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哲学
19084300000048

第48章 临床认识的基本范畴(4)

3.对原发病(症)的外科手术治疗因素

这种情况包括术式和入路的选择、手术水平、手术设备等。国外有学者统计分析450例肾切除术后86例并发病(症),肋缘下切口并发症15%,切除一根肋骨并发症为30%,切除两根肋骨的并发症为50%,经腹切口的并发症为10%。切口自身并发症的多少不是决定手术入路的惟一标准,但术式的选择制约并发病症的发生非常明显。

(三)心理制约因素

原发病症导致的心理应激是引发或诱发并发病症的重要因素,甚至包括社会生活事件导致的种种心理压力,与原发病症的相互作用,都会制约并发病症的发生。如输精管绝育术后常并发性功能障碍。输精管结扎术后,不影响曲细精管内精子的形成和睾丸间质细胞性激素的分泌,不会导致性功能障碍。但国内有学者随访山东省343位被施行此术的医生,无一例完全丧失性功能,60例有性交次数减少和性欲降低等性功能变化。精神心理因素制约着这一并发病症的发生。

三、并发症制约因素的类型和作用

(一)并发症制约因素的类型

1.主导性制约因素和相关因素

并发症的发生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同制约因素的地位是不同的。有些制约因素直接影响着并发症是否发生和并发症的性质,可称之为主导性制约因素。在术后并发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说来,院内感染、手术部位是主导性的。据研究,术后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胸部手术40%,上腹部手术17%,下腹部手术5%,说明手术部位在术后并发肺炎中是主导性制约因素。有些制约因素对并发症发病率高低、病情程度有影响,可称之为相关性制约因素。术后并发肺炎的相关性制约因素有诸如手术时间、手术前住院时间、麻醉方式、患者年龄、是否吸烟等。例如,手术时间在4小时以上与在2小时以内并发肺炎的发病率之比为5∶1;每日吸烟10支者比不吸烟者高6倍等等。

就并发症的发生而言,其主导性制约因素和相关性制约因素的定位是相对的。

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并发症、同一原发症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并发症,其主导性制约因素和相关因素是不同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并发症的发展而言,其主导因素和相关性制约因素的作用是协同的。重点抓好主导性制约因素的处理和妥善解决相关性制约因素的问题,对于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损害程度,无疑缺一不可。

2.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制约因素

根据并发症制约因素的性质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制约因素。在引发或诱发并发症的种种制约因素中,有些是可以避免、可以改变的,称之为可干预性制约因素。并发症可干预性因素诸如患者的病情轻重、心理状态、医生工作粗疏、误诊误治、护理操作不当等等。例如,并发症的诱发因素往往是可以预防、可以避免、可以降低其效用的,是可干预性的。对并发症的诱因进行干预,可以降低其发病率。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找到每一次具体诱发因素对于DKA的防治是极为重要的。在以往已经确诊的糖尿病病人中,80%以上的DKA发作存在能够确定的诱因。据统计,各种诱因中以感染最多,占37%,治疗不当次之,占21%,滥用药物占10%,等等。在引发或诱发并发症的种种制约因素中,有些是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称之为不可干预性制约因素,诸如解剖异常、个体免疫功能、遗传、年龄、性别、病史、机体防御功能、原发症的性质、类型、临床分期等等。如在解剖上除肝总管外,还可遇到直径为总肝管1/21/3的肝门内的异常肝管,如果它被意外切断,必将致使胆汁这种碱性液体漏入腹腔引发严重的并发症——胆汁性腹膜炎,常常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并发症的可干预性制约因素和不可干预性制约因素的性质差异是明显的。但任何并发症的制约因素都是可干预性与不可干预性的统一。对并发症的可干预性制约因素,能消除的要尽量消除(工作粗疏、操作不当等),能避免的要尽量避免(误诊误治等),一时不能消除和不能避免的要做好促进转化工作(患者的病情轻重和心理状态等);对并发症的不可干预性制约因素,应尽可能地了解、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害降低至最低水平。

