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哲学
19084300000065

第65章 医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

如果系统功能与环境不相适应,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则功能就会发生退化,从而使系统结构间的作用减弱,有序程度越来越低。有序问题是决定整体结构质的一个参量,有序性降低,则意味着系统整体的功能越来越差,甚至演变到某一时刻会发生突然的变化。

(二)动态性原则

动态特点和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历时性原则,即要在物质系统的动态过程中揭示其性质、规律和功能。系统科学方法不把系统看成是静态的“死系统”或“死结构”,而是看成动态的“活系统”。因为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一切系统,无论在内部组成它的各个要素之间,还是系统和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是在变化中发展。虽然在科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采用理想的“孤立系统”或“闭合系统”的抽象,但是客观的物质系统都是处于动态过程中的,而不是处于静态之中的。系统还会随着时间而演化,任何一个客观的物质系统都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所以任何系统都经历着实在的历史。

因此,在研究系统时,应当把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统一加以研究,以把握其过程和未来趋势。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无时无刻不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的疾病也有一个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也许,应用系统方法进行医学研究时,如实地把人体和疾病过程看作耗散结构,揭示其在内外环境的“涨落”中,通过耗散过程产生负熵,或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形成“自组织能力”,自动地实现减熵增序,“有目的”地把机体建立并维持在特定的有序稳态上;一旦偏离,它会通过自组织过程再予恢复。考察和控制疾病,必须把握并依靠这种自组织过程。

(三)优化原则

优化原则也叫整体优化原则,是使用系统方法的目的和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运用系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统筹兼顾,大力协同,采用时间、空间、程序、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峰值佳点,从多个可能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佳的方案,使系统的运行处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优的功能目标。运筹学的发展和系统工程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实现目标最优化的办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对策论、决策论、排队论、存贮论等等。按照最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与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或结构处于最优状态,以发挥它的特殊功能。这一原则着眼于事物或工程的有机整体的最优化,并且还要制定出相应的最优控制和进行最优化管理措施。

讲到优化,总是针对实现某种目的而言的。但这里所说的系统的目的,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人类有意识的、预先想到自己行为结果的那种目的,更不是某种超自然力给系统设定的目的,而是系统进行反馈调节的一种方法论的表述。用维纳的话来说,目的一词仅是指“由反馈来控制的目的”。其意思就是说,一系列因素作用于系统,使系统产生出能够保持其稳定性的特定效应。这种特定效应,即系统的目的。例如,血糖浓度总是在机体内外因素影响下,发生程度不等的波动。当血糖上升到18Omg/dl以上或下降到45mg/dl以下时,都会出现不良后果。而这种血糖浓度的升降,又能成为一种因素,通过交感-肾上腺作用或迷走-胰岛作用产生升糖或降糖效应,从而控制血糖浓度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这种调整人体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使维护系统稳定性的效应达到最佳状态,就是医学中通常的优化目的。关于这一方面在数学上,即在一组约束条件下寻找函数的极值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各种定量的理论和方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运筹学等等,并借助于计算机处理复杂数据,来精确地确定系统的最优目标。同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服从系统的整体目的,以取得整体最优的结果。

(四)模型化原则

模型化特点和原则即是将客观的真实系统抽象为模型,通过简化的系统模型去研究、揭示和掌握客观真实系统的性质和规律。因为复杂系统的内部联系和周围环境影响因素众多,有的难以完全搞清楚,有的也没有必要完全搞清楚,而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和处理问题往往要求定量化,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要求对复杂的研究对象及诸多数据进行简化,同时对造价高昂工程的质量好坏不允许建成之后对之进行直接试验,必须在建造之先就知道。这一切需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地采用模糊方法简化和理想化,设计和制作出与原型相似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模拟试验和研究达到间接地认识原型的目的,并将研究的结果推论到原型上去,从而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模型化原则是采用系统方法时求得最优化的保证。

在采用系统的模型化原则时,除遵循模型方法的一般原则以外,还应使模型的形式和尺度符合人的需要和可能,适合人的选择。

像人体系统,它的一项功能变化常包含着许多错综的关系和因素。以心力衰竭时心泵功能的变化为例,它关系到的因素就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性、心率、心脏收缩的协调性等等。而且,仅前负荷一项,又受着静脉回心血量、心室残余血量、有效心室充盈压、心室充盈时间、心肌收缩性和顺应性的影响。为要把这些众多的因素理出头序来,系统模型方法能把对象的复杂关系约简成数学的或物理的模型,把许多分散资料和离散数据组合起来,定量地描述系统的各种联系和规律。至于模型是否反映真实的情况,可对模型进行实验检验和仿真试验,以修改模型,直到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为止。

