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知识问答
19083500000002

第2章

努哈,受真主的派遣向族人宣传一神教,但族人不愿放弃多神教的信仰,真主便以洪水惩罚族人,同时命努哈造舟,载着信奉一神教的信众和每一种动物各一对,因而得救。故有“真主的预言者”之称。易卜拉欣,因捣毁偶像被族人投入水中,受真主佑助未被伤害,后赴麦加传播一神教,被阿拉伯民族奉为祖先,有“真主的至交”之称。

穆萨,是生于埃及的以色列人,因法老下令屠杀所有的男婴,其母将刚出生的穆萨置于篮中投入大河,被人救起。受真主的启示传播一神教,有“真主的代言人”之称。尔撒,据有关记载,他能治愈盲人和麻风病,还能使死人复活,有“真主的灵气”之称。穆罕默德,是真主向人间派遣的最后一位使者,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是封印万圣的使者,有“真主的钦差”之称。伊斯兰教所说的“信使者”,也主要指信穆罕默德是真主的最后一位使者。

13.什么是穆斯林?

概括说,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就是穆斯林。“穆斯林”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顺从者”“和平者”。信仰伊斯兰教,专指信仰由圣人穆罕默德传播的教门伊斯兰教,信奉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顺从,专指顺从真主的旨意、履行五功;和平,专指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持正义、止恶扬善、维护和平。因此,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喜欢用穆斯林作为自己的称呼,在一个清真寺上寺的教众则称为“高目”。回族穆斯林不喜欢用教徒这个称呼,以与多神教信徒相区别。

14.“讨白”是什么意思?

讨白是穆斯林向真主悔罪的一种形式。“讨白”一词系阿拉作语的音译,意为“悔过”“忏悔”等。伊斯兰教认为人有七情六欲,生活于这个花花世界,受情欲的引诱,每天难免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罪过,故要求穆斯林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戒除所犯的错误或罪过,谓之“做讨白”。

做讨白时态度要虔诚严肃,怀着知错认罪之心,而且要痛改前非,不能重犯,方能获得真主的饶恕。在很多圣训集及伊斯兰伦理道德着作中,记载有各式各样的悔罪念词,供穆斯林选读。

讨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般讨白,即对自己由于无知或不慎而犯的过失所进行的忏悔。二是特殊讨白,系指对犯了教法所禁止的事项,诸如以物配主、奸淫、偷盗、饮酒、赌博等大罪而作的忏悔,同时还根据所犯罪的严重程度处以必要的刑罚。三是临终前的讨白,意在防止生前偶然疏失、尚未来得及悔改的罪过,这是一项重要的仪式,如果临终者不省人事,则请阿訇或满拉代念一种固定的“讨白”词,祈求真主恕罪,以示悔改。

15.“都阿”有什么含义?

都阿是回族穆斯林近主、用心灵与主沟通的方式,包括向造物主求福、请求恕饶等。“都阿”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又译做“杜哇”“都瓦”“杜阿义”,意为“祈求”“祈祷”。做都阿时,将两手手掌捧起,两手分开迎面,口念祈祷词,念完祈祷词后,将两手从额头抹到下巴表示接受了真主的赐与。做都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个人独自做;一种是由阿訇或满拉念诵,其他人只默念“阿米乃”,这种祈祷的仪式,被称为“接都阿”。

16.什么是“太思米”?

“太思米”是穆斯林对《古兰经》经文--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1:1)--的简称,也称为“拜斯买莱”,它是穆斯林称颂真主尊名的专用语,也是穆斯林最熟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一句话。在定本《古兰经》中,除第九章外,每一章都以“太思米”开始。除在第一章“法谛海”中算作单独的一节外,在其他章均不算是一节。而在第27章,“太思米”出现了两次。

因此,在《古兰经》中,“太思米”一共出现了114次。对于“太思米”,即“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这节经文的解析,不仅要从经文的字词、经文的整体意义,而且要从经文的具体实践意义上来把握它的内涵与外延、因为“太思米”不仅是真主降示《古兰经》的第一句经文,也是定本《古兰经》的第一句,可见其意义的尊贵及至大。总体说来,“太思米”是穆斯林诵读最多的一句《古兰经》经文,渗透到穆斯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穆斯林遵循《古兰经》和圣训的教诲,在履行“五功”、诵读《古兰经》、赞主赞圣以及进行各种宗教修持或善功之前,都自觉地称颂真主的尊名,即念“太思米”。