(二)并发病症制约因素的作用

并发症具有各种变量,诸如并发症的数量、发生的时间先后、病变程度、发病率的高低和危险因素簇等等。并发症的制约因素对这些变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1)对并发症的数量的影响。从原发症和并发症联系的角度看并发症的数量,是一和多的关系。同一患者、同一原发症可以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有文献报道,23例糖尿病患者,同时发生3种以上并发症12例,占52%。同一原因导致的并发症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肾移植手术的并发症涉及到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内分泌系统、排异反应等各个方面和手术引起的多种并发症。仅仅排异反应就可分为超急性排异反应、加速性排异反应、急性排异反应和慢性排异反应等等。

(2)对并发症发生的时间的影响。受到原发症、患者自身种种因素的制约,不同的并发症发生的时间有先后之别。伤寒的并发症中,肠出血和肠穿孔多见于病程的23周,中毒性肝炎多见于病程的13周,支气管炎多见于病程的发病初期,肺炎多见于病程的极期及病程后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发热期等。

(3)对并发症的病变程度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与原发症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一般说来,血压高度与并发症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程度呈正相关。有资料表明,收缩压≥160mmHg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相对危险性是收缩压<160mmHg的2.26倍,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3倍,预期寿命减少约15年。

(4)对并发症的发病率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成果已证实,高血压病程越长,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越高,心、脑和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也就越重。病程大于10年的高血压患者眼底的动脉硬化、脑梗塞、左心室肥厚、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尿蛋白和尿素氮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地高于病程小于10年者。其中脑梗塞、左心室肥厚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原发症的不同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差异可以很大。伤寒并发症中,发病率有明显差异:肠出血2.4%-15%、肠穿孔1.4%-4%、中毒性心肌炎3.5%-5%、中毒性肝炎10%-68.5%等等。

(5)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簇。当原发症与其他危险因素合并时,对并发症的影响力就会增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耐糖量低下、吸烟、左心室心电图异常等等。有报告指出,在同一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越高。

此外,不仅原发症对并发症有着上述的影响,而且一种并发症也可能引发另一种并发症,并与之相互作用。例如,支气管哮喘的并发症如张力性气胸、急性肺水肿、广泛性肺不张等又可加重呼吸困难,引发新的并发症——呼吸衰竭。

四、并发症防治的思维方法

(一)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并发症的发生是常见的临床事件。从理论上讲,任何疾病只要具备一定条件都可能发生并发症。因此,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是显着的,举要如下:

1.导致误诊

并发症的症状往往与原发症的症状相互掩盖,相互干扰,是临床误诊误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分析表明,伤寒伴有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者,其伤寒五大主症不突出,易误诊。

2.影响疗效

在有并发症存在的情况下,病情复杂,病程迁延,疗效受到严重影响。HBV与HCV合并感染病情严重,病程较长,疗效不佳。有报道HBV组与HBV、HCV合并组进行对照,治疗用药完全相同,但治疗效果有显着差异(经X2检验,P<0.05)。

3.导致病情恶化

并发症的出现,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标志,预示在原发症与并发症相互作用下有症状加重、病情恶化的趋势。感染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感染促使糖尿病症状加重,引起血糖升高,病情不易被控制,导致酮症发生,以至病情迅速恶化。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病人很可能死于酮症酸中毒或败血症。

4.影响预后

并发症与原发症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对机体无疑是双重甚至是多重打击。

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高,甚至危及生命。急性心肌梗塞的重症患者,在发生进行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以及各种致命性的心率失常等并发症时,临床过程险恶,即使度过急性期,心脏功能明显受损或壁室瘤形成,影响长期预后。

5.影响病死率

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必然对病死率产生影响。不仅并发症和原发症相互作用将导致高病死率,而且相当一部分并发症本身的病死率就很高。

(二)并发症防治的思维方法

并发症的发生是重要的临床事件。如果不能够主动预防,及时控制,相当一部分并发症会引起严重后果。但是,任何疾病只要明了并消除并发症产生的制约因素或条件,都可能不发生并发症。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医学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之外,正确的思维方法必不可少。例如,并发症的制约因素是多元的,并发症的防治思路也应该是发散性的:可以是针对并发症本身的,可以是针对并发症制约因素的;解决并发症的主导因素的问题是直接的方法,但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着手虽然是间接的,有时不失为是一种途径;分清并发症的制约因素是可干预性的还是不可干预性的,在可干预因素上下工夫,对并发症的防治来说是事半功倍之举,等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考下面两种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