第四节 社会科学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社会科学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意义

人体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也具有社会、心理属性。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揭示了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因此,医学不仅需要研究人的生物属性,还需要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属性,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各种社会心理应激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不仅需要应用自然科学的、还需要应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探讨。社会科学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生物医学模式的研究方法主要针对的是生物的人,至于患者发病前后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个人的心理状态等变化少有过问,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的需要了。由于在竞争、紧张、生活和工作节奏明显加快的现代社会,社会心理应激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大为增加,人们日益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医学模式的转变,必将促进医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以冠心病为例,近年来开始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传统方法结合情况进行冠心病的研究,发现A型性格的人好发冠心病,冠心病患者中A型性格的分布占明显的优势。并通过医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综合研究A型性格促使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发现心理致病因素是将社会致病因素转化为躯体疾病的一种中介因素,并据此设计出冠心病发病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图。可见,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社会科学方法在医学领域的渗透,促进了医学研究的发展。

(二)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脑、心血管病以及恶性肿瘤已上升至死亡率的前三位。而在19世纪曾占死亡原因第一、二位的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病,目前已下降到第七、八位。社会心理发病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越来越紧密。

据统计至少3O%躯体疾病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目前已经确认,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最密切的四种疾病是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和消化性溃疡。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克服生物医学模式研究方法的内在缺陷——偏离人的完整性。

近年来兴起的心身医学,即是一门研究社会心理应激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性的学科。据统计,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患者中有1/3属于心身医学研究的心身疾病。疾病谱的改变和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三)实验医学与社会科学联系的需要

实验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从微观的层次探索医学理论的本质。现代医学在大量应用实验方法的同时,也需要研究社会和心理致病因素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把实验医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例如,临床流行病学是从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方法就是群体调查方法与实验方法相结合。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因此,群体调查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实验方法相比,群体方法有助于从整体上,从宏观的层次论证、阐述、评价和发展实验方法的结果。

二、医学研究中常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调查法

问卷法是社会调查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问卷法应用的是统一的问卷评测研究因素(包括原因因素、结果因素或相关因素)。根据研究内容、要求的不同,问卷可以是自评式的,也可是他评式的。前者问卷主要内容由研究对象填写,后者由研究者填写。问卷的条目可以设计为开放式的(对回答无限制)或闭合式的(答案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问卷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

1.病因学研究

如研究生活事件、性格、生活方式、对健康与疾病的态度等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关系。

2.健康状况评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临床诊断明确的疾病,同时还要求心理和社会功能良好。显然,心理和社会功能是难以用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来判断的。而问卷法,特别是自评式问卷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测量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手段。实际上,心理与社会功能的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体验和自我认识,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

3.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之间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求医方式、保健措施、行为和生活习惯,已经成为国际健康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使用统一的问卷是这方面研究的较为可靠的方法,因为问卷法至少部分地解决跨文化研究在齐同比较方面所遇到的困难。

由于研究对象经常是异源的,即研究对象来自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层次,自评法问卷存在一个固有的困难,即研究对象对问卷条目的理解不同,文化程度过低的研究对象因不能满意地填写问卷,只能排除在研究之外。他评式问卷在社会调查中适应范围有限,工作量大,且各评定者(研究人员)之间对问卷条目亦有出现不同理解的可能性。因此,问卷法在社会调查中的应用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严格测试一个问卷的可信度和效度,是提高问卷法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要途经。

社会调查中应用得较多的另一种方法是访谈法。临床医师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所做的病史调查,即是一种半定式的访谈法,这种访谈法的特点是调查内容有一定的程序和方向,但调查者可根据自己的观点和习惯选择重点的访谈内容。定式访谈则对访谈的内容、方式甚至顺序作出严格的规定,并对调查人员进行标准化训练,以消除调查者个人观点的影响。一般而言,适用于问卷法的研究亦可采用访谈法,但医学研究中,由于访谈法工作量大,花费较高,一般只用于较细致的深入研究,大规模的医学调查较少采用。