除在宰牲、饮食之前必定念“太思米”外,其他诸如起床、洗漱、沐浴、就寝、外出等一切行为之前,也习惯地念“太思米”;穆斯林在书信、文章、作品甚至在会议、讲课、作报告、谈判、剪彩等正式活动中,也都恭诵“太思米”,做事之前首先恭诵真主之名,已深深地渗入穆斯林的血髓,成为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太思米”虽只有短短的19个字母组成,但它也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核心信仰、唯主独拜的宗教功修,行善止恶的伦理道德。这正如明末清初我国着名回族学者伍遵契所分析的“太思米”的三层含义:“其一,知晓万物是主的造化,即为信仰的内容;其二,做所有的事都是为侍奉主和体现主的用意,即为伊斯兰的含义;其三,我们所做的事情都要由真主成全,令主之意与人之意互相契合。”

17.伊斯兰教讲的“天园”是什么样的?

在《古兰经》中,关于“天园”的经文多达300余节。“天园”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后世最美好的世界,是虔诚信奉伊斯兰教并在今世履行善行者复生后的永久归宿。在天堂里面可以享受到精神和物质上各种各样的恩典,舒适的处所、美丽的风景、悦耳的声音、香醇的佳肴,那里没有痛苦,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伊斯兰教认为,天园坐落在7层天体之上,共有8层,也就是说由低到高分为8个等级,分别是:

(1)达尔·杰拉勒,意为荣乐园,是天园的最低层,大部分穆斯林可入内。

(2)达尔·色兰,意为和平园,凡是有觉悟的虔诚穆斯林可入内。

(3)占奈·麦厄瓦,意为归宿园,行善者可入内。

(4)占奈·胡勒德,意为永住园,敬畏真主者可入内。

(5)占奈·奈伊姆,意为幸福园,敬畏真主的“最先行善者”可入内。

(6)达尔·盖拉尔,意为安宅园,达到“吾里”“谢赫”品级的人可入内。

(7)占纳特·阿德恩,意为永久园,深受真主喜爱的敬畏者可入内。

(8)占纳特·斐尔道斯,意为极乐园,是天园的最高层。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天园呢?首先,必须虔诚的信奉伊斯兰教,即具有坚定的伊玛尼,在行动上恪守念、礼、斋、课、朝,遵守教规;在今世要多做善功,扬善抑恶。只有做到这两点的人,经过末日审判之后,才能获得真主的嘉奖,顺利通过架设在火狱之上的天桥,进入无限美好的天园而永居其中。

18.伊斯兰教讲的“火狱”是什么样的?

在《古兰经》中,描绘“火狱”的经文数量与“天园”大体相等,在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火狱”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后世惩罚的处所,是拒不信奉伊斯兰教并且作恶多端者复生的永久归宿。据《古兰经》所载,火狱共有7层,7道门,每道门由获不同刑罚的人分别进入,每个居住者都将根据其悖逆程度和罪过大小而进入火狱的不同阶层,并由威武严厉、从不违背主命的天使来看守火狱。被投入火狱的人将遭受到各种酷刑,如用铁鞭抽打,用被火烧红的金银烙前额、肋下和脊背,用沸水浇头,烧焦一层皮肤后另换一层再烧,等等,身陷火狱者悔恨和求饶都将无济于事。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人被投入如此阴森恐怖的火狱呢?伊斯兰教认为,凡是未真正做到认主独一,没有坚定伊玛尼,贪恋今世并且作恶多端的人,经过末日审判后,必将被投入火狱,受到真主最严厉的惩罚。火狱作为一种警告,会让穆斯林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起到维系其信仰、约束其行为的作用。这与无限美好的天园一样,对穆斯林具有同等的教育意义,即劝戒穆斯林严格遵守真主为人类所制定的宗教,坚定信仰,扬善抑恶。

19.“随拉推桥”是一座什么桥?有什么含义?

