典型的有低糖类——高蛋白膳食和液态蛋白改良饥饿膳食。前者是生酮型膳食,由于糖类含量过低,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缺失,因脱水造成肾脏负担加重,其减肥效果大都是暂时的;第二种减肥膳食基于减少肌肉组织和人体的实质性消耗,而以动员燃烧体内多余的脂肪来提供能量,但长期食用会导致脱水、缺钾、疲劳、肌力减弱、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另外以食欲抑制剂为原料生产的减肥食品副作用更为严重,长期服用对患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疾病和肾病的肥胖病人很危险。选择减肥食品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基本不改变日常饮食;二是不导致腹泻;三是无副作用;四是减肥速度合理;五是可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停止减肥后体重不反弹。一些减肥药、减肥食品减体重似乎很快,但一旦停用后体重会迅速反弹。其原因在于这些办法实质上消耗的是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由于1个糖原分子结合4个水分子,所以在糖原减少的同时丢失了大量的水。自然通过排掉水分减肥是“最有效”的!
正常情况下体内脂肪不断沉积,贮存的脂肪又被不断动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因此人体脂肪可维持恒定。减肥的秘诀就是“开源”和“节流”,摄取的热量和消耗的差值与体重变化正相关,这是控制体重的主要依据。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重是一点一点增加的,肥胖者只能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热能摄入,增加消耗,扭转不正常的代谢,才会慢慢瘦下去。
所以完全可以从控制饮食入手,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及饮食行为来减肥。有研究者给予20名肥胖病人食用低脂肪、低热能及高蛋白饮食一段时间后,发现体重明显下降,腹围平均减少8厘米。
减肥食品应以低脂肪、低热能及蛋白质丰富的平衡膳食为主。在满足各种必需营养素需求的前提下均衡地减少总热量的摄入,膳食的热能是由脂肪、蛋白质及糖类代谢产生的。在三大营养素中,脂肪的产热量较高(每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能,每克蛋白质或糖类产生4千卡热能),所以肥胖患者应少吃肉食和油炸食物,烹调多用蒸、煮、凉拌等方式。另外值得提醒的还有:慢食,吃八成饱有利于减肥。进食细嚼慢咽,由于食物吸收后、血糖随即升高,而当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大脑食欲中枢就会发出“吃饱了”的信号。如进食过快,当大脑发出信号时,肚子里已“货物满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