“随拉推桥”,中国穆斯林学者一般译为“天桥”。伊斯兰经典中叙述随拉推桥是一座架设在火狱之上,直通天堂的桥。

真主把随拉推桥造在火狱的上面,任何人都必经过此桥,才能达到天堂。桥细如毛发,利如宝刀。过了桥就可到达天堂,否则将会坠入火狱。若想顺利过随拉推桥必须有七种功修,缺一不可。在桥上有关口,每道关口都有天使看管,每一关要考问行人一件功修,清算人们在今世的所作所为。

第一道关清算伊玛尼。伊玛尼是穆斯林心中的太阳,只有具有坚定的伊玛尼才有进入天堂的资格,否则将坠入火狱。

第二道关清算拜功。礼拜是区别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标尺,是信仰真主的具体表现,是去除罪恶的途径,是接近真主的阶梯。只有按时礼拜虔诚礼拜才能通向天堂。

第三道关清算斋戒。斋戒既是一种忍耐,又是一种善功,只有认真履行了斋戒这一义务才能通向天堂。

第四道关清算天课。在伊斯兰教,缴天课不是一种税收制度,而是一种纯洁的信仰和道德修养,上缴的天课都用来施济贫困者,只有自觉缴天课才能通向天堂。

第五道关清算朝觐。为了真主而朝觐天房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通向天堂。

第六道关清算大小净。大小净都是伊斯兰教重要的功修,其意义在于除污净体以洁诚来敬真主,只有认真做到大小净,才能通向天堂。

第七道关清算孝敬父母。只有在今世做到孝敬父母,最终才能进入天堂。如果能做到上述要求,那么真主就会帮助顺利通过随拉推桥,进入永久的天堂。

20.真主共降示了多少部经典?最贵重的是哪部?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共降示了104部经典,最贵重的是《古兰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有权威的一部经典,是穆斯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准则。穆罕默德凭着《古兰经》的力量,把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民族联结成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使它的影响扩大到亚非欧的广大地区,使伊斯兰信士接受了《古兰经》的经义和思想。

千百年来,全世界的穆斯林自成体系、相沿成风的文化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是在《古兰经》的指导下形成的。不仅如此,阿拉伯语文和伊斯兰教科学以及其他学科都受到了《古兰经》很大的启发。

21.着名的四大部经典有哪些?

各降示给哪位圣人?

在伊斯兰教中,着名的四大部经典是:《讨拉特》,降给穆萨圣人;《引支勒》,降给尔撒圣人;《宰逋尔》,降给达吾德圣人;《古兰经》,降给穆罕默德圣人。《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讨拉特》。

在《古兰经》第3、5、7、9、48、61和62等章中多次提及《讨拉特》,说它是安拉启示给穆萨(即摩西)的经典,“其中有向导和光明,归顺真主的众先知,曾依照它替犹太教徒进行判决”(5:44);把奉行《讨拉特》的犹太教徒称为“有经典的人”。

一般认为,《讨拉特》即犹太教的《摩西律法》(亦称《摩西五经》),也有人说指《旧约圣经》。穆斯林学者认为,这些典籍在流传过程中内容有被篡改之处,远非《讨拉特》的本来面目,故不能将它们跟《讨拉特》等同看待。《引支勒》。《古兰经》对一部天启经典的称谓。伊斯兰教认为它同《古兰经》《讨拉特》和《宰逋尔》是安拉启示的4部经典。

《古兰经》第3、5、7、9、48和57章中多次提到《引支勒》,常把它跟《讨拉特》平列并举,说它是安拉赏赐麦尔彦之子尔撒的经典,指出“其中有向导和光明,能证实在他之前的《讨拉特》,并作敬畏者的向导和劝谏。信奉《引支勒》的人,当依真主在《引支勒》中所降示的律例而判决。”(5:46~47)。奉行《引支勒》的基督教徒,被称为“有经典的人”。一般认为《引支勒》即《福音书》,也有人认为指《新约圣经》。但穆斯林认为,《引支勒》在流传过程中已被篡改,不能将二者等同齐观。《宰逋尔》。《古兰经》多次提到《宰逋尔》。有的学者认为,《宰逋尔》就是《大卫诗篇》,即《旧约全书》中的《诗篇》。

达吾德即《圣经》中的大卫,是希伯来统一王国的第一任国君。有些学者认为,《诗篇》中“义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的语句,与《古兰经》中“大地必为我的善仆所继承。”(21:105)内容相近,但不宜将大卫《诗篇》和达吾德《宰逋尔》完全等同。

22.《古兰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其内容有: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课;对阿拉伯半岛制定的种种社会主张和伦理规范;为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确立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法律制度;与多神教徒和犹太教徒进行的辩论;为宣传伊斯兰教而引述的一些古代先知的故事传说;等等。《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信仰至高无上的经典,是明确伊斯兰信士个人责任意识重要的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